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14710800000059

第59章 源于老庄,一宗多脉

道教源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道教在过往的历史上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同而名称各异,罗列如下,仅供读者粗略浏览。

据学理分有:符箓派、丹鼎派、积善派、经典派、占验派五类。

按地区分有:武当派、华山派、崂山派、青城派、龙门派、随山派、遇山派、嵛山派、鹤山派、霍山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此外,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每个派别都有其传奇故事,限于篇幅,我们这里简单介绍其中几个。

1.全真派与正一派

全真派和正一派是道教目前两个大派,其区别是:全真派为出家道士,蓄发留须,头顶挽髻,吃素食,重清修。正一派则为居家道士,只是信教,不蓄发,重符箓,主要从事斋戒等修炼活动。活动场所称道场,举办道事活动时,道士们在鼓乐伴奏下,表演道经的唱诵、舞蹈等,十分隆重而热闹。

全真派讲究内、外丹的修炼。内丹即人身的精、气、神的修炼,是全真派的主要修炼方术;外丹即用铅汞和药物配制烧炼一种可食丹丸的方法。全真派道士按最初规定皆为出家道士,有四点基本要求:第一,不结婚;第二,不食荤;第三,平时也必须着道装;第四,束发面须。他们都住在宫观里。正一派道士则以降神驱鬼、祈福禳灾的符箓活动为主。该派道士按传统皆为不出家道士,他们可以结婚生儿育女,过家庭生活;可以食荤;除上殿诵经、作经忏法事之外,平时可以穿俗装,不留胡须,发式随俗。俗称“火居道士”。全真派与正一派在教法与科仪上多已融合。全真派经忏中也用符咒,正一派道士也有的修炼内丹。但在科仪、作法事的侧重点和所敬祖师上仍有一些差异。另一个明显差异是,正一派弟子需经过授箓才成为有资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则需授戒、授箓,有严格规定,仪式非常隆重。

2.茅山派

茅山派,是道教的一个著名教派。关于茅山派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魏存华夫人。汉元帝时期,三茅真君来到茅山修炼,创茅山派,魏夫人降下法旨与秘诀,于是,三茅真君得以飞升。

茅山在江苏句容。是我国著名道教名山,上清派发祥地,道教称之为“第八洞天”。中国南朝齐、梁道士陶弘景所创。因在茅山筑馆修道,尊三茅真君为祖师。也有的说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于茅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被称为茅山道教之祖师,茅氏三兄弟得道于茅山,开茅山道派。后有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创立了道教茅山派,《黄庭经》是茅山派的重要经典,也是后代全真道派的功课经。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经营数十年,从而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他编写的《真诰》一书记录茅山道教的传授历史,人数在百人以上。该派代表人物除陶弘景外,隋唐时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高道辈出。

浙江人陆修静被封为丹元真人。丹阳人陶弘景被封为华阳真人。陶弘景也被世人称为“山中宰相”。梁武帝曾经问陶弘景为什么要隐居茅山,他写诗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3.北方道士捉鬼,南方道士炼丹

虽然道教派别众多,分类方法不一,但是民间将道教大体分为南北两派,北方道教为“符箓派”,南方道教被称为“丹鼎派”。这两个道教派别都是靠治病救人来聚集信徒,逐渐形成教派。北方道教认为人生病是因为鬼魂附体所致,所以要拿符、箓来镇鬼,用剑来除妖(符、箓是一种牌子,是道教的一种器物,上面写着各个神仙的名字);南方道教认为人生病是由于阴阳不和,要想祛病长生,需要用丹药补之。我们常说的“全真教、茅山教”就属于“丹鼎派”。以一言简单概之:捉鬼道士一般是北方道士,炼丹道士一般是南方道士。

南方道教人才较多,由葛洪、陆修静、陶弘景三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丹鼎派的完整理论体系,尤其是葛洪的《抱朴子》与《老子》、《庄子》、《列子》被后人称之为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