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14710800000089

第89章 孝悌忠信修本身

许逊,豫章南昌人,东晋道士,净明道祖师。一千多年以来,许逊治水、造福黎民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它既是道教“功德成神”的典范事例,又是善男信女膜拜敬祀的主体。

许逊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修炼法术。二十岁举为孝廉,屡荐不就。据道书记载,少时以射猎为业,一日入山射鹿,鹿胎堕地,母鹿舔其崽而死。许逊怆然感悟,折弩而归,后拜吴猛为师,尽得秘传。三十六岁时与文学家郭璞结伴遍访名山胜地,最后选择南昌西郊的逍遥山(今新建西山乡)隐居,只求修炼,不愿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乡里,深为乡人尊敬。四十二岁时,因朝廷屡加礼命,难于推辞,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阳县令。这里有一则关于他拜师吴猛的传说故事:

江西南昌的一条小街,正逢集市,店铺敞开,店铺门前的街面上,也都摆满了卖各种物品的地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许逊衣冠整洁、手拿一个亮灿灿的黄金制作的精美灯架,站在一处地摊旁。

一位老人看到这个灯架后,非常喜爱,就问年轻人:“你这枝灯架,一看就知道是黄金制成的,手工也很精巧,是一件很不错的工艺品。不知道你要卖多少钱?”

许逊:“老伯,对不起,我这枝灯架不是拿来卖的。”

老者不由得奇怪地问道:“既然不卖,你又为什么拿到这集市上来呢?”

许逊只得告诉他说:“不瞒老伯,这枝灯架是上一次集市时,我在一个地摊上买来的。当时这枝灯架表面包裹着一层薄薄的锈迹斑斑的铁皮。我也以为是一枝不太值钱的铁制品。买回家以后,我一擦拭,才露出了亮灿灿的黄金,也才知道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黄金制品。我自然也非常喜爱。但我也觉得于心不安。廉价占有这样一件珍贵的工艺品,实际上是一种欺诈行为。对卖的人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当时就是在这里买的,所以我就拿到这里来等原先卖给我的那个人,好物归原主。”

老者听后很是感慨地说:“现在是人欲横流,世风日下。人们大都贪得无厌。像你这样不得一分昧心钱的人实在少见。请问你怎么称呼?”

许逊:“你就叫我许逊吧。”

老人:“原来是许家公子,真是饶有家风。”

许逊不免有点惊奇地问道:“老伯认识家父?”

老人:“你的祖父太医院医官许琰,罄其家资,赈济灾民的善举,早已广为流传。你父亲迁到我们南昌,也是乐善好施,声名远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你这么年青,又已被保举为孝廉。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仕途实在不可限量。”

许逊若有所思地说:“现在名实不副的是大有人在。我背着这孝廉的声名,实在还觉得是一种精神负担。深怕别人也把我看成是那种沽名钓誉的人。老子主张‘恬淡为上’。只有超脱了外在的、易逝的、享乐的追求,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命的自由。我平日里对道家修炼之术十分向慕。只是未得高人指点,长进不大。”

老者很是感动地说:“我倒结识一位道术高明的朋友,你如果真的诚心修道我倒有心引荐。”

许逊喜出望外地说:“恳请老伯一定代为引荐。请先受我一拜。”

许逊又请问说:“敢问老伯尊姓大名,家住何处,我好随时拜望。”老者说:“草野之人,何必留名。你静候佳音就是了。你在这里苦等恐不一定能等到灯架的卖主。不妨沿街去找一找。或许能找到卖主。”

他们道别后,许逊就沿街去寻找那位卖主去了。

此后某日,许逊依然像往常一样在家研习功课。有位小道来访说:“小道奉师父吴猛之命,请孝廉往西山一见。”许逊欣然赴邀。

在道观的清虚堂里,许逊谦恭地说:“久仰师父大名,无缘得见。今日天赐良机,唯望能受业于师父门下。”

吴猛说:“我的一位朋友前日在集市上见到你。他对你的廉洁自律,倍加赞赏。又说你潜心修道,实是一个可塑之材,特地向我推荐,这才请你上山一见。我想问问你,你知书识礼,这么年轻,就被荐举为孝廉,仕途正不可限量,为什么却要潜心修道呢?”

许逊:“这正是我经常思考而又难以理清头绪的问题。我既已被举为孝廉,就迟早可以踏入仕途。但是,我出身微贱,谈不上仕途不可限量。”

吴猛:“汉末以来连年征战不息,仕途充满险恶。多少才华出众之士在皇室、豪强的混战中死于非命。‘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就有‘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的感叹。”

许逊:“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在这几年的修炼中我才开始发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相信潜心修道,就能开辟新的生命途径。”

吴猛:“老子说:道者,万物之注也。道是万物之源。人只要修道养生,安形固神,即或不能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也可消灾灭祸。”

许逊:“正是。

……

关于“道”,俩人交流了很多。这次见面后,许逊就常常去西山向吴猛求教,师事唯谨。吴猛对许逊敬如宾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