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千年文萃:诗苑
14710900000104

第104章 第一百〇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有多种说法,比较流行的有“慨叹时光流逝”、“悲哀身世遭际”、“忧患时事政局”等观点。如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引杨致轩评语说此诗“迟暮之感,沉沦之痛,触绪纷来”,又引《诗话类编》语:“忧唐之衰”。纪昀认为此诗“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也可”(《玉溪生诗说》)。施补华评本诗曰:“叹老之意极矣,然只说夕阳,并不说自己,所以为妙。”以上种种古人的评说都说明本诗主题的复杂性。

所谓慨叹时光流逝之说,即谓本诗通过对无限美好的夕阳黄昏的景致描写,抒发了好景难驻的叹喟,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嗟老伤衰,对流光的爱惜和对美好晚年的留恋。作者有一首同题七绝说“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渊)宿,不放斜阳更向东”,表现的就是对时光流逝、时不再来的感慨。

所谓悲哀身世遭际之说,即谓本诗通过乐游原观赏晚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李商隐生活在晚唐衰世,社会黑暗腐败之极,国家处于风雨飘零之中。诗人的一生可用“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两句诗作为写照。而本诗中的“夕阳无限好”可视为作者宏才大略的象征,好则好矣,不过将要迅疾消失殆尽,诗人能不为之悲伤吗?因此把本诗主题解释为身世之悲也是可行的。

所谓忧患时事政局之说,即谓本诗末两句是象征性的描写,它以夕阳西下的图景,暗示读者,大唐帝国也正面临着覆亡的危机。论者以为李商隐在晚唐这样混乱黑暗的年代里,既对唐帝国强盛之时如日中天的辉煌过去抱有无限留恋和执着之情,而且也对唐帝国行将衰亡之际的大厦日倾的惨淡今日有着十分沉痛和凄迷之心。本诗中的后两句即是诗人这种复杂心态的形象表现。除此之外,诗人还有不少诗句都有这种情感倾向,“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槿花》)等。因此把本诗主题解释为对国事的忧虑也是符合诗人本意的。

将以上三种观点相合,便是本诗的主旨了。这首绝句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他对夕阳黄昏的景色赋予哲理性的描写,告谕读者谁也无力挽回这种颓势,这中间既包涵了个人的身世之叹,也带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哀思,诗中充溢着强烈的感伤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