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千年文萃:诗苑
14710900000105

第105章 第一百〇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巴蜀时寄怀他妻子王氏之作。首句直诉离情,诗人因暂不能归家而使得离情更为浓烈。二句以秋池迅急上涨喻作诗人离情汹涌不息,内心愈加不能平静。三四句想象来日重逢时刻若回忆起今日分离时的苦恼和品味着来日团聚时的欢欣,必有一番既苦涩又甜蜜的滋味在心头盘旋。此为消释离情之处。四句诗以情起,以情结,首尾相顾,循环往复,脉络清晰明了,思绪起伏跌宕,可谓将离情的产生、上升、高涨,乃至不能抑制,最终又以自慰手段将其平息,写得曲之又曲,足之又足,李商隐真不愧是位抒情高手。

本诗艺术手法高明,首先是运用了“悬想反说”的修辞格。诗人写作此诗的本意是因久寓蜀地寂寞之中思家情切,但他偏不先说自己思念妻子,反说妻子来信“问归期”,写亲人对自己的遥念。这样写的好处是为了达到相互映衬的目的,即用双方的共同思念来加深各自的爱恋深度。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四句即用此法。前两句是作者自叙将永远忠于这段难忘的爱情,他的爱心至死不渝。后两句写诗人想象对方晨起梳妆时恐怕因思恋太深而平添几多白发,夜来吟诗时又担心她因在月色下久久徘徊而着凉得病。写得真是体贴入微,情深意切。李商隐在本诗依旧运用这种笔法,首句便说妻子的思念,二句又用自己的思念呼应(但不直说,只托于池水上涨的形象),三四句再用“共剪”、“却话”呼应上文,便把两人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爱恋深情写活了。其次是场景描写跳跃性大,跨度极广。首句即包括长安、巴山两地,二句突出巴山,三四句又重复长安、巴山。四句诗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时空转换,巧为剪接,妙合无隙,堪称天造地设之作。再次是情景交融,上涨的池水即是诗人胸怀中爱情波涛的外化,“秋池夜雨”之景中充溢了多少作者对妻子的关切和爱恋!另外,本诗中的“期”和“巴山夜雨”复沓为文,读来摇曳多姿,铿锵成韵,富有民歌特色。说这首诗是唐人寄内诗中难得的佳作,恐怕是不会太过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