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千年文萃:诗苑
14710900000142

第142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诗人担任安西节度使判官之职时。诗中咏雪寄别,“语奇体峻,意亦造奇”。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诗人落笔即以神奇苍劲之势,尽传疾风暴雪之精神。强劲的北风,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就连茎秆坚韧、能抵御强风的白草也为之纷纷折断。因而风域之广,风力之劲,也就可想而知了。在风猛气寒中,西北边塞刚进八月就大雪飘飞。著一“即”字,不仅准确道出飞雪早临,而且传神地揭示出诗人惊奇之情。接下来,诗人运用浓重笔墨,借助新颖比喻,恣意描绘明媚绮丽、壮阔无际、令人心摇魄动的西域雪景图:一夜之间,漫天银装,遍地素裹,一望无垠。而在森林丛中,千树万树,挂满雪花,团团簇簇,拥满枝头。举目望去,宛如青帝垂临,风绽梨花,不觉寒风凛冽,倒似春意融融。此可谓是妙语天成,令人惊叹。诗人是在茫茫雪原中的莽莽林野间,描绘琼枝玉蕊的。并以“忽如一夜”的传神之笔,幻化出令人惊喜交集的奇丽景色。用清淡妩媚、蕊艳枝垂的梨花比喻白雪,不仅巧妙、新颖、明丽,具有灵动之势,充满勃勃生机;而且还能激发起人们的傲风斗雪,抵御苦寒的勇气,充满着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体现出了令人称道的“盛唐气象”。

有了以上对旷野雪景的有力铺垫,待人笔峰一转便从帐外转到帐内。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凭借强劲的北风,纷纷扬扬,穿帘入户,沾于幕帷,渐渐消融。这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营帐奇寒、狐裘不暖、锦衾单薄、铁衣难着、角弓难控的天气,具体、真实地传达出诗人独特的感受。写完内景之后,诗人又将场景移向苍茫的原野和广阔的天穹:纵横起伏的沙丘上冰封雪盖,万里长空遍布阴云。如此高低不平的雪谷如何行走?更何况云聚雪飘,丝毫不见转晴,归途是如此险恶,武判官的使命该有多么的艰苦,诗人对归客的挂念又是何等的浓重。

最后四句,写次日上午的送别情景。一夜过后,大风既住,飞雪已停。诗人走出轮台东门,目送友人归去,他久久地伫立于门外,遥望友人渐渐远去的身影,直到起伏的山峰完全遮住视线,行人彻底消失在茫茫的雪野,诗人还是不忍回去,犹自怅然若失地凝望着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诗至结尾,即景生情,寄情于景,融咏雪别情于一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达到了“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美妙境界,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异曲而同工。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寓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相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间,急缓相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