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千年文萃:诗苑
14710900000051

第51章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赏析]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即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这期间,关中大旱,饥民遍野,诗人虽职居华州司功参军,亦不能自保衣食,故弃官移家秦州(今甘肃天水)。一路上,他亲自目睹了朝政每况愈下,社会动荡不堪,百姓家破人亡,甚至一些官宦之家,亦不能幸免于难的凄惨景象。而诗人自身虽徒有对国家的一片忠心,无论如何竭心尽力,还是摆脱不了遭贬外放的命运。终于为生活所迫,弃官漂泊,流落到边远之地。故此,诗人触景生情,悲人自悯。通过对佳人不幸遭遇与贞节自守的描写,寄托贤士弃野,去国怀思的无限感慨,从而达到了写实与寄意的高度融合。正如陈沆《诗比兴笺》所说:“放臣弃妇,自古同情;守志贞居,君子所托。‘兄弟’谓同朝之人;‘官高’谓勋戚之属;‘如玉’喻新进之猖狂;‘山泉’明出处之清浊。摘花不插,膏沐谁容?竹柏天真,衡门招隐。”此言虽有牵强之嫌,但却颇晓杜诗之意。只要我们细品此诗,便会从佳人的遭逢与气节上,体会到诗人品德和处境方面的某些境况。

诗一开头,便描绘出一位卓然而立、飘然不群的绝代佳人形象与幽居空谷的际遇。接着又以女子自述的口吻,揭示出如此一位天姿慧质的女子,身遭飘零沦落、终至与草木为伍的原因。她本来出身于富贵之家,却因生不逢时,惨遭安史之乱,身居高官的兄弟又战死军中。继之而来的又是由于人亡势去、家道中衰,倍受人情世故的冷落,竟连轻薄的夫婿也在另寻新欢中抛弃了她。甚至她那伤心的哭泣,也不能唤起对方的一丝怜悯。在这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多重灾难的沉重打击下,她不仅没有向悲惨的命运屈服,反而毅然远避令她伤心的闹世,隐居于深山幽谷之中。尽管她家住简陋破败的茅屋,身穿薄不胜寒的衣衫,全凭变卖仅有的珍珠首饰以度日,而且未来的日子更加艰难,但她还是宁愿忍受饥寒困苦坚守贞洁,而绝不愿作出山的泉水,去沾染时世的污浊。最后,诗人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通过佳人“采柏动盈掬”、“日暮倚修竹”的描写,象征她品格如松柏般常青,气节似翠竹般挺拔。无论命运多么乖蹇,都永远不会改变她高洁的情操。令人读后,不免生发出无穷的敬意。在强烈共鸣中,产生萦绕不尽的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