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千年文萃:诗苑
14710900000057

第57章 哀王孙

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朔方健儿好身斤,昔何勇锐今何愚。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赏析]

这是一首哀怜王孙罹难的记事诗,写于肃宗至德元年(756)九月,亦即安史叛乱的第二年。该年六月,由于潼关守将哥舒翰兵败被擒,手下数十万官兵战死沙场,唐军阻扼叛军入京之势已失,于是玄宗带着杨贵妃姐妹,在少数亲信护卫下,仓惶出逃。其他妃嫔、公主、皇孙等皆被弃于城中。七月,安禄山部将孙孝哲攻占长安,先后杀戮霍国长公主(皇帝之姐)、永王妃、驸马及王孙等100多人。在如此残酷的杀戮中,王孙们惶惶如丧家之犬,景状凄惨万分。此诗所描述的王孙,就是在这场洗劫中幸存下来的皇室后代,诗人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诚挚的抚慰。

诗一开头就借物起兴,以白头乌夜飞而呼预示社会的动荡将临,又以其飞啄大屋,暗示皇戚达官们将有灭顶之灾。紧接着诗人运用金鞭断、九马死这一高度典型的艺术概括,揭示玄宗仓皇出逃,无暇顾及嫔妃王孙的狼狈处境,这就为王孙的泣避路隅埋下伏笔。尽管这位王孙不敢暴露其真实身分,但从他腰间佩带的珍贵饰物和长时间被荆棘刺得身无完肤的景状看,非王孙谁又能如此呢?诗人这种委婉的叙事手法十分高妙,不仅揭示出叛军对皇子皇孙的大肆搜捕,而且生动再现出千金之躯的王孙如今却不得不乞为人奴的悲惨遭遇,这怎能不让人哀怜呢。

这首诗在哀伤乱时、体恤王孙方面,写得十分出色。诗人以饱含辛酸的语言,朴实自然的白描手法,真实地反映了皇家后代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悲惨遭遇。尤其是诗人那种惊惧不安的神情刻画和语重心长的语言描写更是笔力不凡,可谓是“忠臣之盛心,仓猝之隐语,备尽情态”(刘辰翁《集千家注评点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