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千年文萃:诗苑
14710900000080

第80章 洛阳女儿行

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画阁珠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青少年时期的作品,题下原注:“时年十六”。关于这首诗的寄意,大多认为是表达了洛阳女儿因夫暴富的骄纵和以色事人的空虚。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似乎与诗意不符。细细品味,诗歌中的“画阁珠楼”、“红桃绿柳”,并非是指“良人”之宅,而是女子居所,否则“罗帏送”、“宝扇迎”就令人费解。联系全诗内容与当时社会状况,我们不难看到,初唐时期在仕宦方面虽然借鉴并发展了隋朝推行的科举制,为一般下层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提供了契机,但皇亲国戚把持朝政的局面依然十分严重。甚至进士及第的人,如无权门推荐,同样无官可做。而年轻时代的王维,是绝非像晚年那样“万事不关心”的。他一方面迫切要求仕途,另一方面又苦于没有门路。因此他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是愤愤不平的。所以,他在诗中塑造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婚姻家庭。洛阳女子嫁给了豪门贵族,整日安乐优游,恣意戏谑,非玩即闲,根本无需辛勤劳作。而且所结识交往的,非富豪即外戚,其地位之尊贵也就可想而知了。但有谁能怜爱出身微贱的西施呢?当她处于十五六岁的年龄时,尽管容颜如玉,美色绝伦,却只能依靠浣纱为生。

本诗在构思上很巧妙。几乎用全部篇幅渲染洛阳女儿的奢侈荣华,蓄势待发。末尾只用两句写那位古今公认的绝代佳人西施的遭受冷遇,在鲜明的对比中抨击社会的不平等,从而有力地揭示出诗歌的主题。这种冷隽深刻的笔法,颇耐人寻味。在结构上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极为相似。均是以绝大篇幅渲染富贵者的豪奢生活,篇末点题,揭出主旨。虽然末尾用作主体的人物形象不同,一位是赫赫有名的古代大知识分子,一位是声名卓著的古代大美人。但其作用则是相同的,都是借古喻今,以古人自拟,抨击不辨贤愚、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生活在初唐、盛唐的两位诗人尚且如此,其他人则又何论?可见,封建专制制度是扼杀人才的罪恶根源,专制制度不彻底根绝,士人这种遭遇便无法真正改变。实在是可悲之事,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