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千年文萃:诗苑
14710900000098

第98章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友情的诗篇,表现手法委婉多致,可谓曲尽其妙。首句先以山之隐忽难见真容和水之迢迢远去暗写友人不在身边,故惹动了对他的思念之意。二句以“江南草木凋”反衬地处江北的扬州的豪华热闹,是由人及景的抒情手法。在事实上江南若“草木凋”,江北就更应零落不堪。但由于友人在那里,作者想象扬州就将是另一番可供赏玩的大好景象了。这叫情至深时连天时气候都可为之改变。谢枋得认为这句写“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情虽切而辞不露”,是很有见地的。三四句以想象之辞写扬州名胜之美景,表达了诗人欲与友人再次共游的渴盼。“玉人教吹箫”中的“教吹箫”只是虚言,实处在“玉人”两字,即是友人韩绰。此句一用以点题,二用来想象他的游踪,从而表明作者对他现状的关心,同时也就表示了对他的遥念。其间抒情之迹线不可不审视清楚。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作者虽重在抒情,但在后世读者的心目中,其中对扬州胜景的赞美成分已大大超过前者,成为描写古都扬州的不朽名句之一。其他尚有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张祜的“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王建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可爱之意)是扬州”等。本诗中的二十四桥,在宋代依然是文人墨客的描写热点,姜夔的《扬州慢》词中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的虽是旧时胜地,表达的却是伤乱忧世的悲情,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宋人黄庭坚还有“淮南二十四桥月,马上时时梦见之”名句,秦观也有“二十四桥人望处,台星正在广寒宫”传世。明人唐顺之留下了“二十四桥云雾里,看君骑鹤上天游”的佳句。清人孙枝蔚的“斜阳纵没西山里,二十四桥明月多”尤令人神往。现代有郁达夫的“销魂一卷《樊川集》,明月扬州廿四桥”的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为人传诵。扬州还有大虹桥名扬天下。虹桥原名红桥,清人王士祯有《冶春绝句》歌咏它:“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乾隆元年(1736)改名虹桥。王士祯以后为此桥写诗赞美的有7000余人,编成300多卷的诗集一部,一时蔚为壮观,成为文学史上的美谈。乾隆十六年(1751)曾在桥上建桥亭,后因年久失修倒塌,现桥为1972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