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裂变型创业
14713400000001

第1章 创业理论研究的丰富性

创业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步显现,创业领域的研究正在吸引着各学科研究者的注意力。创业研究的兴起以及全新创业现象的不断涌现,为该领域的研究塑造了很好的氛围,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在众多创业活动中,“裂变型创业”是一种新的独特现象,正呈现出逐渐增多的态势,但学术界对此现象的研究相对缺乏。而且,创业研究的方法选取和方法创新也是获取新见解、推动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引入新颖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新的创业现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创业活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渐增强,国际上的创业理论研究正在兴起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我国创业领域研究的相对滞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创业活动的增多和新创业现象的涌现,对创业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创业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一、创业研究的历史沿革

创业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期,这个时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创业研究并没有成为企业管理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只是从企业发展过程的视角来探讨创业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前后,进入了资本主义大企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对大企业的关注客观上限制了学者们在企业创业研究上的投入。但是,为数很少的创业研究先驱们不相信“创业时代已经结束”的流行观点,并在创业活动的重要意义方面展开研究,这为现代创业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问题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创业也成为了一个正式的学术研究领域。这种态势的出现既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极其相关,也得益于一大批战略管理研究学者对创业研究的重视和投入。在80年代,创业研讨会和创业杂志开始在美国等国家创办,美国管理学会甚至在1987年将创业作为一个独立领域正式纳入管理学科(Shane,2000)。这个时期创业研究的焦点是单个创业者如何获得区别于对手的竞争优势,大部分研究都是描述性的,在研究方法和结论方面也都处于探索阶段。因此,80年代的创业研究开始得到各界重视,具有了一定的制度化模式,做了很多基础工作,但还远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也没有重大的学术成果出现。

20世纪90年代以后直到现在,创业研究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特点。首先,创业研究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打破了美国创业研究的垄断局面,欧洲、亚洲等国家的创业研究也迅速发展起来,都取得了不同的成绩。其次,创业研究的主体开始多元化。除了战略管理学者的关注外,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研究领域的专家也开始介入,从而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上有了很大突破。再次,创业研究的内容极大丰富。现在,学者们关注的研究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创业者个人研究,而是广泛地涉及创业机会、创业能力、创业环境、创业过程、创业绩效、创业管理、创业行为、创业资源、创业层面等各个维度,而且,每个维度都包含着复杂的各类议题,议题间的关联和交叉也充斥其中。最后,成果结论的多样性。“创业”这一现象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加之研究者研究兴趣、分析层面、方法选择、理论依据和切入视角的丰富性,导致目前为止,虽然创业研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但尚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理论,就是在创业问题的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边界的考察上,也存在着很多分歧。

创业研究经过持续演进,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创业问题的跌宕和兴起,是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尤其是企业动态变化的直接显现。创业研究的逐渐升温,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创新与变革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主流。在新经济新时代,无论是社会、国家还是企业,其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难以离开创新精神和变革管理。而创业研究与创新和变革有着密切联系,也有学者指出创业的本质就是创新。二是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加剧,使得大、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急剧变化,企业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不断地开展“内部创业”(也称为公司创业、二次创业)运动,缓解竞争压力。三是环境的动态复杂性逐渐增强。由技术变革、竞争加剧等因素引发的环境不确定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运营的一个必要生存环境。企业应对动态复杂环境,有赖于自身柔性水平以及动态能力的提高,但这些响应策略的增强,都离不开创业思想尤其是创业精神的支持。四是新创建的中小企业数量增多。新经济为创建新企业、新组织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各种类型的创业者热情高涨,创业实践此起彼伏,这为创业研究展示了非常好的研究素材。

总之,创业是跨越多个学科、具有多个维度的一种社会现象,可以分别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开展研究,可能涉及创新、变革、机会、资源、企业家能力、集群、柔性、管理等多个命题。尽管学术界在创业研究领域尚有很多分歧,甚至在概念界定上都尚待商榷,但这种争鸣状态恰恰说明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潜力。创业研究的多年实践和理论贡献是进一步研究的有力支撑,创业现象的千姿百态、层出不穷是深入研究探讨的不竭动力。

二、创业实践的持续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创业研究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和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研究对象基本都是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为主,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明显不足。实际上,创业现象在发展中国家也已经很常见,创业研究的意义在发展中国家尤显重要。因为,创业活动与经济产出、劳动就业等的紧密关系,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开始表现出来(Busenitz,WestIII,Nelso,Chandler and Zacharakis,2003)。创业不仅能提高生产率和就业机会,还对建立和形成新观点至关重要,而后者更是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Schuurman,Dittrich and Koopmans,2003)。

虽然创业已经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经济活力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我国开展创业研究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尽管国内学者林强等规范了创业的术语内涵,介绍了创业理论的有关学派,解释了一些人们关注的基本的中国创业问题;同时,还有很多学者和研究机构致力于中国的创业研究,但各种原因所致,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有价值的结论成果较难找寻。值得提及的是,外国学者主要研究我国四个方面的创业问题:一是创业的环境条件,主要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二是创业机会和创业能力,集中于机会信息获取和机会把握利用;三是已有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创业,关注的是大企业的内部创业和中小企业的二次创业问题;四是由外部环境到创业再到绩效的研究,侧重于创业要素的关联和整合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经济的腾飞迫切需要企业创业和成功运营的支撑;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经济发展的快速起步,产生了大量可供研究的现实素材。实际上,我国的企业创业具有自己的特征,这种与历史和国情紧密相连的特征使得研究更加有价值。挖掘和提炼我国企业创业的本质规律,深入研究和比较各种创业活动和创业现象的异同,从多个维度探索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殊理论,这对于指导我国创业实践,对于丰富国际创业理论成果都具有重大意义。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的创业领域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现象:很多具有大中企业工作经历的管理者,基于各种原因而离开这些企业创建自己的新事业。笔者认为可以将此类根植于人力资源离职的创业现象初步归结为“裂变型创业”。现在,我们不但可以在高科技领域观察到“裂变型创业”现象,比如深圳华为公司,而且在传统产业领域也有很多案例,比如蒙牛公司。“裂变型创业”现象已经不再表现为一种偶然的特殊事件,其正在企业实践领域尤其是创业领域呈现出逐渐增多之势。鉴于“裂变型创业”现象的出现、存在和发展,以及相关研究的缺乏和不足,笔者拟运用一种较新颖的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研究法展开对这一新现象的研究,期望能够从中提炼和挖掘出有价值的结论,对创业领域研究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