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我回国带洁良去美国大使馆签证,那天北京下了雪。我原来以为孩子签证和孩子父母的结婚证无关,因此没有带上。可是签证官偏偏要求出示我和妻子的结婚证。因为没有带,所以签证官要求我们回去补上。这样虽然麻烦一点儿,可是我们就比较放心了。2001年1月,我和洁良拿好补件再次到大使馆并顺利拿到了赴美签证。
就在中国春节的前几天,我和洁良登上了美国西北航空的班机,经由日本东京飞到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在底特律入关并转机后又飞行了约一小时,飞机在满天飞雪中降落在夜幕下的密尔沃基(Milwaukee)机场,由朋友郭唐稳博士把我们接回家中。当时我们住在距离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非常近的一个小区,叫做Shorewood Village。
Shorewood Village是一个学区、环境都很好的小区,东临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Lake Michigan)。Shorewood学校的生源和师资也非常好,居民多是比较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以及住在湖边的富人。
第二天一早,我们顾不上旅途辛苦劳顿就和洁良一起去了小区小学——At Water Elementary School,当然我们事先已经和学校联系过了。到校后,去见班主任老师,递交在中国的预防针记录,然后就入学了。洁良入学时,学校小学六年级只剩最后一个学期了。那时也是威斯康星(Wisconsin)最寒冷的季节。
洁良开始了新的生活,可想而知她当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困惑。
首先,我们当时还不能确定是否能在美国留下来;如果去加拿大,以我的专业在那里找工作将是一个大问题。而如果在美国待上几年又回国的话,孩子的学业很可能被耽误。因为中美两国教育的进度、理念是不同的。其次,虽然在国内的时候我们给洁良也报了半年的英语班,可是由于语言需要环境,她的英语水平基本上还是等于零。
Shorewood学区的学生相互之间很友好,对新来的同学也不欺生。洁良很快就有了小朋友了。学校很为不通英语的外国学生着想,所以洁良一入学就被学校安排进了ESL班,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就是专门为新来的外国人开的免费英语班。她每天必须额外地参加英语补习,而文化课则完全听不懂。聊以自慰的是美国的小学生文化课学得比较浅,当时学习的内容,洁良在中国时都已经学过了。除了ESL,班主任老师每天还轮流安排自己班上的同学教洁良英语,包括简单对话、认图片上的英文单词;等等。随着学习进度的逐渐加深,学校开始让洁良读英文“书”,从美国幼儿园孩子的最简单读物开始,渐渐加大难度。通过标准考试后,进入下一个层次的ESL。
其他课程,特别是数学没有什么难度,只是因为孩子的英文程度尚不济,我们需要给她解释一下题目的要求,然后她就能自己去做了。解释了没几次,洁良就能自己做作业了。
除了文化课外,学校还教孩子们一些基本的礼仪和礼节、待人接物常识、社会和安全常识等。
大约几周后,学校邀请家长们参加孩子们的演唱会。我们依然记得洁良站在参加演出的同学们的最后一排,神情比较紧张。因为不会唱所以连嘴唇都一动不动。演唱会后,洁良有些不开心。她对我们说:“这样尴尬地傻站在台上感觉真不好,还不如不来呢。”我们理解孩子的心情,妻子说:“慢慢来。”我则用我们小时候苏联电影中的台词调节气氛说:“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我们也的确相信:用不了多久,洁良一定会好起来,每一个新来的外国学生都要有这个过程的。
自从来到美国,洁良一直没有中断和国内小同学们的联系。他(她)们经常保持通信往来。信中还像过去那样互相开玩笑、讲述发生在班上的事情……
2001年6月,Milwaukee的气温更像家乡的春天鸟语花香、碧水蓝天,满眼的绿草坪充满了生机。洁良在美国的第一个严冬过去了,她已经能用英语进行基本对话了。同时她也拿到了At Water Elementary School的小学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