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名师解惑丛书-领袖气质大挖掘
14720400000005

第5章 凝聚力从何而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司马迁在文章中极力赞扬汉代名将李广的功德和忠诚,因而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古谚比喻人们对他的信赖和敬仰,说明他对人们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建构团队需要领导者有非常突出的凝聚力。凝聚力有差异,团队的整体力量也就各不相同。人人都希望自己能为他人所喜欢,而且喜欢自己的人越多越好,这样才能把握团队的整体力量。从根本上说,要使别人喜欢自己,把众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人。

凝聚力的核心成分是人际间的吸引与排斥。人际间的吸引关系直接影响着凝聚力的水平。在人际关系中,吸引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在心理学中,人际吸引属于人际知觉的一个新领域,它对于满足个体的人际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对此国内外心理学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提出了许多人际吸引的理论,这些理论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强化的,这类理论强调我们对周围世界评价时的情绪反应,把个体视为非理性的、非逻辑的,常常依据感情来行事;另一类是认知的,强调我们对周围世界评价时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把人视为理性的、按逻辑办事的个体。

怎样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人呢?下面我们就要讨论一下吸引的基本形式。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影响人际交往的吸引力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即相似吸引与互补吸引。

相似吸引

在态度、信念、思想、理想、目标、等方面比较一致的人们,或者在教育水平、经济收入、职业身份、社会地位等方面相似的人们,或因“志同道合”,或因“门当户对”,或因“同病相怜”,或因“同行相亲”,都容易在交往中做到言语投机,感情融洽,相互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为这种一致或相近容易使双方产生比较深的了解,从而成为知音。鲁迅曾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相似性吸引的道理:是弹琴人么,别人心上也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别人也是发声器,才会共鸣。如果没有一种契合的文化心理结构,人与人之间很难在思想感情上发生共鸣。

相似吸引包括许多方面。态度、信念、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的相似是一个方面,另外,同年龄、同性别、同学历和同经历的人容易相处;行为动机、立场观点、处事态度、追求目标、个人嗜好一致的人容易相互支持;具有共同信念、情投意合的人容易建立起人际关系;同阶级、民族、宗教、行业、国籍的人容易产生好感,等等。所有这些相似都能够导致吸引。总之,人们喜欢和自己类似的人,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模式去要求别人。

相关研究为这种关系提供了较明确的解释。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让互不相识的17名大学生住在同一间宿舍里,对他们的亲密化过程进行了近4个月的追踪研究,实验前调查了他们的态度,然后调查哪个同哪个结成朋友,陆续让这些学生自由选择同室的对象。结果发现在见面的初期,多是住在附近的人成为好伙伴,后来,态度的类似逐渐成为吸引的主要因素。而且学生对自己的朋友各方面相似的评价远远超出了实际的情况。由此可见,相互间的一致性增加时,认识深度和吸引力也在逐步增加和深化。拜恩进行了更为详尽的研究。他先对大学生进行态度调查,几天后,让学生看到别人回答的有关态度的问卷表,并要求回答对此人的好感。实际上让他看的态度问卷是实验者看过他的态度之后制成的。这样,态度的类似性就由实验者进行操纵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态度越类似就越容易导致喜欢。有的研究者指出:类似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背景是决定选择他人的因素。许多实验显示:价值体系、对象身份、社会背景和文化程度的类似性均能影响到个人选择他人的条件。

社会心理学家柯尔等人指出:各人所指出的最好朋友都是同等地位的人,一般来说他们的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社会价值等方面都很相似。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政治主张、宗教信仰、对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的看法比较一致的人比较谈得来,在感情上较为融洽,容易成为好朋友。

另外,哈罗德·西格尔还进行了一个出色的研究,这个实验要研究改变观点对人际吸引有何影响。研究表明,在一个问题对某人来说十分重要的时候,如果他能使一个反对者改变意见而和自己观点一致,那么,他宁愿要那个反对者,而不要一个无异议的同意者。这个实验表明,人们喜爱改变观点者甚于喜欢一向忠实于自己观点的人。拜恩和埃温等按相同的和不相同的态度把学生搭配起来,然后让他们出去进行一次半小时的约会,约会后测量相互喜欢的程度。结果表明,相似性的确和喜欢有联系。这些实验验证了上面这个结论。

为什么相似性能导致吸引?我们认为有五条理由:

(1)类似与相符本身具有一种增强作用。

(2)类似与相符能保证态度正确的基准。

(3)类似与相符能得到预期的报偿。

(4)类似与相符能被作为一个统一体而感受。

(5)类似与相符验证了自身的能力和才干。

互补吸引

多种多样的生活需求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动力,反过来,交往的吸引力也正在于它能够满足人们的种种不通过交往就不可能得到满足的需求。这一事实,反映了互补性是人际交往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现代人效益观念日益增强,交往的功利动机也有发展的趋势。能否互利互惠,得到什么好处,这种互补性动机,往往支配着社会交往的频率和深度。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能够在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某种补偿,那么,交往活动就会产生吸引力,得到的补偿越多,交往的吸引力也就越大。交往的这种功利作用,使得人们的交往动力得到强化,因而交往频次增多,交往程度加深,交往关系更加密切。

人们需求(个性)的互补性是指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它是构成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双方的需求或个性能互补时,就能形成强烈的吸引力。这里涉及交往者的动机和目的问题。例如一个有支配性格的人易和被动型的人相处、相互喜欢、建立和维持密切的友谊关系。独断专横的人和优柔寡断的人会成为好朋友。活泼健谈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会结成亲密的伙伴。这是因为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满足对方的要求。

心理学家凯利(Kelley)和西保曾观察了大学生在迎新会上如何与人交往的情形,大学生初次见面时,先经过试探期,做一番整体观察后,找些话题与人交谈,交谈中彼此发现对方具有魅力,便继续交往下去。如果另一方的交谈不符合自己的愿望、要求或交往以前的估计,就会退出交谈的圈子。他们的研究认为,两人相处,对双方都有裨益,彼此有友好意愿,或者在某些方面能进行互补时,两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才得以维持。罗伯特·温德对已订婚和已结婚的若干对青年的个性特征做了详尽考察,结果表明,支配型的人和依存型的人能相互合作,在某些条件下人们往往选择具有某些需要和特征的人,而这些需要和特征能补充自己的需要和特征。并由此提出了“要求的相辅性”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取长补短”的观点,这个观点为西方社会心理学家所推崇。

一般而言,人际吸引中的互补因素,其作用多发生在交情较深的朋友、恋人、夫妻间。曾有心理学家,如克切霍夫和戴维斯等人,做了大量访问,研究从朋友到夫妻关系的演变过程。结果发现,在初交时,距离因素、外貌因素及社会资源(如经济地位、职业、学历、文化背景等)都是构成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在结交后两人的态度、信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类似显得更为重要。在前期的友谊和婚姻阶段,双方在人格特质上的互补,在要求上的互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双方均有互补的需要,而又各自能从对方获得需要的满足,如此形成彼此相依的情形,增加了人际间的引力。显然,互补建立在互动理论的补偿概念基础上。台湾学者张春兴基于这种观点认为,对于男女双方来说,友谊是爱情的基础,友谊未必成为爱情,但爱情的发展必须始于友谊。而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认为,人际间人格特质的互补是吸引双方相爱的主要原因。进而有人提出了“匹配选择的筛选因素理论”,认为在发展恋爱关系中,存在着许多筛选器。主要有:第一,社会学和人口统计学方面的一些变量,如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年龄等;第二,相对的价值观的一致性;第三,需要的互补性。我们认为,个性的互补,无疑是导致人际吸引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一个根本原因。因为只有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具有一致性,才会导致真正的吸引。首先应该是“志同道合”,然后才会去追求其他方面的和谐、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