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名师解惑丛书-领袖气质大挖掘
14720400000004

第4章 成为受欢迎的人

人的内心其实是很脆弱的,尤其是那些外表看似坚强与自立的人。若能倾心聆听,他们就会言无不尽。若能表现关怀,特别是无条件的爱心,会给他人一种内在价值和安全感,并能加强对别人的感召力。许多人借助外表、地位象征、成就和人际关系获得安全感与力量,但借来的力量终究不足。缺乏爱心、只懂得虚与委蛇的人,即使能呼风唤雨,也无法让人信任。

行善举,不急张扬

一位领导者做的好事而不为人知,会提升领导者内在的价值和自尊。同时,为他人服务而不求回报或知名度,也可以进一步让他人了解领导的价值观。无私的服务一贯是培养感召力的最好办法。

美国的凯姆朗公司是一家很小的公司,它的业务只是为用户住宅内的草坪施肥、喷药,但它的经营思想、管理方法却十分独特,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去研究。很多人对它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方法推崇备至,称它是唯一真正以“爱的精神”经营企业的公司。

正是这种“不合常规”,强调“爱的精神”的经营思想和方式,使公司的发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凯姆朗公司1969年开业时只有5名职工,2辆汽车。到了1978年,已有5000名职工,营业额达到3亿美元。公司发展的成绩归功于公司的创始人杜克,正是他创造了“不合常规”,以“爱的精神”经营企业的思想和方式,并把它一直坚持下来,才使公司的发展取得如此好的成绩。

杜克就经常对属下提供匿名服务,行善举而不为人知。一次,他要在佛罗里达的沙滩上,修建员工度假村,财务人员劝阻了他。后来,杜克瞒着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买下一条豪华游艇,让员工度假,又包租了一架大型客机,让员工去华盛顿旅游。

事后,一位财务方面的副总裁说:“当杜克要我签字时,我根本不知道是否付得起这笔钱!可是我看到那些从未坐过飞机的员工上飞机时的表情后,我再也无话可说。”

关心他人,扩大影响

把感召力放在你所能控制的事物上,可以扩大你的号召圈。改变行为和思考的习惯,能解决可直接控制的问题。间接控制的问题,则需要改变用感召力的方式。例如,我们常抱怨:“如果领导能了解我的计划和问题……”但只有少数人会花时间准备,让领导愿意聆听、触及领导心思的业务报告。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改变态度,就能改变环境。”

玛丽女士是SMZ公司的总经理,她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女强人,她工作上热情高,能力强,年轻漂亮,充满一种健康向上的力量,在事业上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纵观她的优点,最大的长处是她总是那么谦虚,关心人,待人体贴,对众人更是如此,从不刻意地去表现自我。

一位曾经采访过她的记者生动地写道:“不论你来自何方,只要有机会与她相处,她总是把你当作是她屋里唯一的重要客人。当你与她说话时,她的眼神、语言总会让你忘了面对的是一名赫赫有名的总经理,而觉得她是与你亲密相伴的朋友。她会认真地倾听你的意见,让你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如果有别人在场,她并不会因为你仅是一名年轻的业务员或打字的秘书而怠慢你,仍然把你当作她的朋友一样热情对待。”

这种与人为善的优点,将弥补她身上具有的一些缺点,这是她成功的诀窍所在。

人们总这样认为,领导者如果谦虚反而不好,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客观的。事实上,不少成功的领导,待人接物总是那样谦虚、随和,并非常人所想的那样。IMG公司的总经理在召开董事会时,总是想方设法把公司的成功归于副总经理,从不独享,虽然这些取得业绩的决定绝大多数都是他作出的,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这种优点和管理的妙方,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可以学到的,并不那么深奥。谦虚待人对于任何管理者来说,都是应该充分掌握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增进沟通,拉近距离

领导者应先了解别人,再求别人了解。这是沟通的至关重要的步骤。此外,与别人沟通时,需要全神贯注,全心投入,必须要认同对方的感情,以对方的观点看问题,这需要耐心和内在的安全感。除非别人认为你了解他们,否则不会接纳你的感召力。

领导者在其所在团体管理中难免会与众人积累一些冲突,如:工作任务的安排、无意中言语的伤害、工作失误时的批评、评优晋级的偏差,以及一些小小的误解,这势必会导致部分人与领导者会产生心理上的隔阂。有了这种隔阂,必然会影响团体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领导者必须学会和掌握与众人及时沟通,消除隔阂。

良好的沟通是尊重人格、消除隔阂、形成共识、增进友谊的良好途径,也是领导心胸豁达、掌握主动的一种境界。但是,现实中绝大部分众人在与领导交往中,总会不自觉地有防范、掩饰心理。因此,作为领导者就需主动走近众人,学会沟通,善于沟通。

领导者与众人沟通要从领导者的角色中摆脱出来。首先,要与众人平等相待,倾心相交。在鼓励众人讲实话、真话、心里话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摆架子,不讲套话,在信任的基础上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次,允许分歧,求同存异。领导者必须注意倾听众人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因为不同的声音不乏金玉良言、真知灼见,当然,不同的声音中也有错误和偏激的。这时,领导者要有气度、有雅量,辩证地看待,不能因与自己意见不合而抱成见,借机给人“穿小鞋”。沟通过程是心与心的交流过程,也是换位思考的过程。领导者多与众人沟通既能在情感上拉近距离,又能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更好地开展工作,达到目标,树立领导形象。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保持与众人的广泛的沟通和接触,与众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沟通中消除隔阂,形成共识,增进友谊;在接触中了解众人,倾听心声,解决问题;在接触中交流思想,融洽感情,传达信息。

言谈身教,注意方式

在准备讲话前先做好心理准备。讲话的内容可能远不如讲话的方式重要,所以,在与众人和学生进行谈话前,先振作一下自己,表现出愉快可亲的一面,全神贯注于他们的问题。问一下自己:“今天要如何赞美众人和孩子?”把最好的一面拿出来,会使你去除疲倦,恢复生气。

避免争辩或逃避。一有分歧,许多人就会争辩或逃避。争辩有各种方式,从采取暴力公开表示不满或怨恨,到尖锐的反驳、刻薄的评断及尖酸的幽默。逃避也有许多方式:一种就是退缩,为自己感到抱歉。如此怏怏不乐只会助长怒火,播下未来报复的种子;也可能变得冷淡、不关心、推诿责任。

掌握辩论的时机。双方有分歧时,是最好的施教时刻。但有的时候该教,有的时候却不该教。该教的时候是:他人未受威胁时。当他人倍感威胁时,施教的努力只会增加怨恨,最好等待或创造时机,让他人觉得较有安全感,此时更容易接纳。当你生气或沮丧时,当别人情绪低落、疲惫不堪或面临压力时,告诉他成功秘诀,无疑是教快淹死的人游泳,没有任何作用。

在限制、规则、期望与结果上获得一致。个人安全感大部分来自公正的感觉———知道别人对自己的期望、限制、规则和结果是什么。不确定的期望、易变的限制或独断的规定,会让生活顿失依据、无所适从。也难怪许多人成年后,只学会靠自己的能力操纵他人与生活。

不放弃、不屈服。承担他人行为的后果,并非是义举,这么做,会使他们感觉到你处理不当。原谅或同情不负责任的行为,只会让他无法无天。但若弃之不顾或拆穿,又会损害他们尝试的动机。“不放弃、不屈服”的信念,来自于负责任、有纪律的生活。

帮助在十字路口彷徨的人。我们都不希望自己最关怀的人,做重要抉择时只凭一时冲动,没有安全感,又没有信心。如何能号召他们?首先,在行动前先考虑清楚。别凭一时冲动,伤及现有关系。其次,了解他们的动机往往是感性而非理性的产物。当你察觉到自己的理性与逻辑无法与他人的情绪与情感沟通时,就应该尝试了解他们的语言,就像了解外语一样,而非斥责或拒绝他们。这项努力可传达尊重与认同,降低敌意,减少纷争。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逻辑与语言,正如同英文与法文一样,南辕北辙。察觉到彼此语言不相通时,可用下列方式进行沟通:让时间证明一切。我们若能很愉快的让时间证明一切,别人也能感受到它的价值。要有耐性,耐心也会传达价值,等于是说:“我会照你的速度,我很高兴等你,你是值得的。”试着去了解,诚心去了解,可消弭纷争和提防心理。

制定有意义的计划。有意义的计划对人有正面的感召力,当人们参与筹划构思阶段,整个计划就产生意义,我们都需要一个好理由去参与,缺少这种计划,生活就失去意义。有努力的目标,在我们现在的位置与想要达到的位置之间有段需要努力的差距,生活才会有意义。

我们可以做的善举之一,就是让人“自食其果”,以教导他们负责任的态度。他们可能不喜欢这样,但受人欢迎与否并不重要。坚持公正的原则,需要更多的真爱。我们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安全,即使他们有一点点不满,也是可以忍受的。

在试着教导别人时,我们常犯以下三项错误:

第一,太急于给出自己的建议。在告诉别人该如何做之前,应先建立谅解的关系。号召他人的关键,在于了解他人。除非了解一个人及他的特殊状况与感受,否则势必无法给予适当的建议。因为他会想:“除非你也接受我的感召力,否则我将不会接受你的建议。”解决的处方是:认同他人的感情。试着去了解他人,再试着让人了解。

第二,没有改变态度或行为前,就想建立或重建关系。如果自己心口不一,再多“赢取朋友”的技巧也派不上用场。艾默生说得好:“你在我耳朵中叫嚣什么,我都听不见。”

第三,公开教导他人。原本我们以为拥有良好的身教和人际关系就够了,却忘了不再需要公开教导他人。没有方向的爱心,缺少目标、守则、标准和提携的力量。处方是教导并谈论方向、任务、角色、目标、守则和标准。

第二章 凝聚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