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名师解惑丛书-领袖气质大挖掘
14720400000009

第9章 影响力从何而来

处于领导位置的人,其影响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领导权力和非领导权力。领导权力是上级和组织赋予的,它会随着职务的变动而变化,对人的影响是强迫的、被动的、短暂的;非领导权力是指领导者通过自身良好的品格、能力、知识和情感等综合素质,建立领导威信,从情感上影响众人,使众人团结在自己周围的一种凝聚魅力。这种权力对人的影响是发自内心的、自愿的、长远的,不会随着职务的消失而消失。在当代社会中,随着新技术、新知识的迅猛发展,文化、政治结构的频繁更替,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变化,一个成功的领导,如果仅靠领导权力的影响,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而非领导权力影响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和重要。要想提高现代领导的非领导权力,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培养和锻炼。

非权力性领导力,指的就是领导人的品质、作风、知识、能力、业绩以及行为榜样等非权力因素对被领导者造成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更多地属于自然性影响力,其产生的基础要比权力性影响广泛得多。这种影响力表面上并没有职位权力那种明显的约束力,但在实际上它常常能发挥权力性领导力所不能发挥的约束作用。构成非权力性领导力的要素是: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感情因素。

1.品格因素

包括领导者的道德品质、作风、人格等,它从领导者的一切言行之中表现出来。优秀的品格会给领导人带来巨大的影响力,使人产生敬爱感,而且能吸引人,促使人去模仿。无论多么出色的领导人,倘若在品格上出了问题,那他的影响力就会荡然无存。我们反对领导人以权谋私,就是这个道理。领导人如果在公开场合讲得头头是道,而在私下却大开后门,搞不正之风,那么,众人对这样领导人往往往只是表面服从,而内心是反感的。众人最讨厌的是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领导人。为此,领导人要十分注意培养自己的优良品格。众人对于领导人缺乏某些素质因素,如能力、知识、经验等是可以原谅的,但如果领导人缺乏品格因素,则有可能彻底失去影响力。

2.能力因素

有才能的领导者会为其所在的工作团体带来成功的希望,使人们对他产生一种敬佩感。敬佩感是一种心理磁石,它会吸引人们自觉去接受影响。

人的才能与所处的职位相称,才是人和事的最佳匹配。但生活中的确存在一些位高才低的无能领导人。这种人处理事务慢慢腾腾,往往不能按时完成计划;由于缺乏判断能力,他们还会经常做出错误的决定,这种领导人主持的工作群体,与其他工作群体在工作上无法协调。这样,势必妨碍工作的顺利开展。

如果让一个人去担任他完全不能胜任的职位,这对他本人也将是一件苦恼的事。因为在这样的职位上显示不出他的才能,就得不到众人的敬佩,最终会失去众人的信任。

3.知识因素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科学赋予个人的神奇力量。一个领导人如果具有某种知识专长,他便会对别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力。领导人所拥有的这种权力,即所谓的“专长权力”,也叫专家影响力。一个工作群体的领导人,还必须掌握丰富的业务知识,才能正确地处理各类问题,使众人对此感到满意,那么,他在众人中便产生了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超于职权之外的。领导人在职位权力之外,充分发挥“专长权力”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果。一个没有专家影响力的领导人由于缺乏业务知识,可能在许多问题上一筹莫展。因此,领导人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能力。

4.感情因素

感情就是个体对客观事物(包括人)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如果人与人之间建立的是良好的感情关系,便能产生亲切感。在有了亲切感的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吸引力就大,彼此的影响力就大。领导人平时待人和蔼可亲,时时体贴关怀众人,与员工的关系十分融洽,他的影响力往往就比较大。如果领导人与众人关系比较紧张,那么就会造成双方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一种心理排斥力、对抗力,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负的影响力。

领导人要想使众人心悦诚服,为其所用,要使众人不仅在工作上听从领导人的指挥,更要在感情上能与领导人心心相印,忧乐与共,为此,必须发挥感情的影响。

领导人要在众人中发挥感情的影响力,就必须改进工作方法和领导作风,起码做到从感情人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取得彼此感情上的沟通。

一般来说,品格因素和感情因素构成领导感召力,能力因素和知识因素则构成领导专家影响力。它们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力。

根据非权力性领导力的构成是以静态因素还是动态因素占主导,可把其划分为人格性影响力和榜样行为影响力。所谓人格性影响力就是在领导工作中,领导人通过自己的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知识素质在被领导者的身上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力量。在人格性影响力的内部要素中品德素质是人格性影响力的基础。领导人良好的道德、品行、作风对众人人员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领导人的心理素质,其中尤其是情感和能力是人格性影响力的关键。一个领导人只有具备丰富的情感,对工作满腔热忱,对成员关怀备至,才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同时具备多种能力才有可能指挥众人,胜任工作。知识素质是领导人人格性影响力的能源。在实际工作中,知识渊博、业务素质高、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人,自然会形成一种凝聚力,加重其工作分量。这样,员工就会自然地信服,从而提高了自己的人格性影响力。

榜样行为影响力也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的一种非权力性领导力。榜样行为影响力指的是在领导工作中,领导人通过自己的行为给众人提供一种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模式,使之在被领导者身上产生同样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力量。被领导者可以通过耳闻目睹,了解、收集领导人发出的种种信息,通过内心感受和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主观意识、态度,引起思想感情的变化,再由个体的主观意识、态度、情感外化为受意志控制的实践行动,朝领导人的榜样行为所指向的目标发展。这样的领导工作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感召力量。

非权力性领导力发挥作用的两种常见形式是榜样行为影响力和人格影响力,它们的作用有强度深浅、范围大小之别。一般来说,榜样行为影响力是自发实现的,影响的程度和范围相对较小。人格性影响力则是自觉实现的,影响的程度深、范围广,不仅调适个体的心态,改变个体的行为,而且对人群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人格特征的形成是领导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以行为实践为媒介而逐渐习得的。并且,人格性影响力的产生也是通过领导人行为表现出来并对被领导者施行导向作用的。榜样行为影响力是人格性影响力的前提、基础和源泉,而人格性影响则是榜样行为影响力的发展与升华,是一种更为高级的非权力领导力的形式。

非权力领导力不仅取决于领导人个人的人格特征,而且也取决于领导人个人的行为。它应是指领导人个人在领导活动中由行为和人格特征在被领导者身上产生的心理和行为效应。非权力领导力不是人格性影响力的独立物,而是榜样行为影响力和人格性影响力的统一体。

上述权力性领导力属于强制性影响力,非权力性领导力属于自然性影响力。

权力性领导力与非权力性领导力,尽管各有其特点,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首先,领导力,是权力性领导力与非权力性领导力的有机统一。权力性领导力是领导者领导力的前提要素。领导人必须手中有实权方能支配下级,实施领导功能。

非权力性领导力是领导力的基础。要使众人自觉地、真正地服从,仅仅依靠职权是不行的。当领导人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武断专横、滥施淫威时,众人只是口服心不服,暂时敷衍屈从,心底却暗生怨恨之意。这种领导力,是表面的、虚假的,对人的影响是暂时的、极其有限的,有时甚至是事与愿违的。一位领导人,只有具备某种专门知识和才干,而且品德高尚、作风正派、处处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坚持原则、秉公执法、办事公道、在工作中做出许多成绩,他的领导活动就容易为众人所接受,他的为人就能得到下级的钦佩,下级就越容易接受他的影响力,并且从心理上归属于他。这种归属和接受不是强制性的,而是由衷的、自觉的、心甘情愿的。崇高的威信是领导人的内在魅力,它像磁石吸铁一样,吸引着他的部下。因此,非权力性领导力是构成领导力的最坚实的基础。

其次,两种影响力是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非权力性领导力严格制约权力性影响力。威信的高低可以导致实际权力大小的变化。领导人拥有的非权力性领导力可以大大加强他的权力性领导力。职权取决于职位,而威信主要与领导人个体行为与素养密切相关。从另一个角度讲,唯有权力性领导力而无非权力性领导力,权力性领导力也难以发挥功效,权力最终也会丧失。

权力性领导力也对非权力性领导力产生一定影响。一般说来,被领导者对领导人总有一种服从感、敬畏感。如果领导人有一定的职权和资历,就会对非权力性领导力起到增力作用。

非权力性领导力较之权力性领导力具有其内在的、潜在的、更大的作用,是在领导力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领导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