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荣格心理术
14725000000057

第57章 无情型人格障碍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在众多人格障碍中,有一种被称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精神病态。而这种精神病态又被称为“无情型人格障碍”,指的是人在儿童时期或者青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严重的人格缺陷,或者人格在总体上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应的精神异常。可以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包括荣格在内的多位心理学家一直研究的课题。

早在1835年,德国籍心理学家皮沙尔特就提出了在当时被称为“悖德狂”的诊断名称。这表现为患者在本能欲望、性情嗜好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出现了明显异常的变化,但自身的推理能力以及智能方面却没有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悖德狂”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所替代。荣格曾说过:“患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自身的思维和智力没有异常,只是情感和意志方面存在障碍,但这种精神缺陷却是持久和顽固的,甚至一些人终身都很难改变。”在荣格看来,存在这种人格障碍的人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即情绪的爆发性,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缺少责任感,对别人充满仇视心理并缺少最起码的同情心等,经常会做出与社会道德相悖的事情,甚至不会为自身反社会的言行而感到焦虑。

从荣格的研究成果来看,反社会型人格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个体早年丧失父母或者双亲离异,体质先天出现异常,社会环境恶劣,家庭环境影响以及个体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良等。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体在童年时期遭受的心理创伤(如家庭的破裂,亲人对孩子的冷淡,缺少父母在生活上的悉心照料等),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儿童与母亲在情感上缺少互动或者受到冷落包括不同的含意:第一层含意,父母在情感上对儿童疏远,这样就会使儿童很难发展人际之间的热情和亲密的关系。第二层含意,父母的行为举止对儿童的要求缺乏一致性。比如,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朝三暮四或者赏罚无定规,让儿童感到无所适从。由于儿童缺少从父母身上效仿的榜样,他们在发展中就很难具有明确的自我统一性。研究表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坏人以及同伴的引诱面前往往会丧失抵抗能力,对过错缺乏内在愧疚心等现象都是由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所造成的;而他们的冲动和无法自制某些意愿及欲望则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对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一致性等恶劣的榜样造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反社会型人格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对社会不负责任、习惯性的撒谎欺骗,但又无动于衷的行为,都与家庭成长环境或者社会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此外,从众多精神病专家的研究来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临床症状特点主要有:

(1)早年就开始出现人格偏异的情况,而且在青春期愈发明显。另外,性格的某些方面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情况,不符合社会规范。

(2)由于人格偏异的情况非常顽固,且一直伴随着个体的发展,甚至会延续到个体的成年期,个别人到了老年才可能趋于缓和。而普通的药物治疗以及一般性的治疗效果非常不明显,因而矫正起来比较困难。

(3)个体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不佳,容易做出非常严重且频繁的反社会行为,并且大多以损人不利己的结局告终。

(4)很多时候,个体对自己存在的反社会人格缺陷缺少正确的认识,不能从失败的经历中有效地吸取经验教训。虽然有时可以察觉到是自己的人格问题带来的影响,但却始终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对此进行纠正,反而纵容其向着更加不利的方向发展下去。

(5)个体的智能和认知能力都没有障碍,主要体现在意志、行为方式、情感等人格的严重偏离,并表现为持久的人格不协调。

(6)经常追求新奇的想法以及心理刺激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同时也是导致其变态心理产生的直接动因。

精神学家将反社会型人格概括为“七无特征”,即无社会责任感,无社会道德观念,无罪恶感,无恐惧心理,自身无自控能力,无真实的感情流露,无悔过之心。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多种多样且相当复杂,目前对其进行的诊疗还不算特别完美。荣格认为,如果使用常规的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进行治疗的话,治疗效果不是太明显,甚至会出现治标不治本的情况;而对于那些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成为反社会型人格的患者采用心理治疗收效又非常小。比如,将反社会型人格刻画得入木三分的是好莱坞著名影片《绿里奇迹》。在这部惊悚的影片中,汤姆·汉克斯饰演一所死牢的监狱长保罗,他的下属警察佩西和一个制造多起连环杀人案的凶手威廉都具有典型的反社会人格特质。

剧情是这样的:警察佩西的亲戚是一位高官,由于佩西有一定程度的反社会人格障碍,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想亲自操作一次对死刑犯执行死刑的电椅,于是他主动向高官请缨来到死牢中。很明显,他是一个典型的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而这种快乐就是眼睁睁地看着死刑犯在电椅上接受死刑。当获得这样的机会后,佩西竟然让基本不会产生痛苦的死刑变得非常痛苦,可以说这一切与他自身的人格障碍密不可分。而影片中的另外一位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主角是一名流浪汉,他勇武、狡猾,缺少自制力且不会产生恐惧感,当他在死牢中嗅到其他犯人的痛苦时不仅不害怕,而且还表现得欣喜若狂,甚至会陷入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中。而他在用残忍的手段杀害别人时,也同样会陷入这种令人胆战的癫狂状态中。试想,对待这样特征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用心理治疗的方式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心理学家在实践中发现,对于那些受外部环境影响、反社会程度较轻的人来说,对其使用认知领悟的诊疗方法或许能带来一定的疗效。这样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认识,充分了解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给社会、给别人带来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对家庭和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以及法律意识,让他们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加强自身的自控能力。可以说,这是减轻反社会行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此外,对于那些家庭关系恶劣但人际交往尚可的患者来说,可以通过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减少家庭成长环境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在诊疗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厌恶疗法对其进行治疗,比如给予患者一些强制性惩罚,让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并实施多次。如此一来,患者的头脑中便会萌生出只要做出反社会的行为就会全身不舒服,并产生厌恶心理的念头。通过这种另类的诊疗手段可以减少他们反社会行为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