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阴谋
1472600000026

第26章 碳资源牵动大国命运 (1)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数百年间,欧洲人冒险的天性及为上帝传播福音的虔诚把美洲、非洲与欧洲连成一块,让大西洋成为欧洲的内湖,美洲大陆只是欧洲的牧场,非洲为欧洲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黑奴。

但这个时候东西方仍是分割的,是两大体系,基本上各不相干。东方由于以农耕文明为主,缺乏商人的世界眼光,仅仅局限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但也自得其乐。而波斯则充当着东西方使者与掮客角色,雁过拔毛,对过境的香料、瓷器等征收着高额的关税,小日子也过得悠哉悠哉。

但工业革命却打破了东西方之间的壁垒,蒸汽机驱动的轮船消除了东西方巨大的鸿沟,其强大的生产力使农耕文明只能成为附属。

伊朗这个阻挡东西方交流的巨大屏障被拆除,成为英国及俄国的殖民地,包括今天印度、巴基斯坦及孟加拉的整个中南半岛成为英国的囊中之物,大清王朝也只能在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面前苟延残喘,变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东方的败落也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完败于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不过东方帝国相对于处于更低发展阶段的非洲、美洲有一些脆弱的抵抗力,最后被整合到以欧洲为主的世界新秩序之中。

工业革命后,老欧洲在世界舞台上都是名符其实的主角,世界霸权的争夺也紧紧围绕着英、法、德、意、俄、奥匈帝国、芬兰、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欧国家展开。但美国和苏联后来居上,利用欧洲两次世界大战的绝佳机会,最终取代欧洲成为世界的霸主。西欧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已逐渐成为历史陈迹,取代这一传统格局的是美、苏两极格局逐步形成。

苏联的兴起似有些偶然,很多人都对一战前25年俄罗斯的工业化评价不高,严重落后于主要西方国家。而实际上,作为一个后进者,俄罗斯的工业化进程是非常迅速的1。俄罗斯经济学家鲍维金就认为,1885—1913年俄罗斯与英国之间的差距缩减了1/2, 与德国之间的差距则缩减了 3/4。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俄罗斯并未占得先机,但大家不能忽视俄罗斯有丰富的煤炭及石油资源,这是俄罗斯奋起直追的最大资本。

俄国储量丰富的巴库油田由瑞典的诺贝尔兄弟和法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联合开发。俄国从19世纪80年代起,很快成为第二大产油国,甚至在1900年前后一度领先于美国。到19世纪90年代初,美俄双方已把欧洲市场瓜分完毕。

诺贝尔大家耳熟能详,每年颁发的炸药奖足以让全世界各色人等为之动容,其高额的奖金是吸引大家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都知道诺贝尔兄弟在炸药上收获良多,可能会忽视了他们在石油工业上的建树。

另外一个罗斯柴尔德家庭,通过宋鸿兵的《货币战争》的介绍,也算是老相识了,可能大家仅关注他们去做银行,而忽视他们也在石油上捞了一票。

苏联建国后到二战前的数十年间,更是苏联的黄金发展期,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中,大量失业的欧洲工人为苏联提供了经济发展必需的技术,而苏联丰富的资源更让苏联的经济建设加了一道最大的保险。

如果没有斯大林的大跃进,我们很难想象苏联可以靠一双手对付疯狂的希特勒的闪电进攻。苏联能在卫国战争期间,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没有丰富的煤炭及石油资源,苏联根本没有与美国争霸的资本,也没有机会展现他的暴力美学。即使在苏联解体的情况下,俄罗斯仍可以凭借手中的石油再风光一回。

盘点一下世界上所有国家,我们基本上可以从煤炭及石油的储量中看出该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二战中,德国法西斯的铁甲洪流,穿透了欧洲的心脏,把法国打得屁滚尿流,把英国炸得焦头烂额,对于其他小国,如秋风扫落叶,直捣黄龙,基本无视。

德国这么蛮横,但它也有它的短板,就是石油资源的紧缺。

1939年9月德国发动战争时,只储备了240万吨成品油和少量石油。1942—1943年的石油年产量达到约200万吨的水平。相对于贫乏的石油资源,这已经是最高产量了。1944年油田遭美英轰炸而减产,这加快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脚步。

二战后期在德国失去罗马尼亚的石油供应后合成燃料就越来越多地取代石油燃料了。但这种混合燃料有致命缺陷,就是凝结点太低,大概零下8、9度就会冻结,影响使用,但美国或苏联方面的燃料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个缺陷导致德军在冬季一致不能有效发挥应有的效率。

石油的缺乏应该说是导致德国战败的直接原因。

当看到每个德国士兵身上都带有一根油管时,美国人就已经感觉到法西斯德国基本上属于兔子——尾巴长不长了。

战后,德国依靠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而重振旗鼓,进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因为先天条件的不足,再也没有资格在大国游戏中扮演有分量的角色了。

法国虽然在一战和二战后两次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但这时石油时代已经到来,这使法国未能摆脱与德国基本相同的命运,生命线牢牢掌握在世界救世主美国手中,失去了成为世界霸主的机会。

这两个国家为了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在新能源技术方面走得最早,这是形势所迫,但也正因为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使他们在新兴能源上收获颇丰。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按理说成为大国的条件基本上不具备,但日本旁边有一个庞然大物——中国。明治维新为日本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中日甲午战争为日本赢得了一笔宝贵的发展资金,再加上对中国东北的占领,获得了丰富的煤炭资源,日本似乎具备了成为一个大国的条件。但石油仍是日本紧缺的,这严重地制约了日本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走得更远,也使日本的强国梦破碎,在二战中鲸吞下的土地又原封不动地吐了出去。

为了使其航母舰队有足够的粮食,日本只有到东南亚去找油,最终使日本与美国发生激烈的冲突,加快了其被严惩的步伐。

日本在东北忙活了几十年,最终没有发现大庆油田,这就是天意。

战后,日本利用朝鲜战争及越南战争发了一大笔财,朝鲜战场及越南战场都远离美国本土及欧洲的老巢,使日本可以安心作为一个后勤基地,这为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的迅速蹿升提供了扎实的工业基础。

但日本和英、法、德仍是同一命运,由于没有掌握石油的主动权,只能在美国的羽翼下过着小康生活,想要再次争霸世界,就基本上没有任何机会了。

英国未能把握石油时代的曙光,成为其失去世界霸权的重要原因。按英国人口、本土的资源禀赋,是很难在石油革命中牢牢站稳脚根的。但由于其雄厚的底子,再加上跟随美国的策略,其大国地位仍得以保持。

英国北海的石油彻底改变了英国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从而基本可以全部自给,这对英国工业有重要的影响。

上帝是不公平的

煤和石油是怎么来的呢?

从教科书中我们知道,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殖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化石。

石油主要是古代浮游生物经地壳变迁,被深压于地下,经长时间高温、高压,其碳、氢元素分化聚集形成石油。如果时间继续延长,就会转化成天然气。

当我们看到一个个储量达数亿吨的大型煤田时,不能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我们可能也会产生疑问,形成这么多的煤炭及石油需要多少植物及动物呢?

按现在地球的植被覆盖水平及动物种群,形成现在储量如此丰富的的煤炭及石油似乎是很难想象的事,那得要多长的时间。

翻开地球的编年史,我们可能会找到一些答案。

石炭纪(距今约3.55亿年~2.9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这个时候地球植物大繁盛,为煤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来的造山运动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据统计,属于这一时期的煤炭储量约占全世界总储量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