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阴谋
1472600000029

第29章 碳贸易,世界的天平不断倾斜

本章导读:地缘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条件,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周边的国际环境,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都受到地缘的严重制约,我们很难脱离地缘去分析一国的发展潜力及未来走向。

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却看到另外一股巨大的力量正在改变着世界的格局,它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地缘的认识,这就是贸易自由化。

中国凭借低廉的劳动力,庞大的市场,独立于欧美的发展道路,正成为世界一支重要的力量。世界三次产业转移,高能耗的生产基本上都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欧美在国际贸易中逐渐丧失了主导权,呈现巨额的贸易逆差,国内经济停滞,这给欧美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失意的底特律

2009年1月,底特律车展上名车云集,人潮涌动。

北美国际车展(原名底特律车展)在业内可谓鼎鼎大名,拥有崇高的威望,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最著名的五大车展之一。每年世界各地的汽车商都会不远万里力争在北美车展上露露脸,能出席北美车展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由于欧美日在汽车上先行一大步,欧美日的汽车商也当仁不让是展会的主角。

然而本年度的车展却有一些小小的变化,是关于中国汽车制造商的。

往年中国参展商亮相底特律时,全部都被安排在地下展厅,中国制造的汽车在美国人眼中还像一个襁褓中的孩子,地下室待遇并不能说明中国汽车受委屈了。地上展位就那么多,欧美日等汽车巨头的位置都排不过来呢。

不过2009年的底特律车展上,中国汽车却受到了优待,中国参展商结束了“地下生活”,转到了“地上”,拥有与欧美日汽车同台竞技的机会。

中国汽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待遇呢,是中国汽车工业水平大幅提高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由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北美车展严重缩水,以往众多大牌在今年都缺席了,空出的展位让中国参展商有了“一见天日”的机会。

与以往对中国汽车冷嘲热讽稍有不同,在美国的媒体上出现了一些正面的声音。《华尔街日报》评价道:“在你对它(比亚迪)那2025年前要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的目标表示不屑之前,不妨考虑一下股神巴菲特旗下一家公司刚刚拿下比亚迪10%的股份。”

中国汽车给美国汽车市场添加了一些花边新闻,除此之外,底特律车展的阵阵寒意给人们的印象则更为深刻。

经过美国人民的不断创新,车展越来越像一个盛大的party,看的、吃的、玩的,应有尽有,北美车展犹如让人们体验一场时尚的梦幻之旅。

在以往的车展上,记者们曾经见证了超现实视觉盛宴:克莱斯勒前掌舵人罗伯特·伊顿和通用副总裁鲍伯·鲁兹坐在造价100万美元的人工湖边,而一辆克莱斯勒微型货车冲破布景,着陆在玻璃帘的百合叶子上。

车展结束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一般都可以免费品尝克莱斯勒首席执政官纳德利亲手调制的鸡尾酒,但今年被取消掉了。

以往财大气粗的美国汽车商们手头开始紧紧巴巴的。

丰田公司遭遇71年来首次经营亏损后,仅有少数几位高层从日本飞到底特律,并打破惯例,不再举办盛大晚宴和邀请精英媒体记者参加。本田公司也只是对产品做简单介绍而没有召开新闻发布会。

唉,一个次贷危机把整个车展给搞得冷清许多,少了以往的热闹。

比底特律车展更惨不忍睹的则是底特律这座汽车之城本身。

《福布斯》杂志最近公布了2100年可能消失的城市,底特律位列其中,消失理由为人口持续减少。因为自1950年以来该城人口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一,预计未来还会持续减少下去。底特律似乎最终无法摆脱墨西哥的特奥蒂瓦坎古城和土耳其的以弗所古城的命运,二者都曾是辉煌文明的发源地、热闹的工业中心,最后这两座古城被遗弃的命运也成为中美洲和欧洲众多文化遗址中的一部分。

半个世纪前,底特律因为汽车业而繁荣,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城市,人口高达两百万,现在每天都有人逃离这个城市。

站在底特律的大街上,我们仍可以从很多遗迹中感觉到底特律的辉煌。

20世纪初期,当金融巨子们在华尔街争盖摩天楼时,汽车大亨们也不甘示弱地在底特律盖起一幢幢尖顶、几何拼贴外观装饰艺术欧化的摩天楼,底特律于是拥有了“美国的巴黎”的美誉。金融区对面的七十二层摩天楼则是通用汽车总部,美名曰为“文艺复兴中心”。

底特律汇集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总部,是名符其实的“汽车之城”,让人们见证了美国汽车业的繁荣。

汽车已经成为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有人说,美国是生活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这显然一点也不夸张, 3亿左右的人口总数,汽车保有量达2.8亿辆左右,

汽车是美国的支柱产业,是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标志,汽车工业在美国有独特的地位,是美国人的骄傲,是美国人难以割舍的情结。

和英国的发迹道路一样,美国也是从棉纺上起步的。因此在1860年以前,轻纺产业占主要地位。但在1860—1900年,钢铁、煤炭快速增长,并出现电子、化工和汽车产业。二战后,美国重点发展资本集约型产业,把钢铁、汽车、机电作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汽车在美国工业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随着美国汽车业的兴起,美国修建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高速公路网,而早在1938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美国地图上划了六道直线,其中三条贯穿南北,另外三条横贯东西,构成美国高速公路的最初蓝图。

将近九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在全世界无出其右,它同时把美国全国所有五万人以上的城镇编织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为美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美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宽阔的道路。

1950年,美国小汽车总产量为666.58万辆,占世界汽车总量的81.5%,当时日本只有2396辆,2在美国眼里,日本汽车产业根本不值一提。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由于朝鲜战争的需要,大量向日本订货,仅丰田汽车公司一家,就接受美军订货36亿日元,这不仅使丰田汽车公司起死回生,整个日本汽车业都因此而获救,并且形成了以后迅速发展的基础。

但危机也在这个时候开始种下。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超过蝉联“汽车世界冠军”长达70年之久的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同年,日本汽车生产达1100万辆, 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36%,美国只有800万辆,占世界产量的26%。

日本汽车的大举进攻,让美国汽车业损失惨重,1980年“克莱斯勒”亏损17亿美元,“福特”亏损15.4亿美元,“通用”亏损7亿美元,号称美国汽车城的底特律黑人失业率达到65%。

1991年,美国对日本的汽车贸易逆差就近280亿美元。

美国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扶植起来的小弟爬到自己头上撒野。

美国不能容忍历经百年的汽车产业就此倒下,作为美国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耗用全国21%的钢铁、25%的玻璃、25%的工具机械等,汽车业从业人员达400万,美国平均每6个职位中,就有一个与汽车有关。

汽车产业仍是美国的命根子,失去汽车产业对美国来说将是不可承受之重。美国不可能坐视汽车工业就此衰落,为了限制日本汽车,美国使出了浑身解数。

1992年,当时的美国总统老布什亲自挂帅,带领美国汽车制造商组团到日本,为美国汽车充当推销员。

经过三个多月的思考,日本决定从1992年起把对美国的轿车出口量由230万辆降为165万辆,并以行政命令形式将新定的出口限额分摊给日本各大汽车生产商。

但这并没有阻止日本汽车进军美国的步伐,而是愈演愈烈。到了1995年左右,日本车占有美国市场25%的份额,而美国车仅占有日本市场1.5%。在双方的汽车零部件贸易中,美国则有128亿美元的逆差。

后来克林顿总统又故技重施,美国对日本汽车挥舞起大棒。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什么盟友、亲密伙伴到一边凉快去吧。

1995年5月,美国政府请出其贸易保护的三大护法之一的“201条款”,将对来自日本的豪华轿车征收100%的关税,这样岂不是日本的豪车一点机会都没有了么?但日本的地位迫使它再次做出让步,这使得美国汽车业又获得一次喘息的机会。

美国为了保护自己的汽车业,可谓机关算尽,但这样也没有停止美国汽车业衰落的轨迹。

时间又到了2009年,这次美国的汽车产业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受次贷危机所累,美国三大汽车巨头再次面临绝境,他们再次要政府伸出援手,否则死给美国政府看。汽车厂关闭了对资本家来说并不是致命的,债务有银行兜着,数百万汽车工人的就业问题抛给了政府。

汽车厂固然可以撂挑子不干,但政府却是难以承受。在次贷危机关头,美国政府已经被搞得焦头烂额,再加上数百万失业工人,还有美国的汽车工业,那可不是闹闹情绪就能解决的,可是会出大乱子。

兹事体大,美国的领导人还是知道轻重的。

2009年1月19日,美国总统布什紧急宣布拨出174亿美元,以挽救濒临破产的美国汽车巨头通用和克莱斯勒,使底特律这座伤心之城能苟延残喘。

对此,小布什给出的理由是“不替继任人制造眼前麻烦”,小布什表面上是不想给奥巴马留一个烂摊子,实质上也是美国汽车业不可能再拖,如果等到奥巴马上台再批准援助法案,可能那时黄花菜都凉了。只要能拯救美国的汽车业,管他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消息公布的当天,候任总统奥巴马就对此做出了积极回应,这说明新旧总统之间已达成默契,不能让经济危机失控。

底特律像一个缩影,折射出美国汽车工业的盛衰。

可能有人说,美国不是完全市场化了吗,美国汽车竞争不过其他国家,让他自生自灭不更好么,美国人民可以享受到更廉价的汽车。

美国人推崇的自由主义、全球化,用来骗骗其他国家是可以的,好让其他国家打开国门,使美国货在该国畅通无阻。而一旦涉及到自身的利益,就另当别论了。就像一个神父忽悠他的法术包治百病,而当他生病了,却要到医生那里抓药一样,神父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有人或许会说,美国毕竟是世界的金融中心,金融在美国产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美国不是早不干体力活了吗,美国的服务业多发达,光搞金融就够美国人花销了。

而在金融市场高度繁荣的时候,美国也不是没有动过这个念头,金融最赚钱,股市上一个来回就几天时间,利润可以保持很高的水平。

但问题是次贷危机让美国金融业受到重创,想靠赚快钱过日子的美国人似乎已经忘记曾经想在金融业上大干一番的豪言壮语了。

或许还有人会说,虽然美国第三产业比例越来越大,工业在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小,但美国2008年经济总量达14万亿美元,工业总额仍有1.6万亿美元,其绝对数仍居世界首位,美国汽车业受点伤算什么呢?

美国在1970年以后,大力发展技术集约型产业,如航天航空、IC、计算机、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强了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使美国仍保持了较强的实力。

虽然美国现在仍然体格强健,但美国却一直在失血,对它冲击最大的仍是产业转移,大量的工厂迁到了国外。

如果我们身上出现一个较大的伤口,血流如注,这时我们必须进行伤口包扎,否则可能因为失血过多而危及生命。或许美国是一个庞然大物,流一点血并不碍事,但美国似乎找不到包扎伤口的方法,只能看着自己的实体经济不断缩水。

实体经济缩水的同时,美国的金融业虽然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但这并不能提供大规模的就业机会,这对经济的伤害将是致命的。

与美国及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汽车业衰落不同,2009年的中国车市却是一枝独秀,汽车累计产销双双突破1300万辆,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世界上第一次有国家在汽车销售上超过美国。

打开世界汽车百年史,不难发现凡是工业现代化列强、超级军事大国,也都是汽车大国。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等。因为汽车工业关联效益大,它一方面创造了巨额的产值,另一方面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也是其他行业所不可替代的。汽车工业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直被当成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在国家实力成长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示它强大的经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