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阴谋
1472600000030

第30章 追逐利润:世界范围内的三次产业转移 (1)

美国汽车业为什么会如此衰落呢?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美国汽车工人的工资太高了,这使美国汽车在国际上丧失了竞争力。

美国一个普通汽车工人的工资一般都在10万美元/年,工资和美国大学的教授相差不多,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是别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由于劳工短缺,美国的汽车业争相用高福利、承诺在退休后可以享受医疗保险为条件吸引员工,最终使用工成本越来越高。

通用汽车一直给工作满三十年的退休员工终身退休金,也就是说基层退休工人也可终身月领约3000美元的退休金,有了稳定的高收入,工人才可能更加卖力地干活。美国高额的工资也同时吸引了全世界最顶尖的人才,为美国的经济列车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但现在高工资却成为美国的累赘。

为了挽救美国的汽车工业,美国汽车工人的工资难道不能下降一些吗,如果要降估计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美国工会可不是一个好惹的主,按西方经济学的“刚性工资铁律”,工资只有不断上涨的分,要想降工资,肯定没门。

汽车工人工会是美国最大的工会之一,他们在工资增加、福利增加、医疗方面是寸土不让的,他们在美国汽车工业陷入困境时甚至要求通用减少在墨西哥和外国的生产,要把产能转移回到美国。

早年通用汽车把产能转移到墨西哥的初衷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如果再把生产线迁回美国,这肯定将大幅度增加成本,这就像一个病人,按常理要给他不停地输液才能维持生命,海外廉价劳动力才可能增加美国汽车商的盈利,从而补贴美国本土汽车业,现在美国工会的建议是不仅把输液器拔掉,还要再给病人放血。

“高额的劳动力成本”压得美国三大车厂喘不过气来,无力新品开发,难以抵挡日本汽车咄咄逼人的攻势。高工资、高福利、高税收成为压在汽车业头上的“三座大山”。

据说通用汽车员工的医疗费平均分摊到一辆车上是1800美元,而一辆汽车平均售价才2万来美元,说明通用汽车帮员工支付医疗费用的金额比制造这辆汽车的钢铁的价格还高。

美国每年的医疗花费已经高达2万亿美元,其卫生总费用占其GDP的比重为17%左右, 但在富裕国家中,美国是唯一一个不保障国民基本医疗的国家,以税收为基础的联邦保险方案只覆盖65岁以上的老人。

65岁以下的美国人医疗保障主要依靠美国企业提供的福利和私人保险。这使得企业成本非常高,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就像让刘翔背个20公斤的重物,你能让他去夺110米栏的冠军吗?

美国现在婴儿潮一代的人(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进入退休高峰期,通用汽车的退休员工人数愈来愈多,雇员的医疗费用不断上升。

汽车业在美国有重要的地位,政府总是出手大方,希望通过给钱等方式使美国汽车业起死回生,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可能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

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么?

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众多制造业只能远走他乡,把工厂建到国外,靠国外低廉的劳动力降低成本,来维持企业的竞争力。

人往高处走,但对于很多资本家来说,却是往低处走,他们却是不断地把自己的工厂搬到人工便宜的地方,这样才有钱赚,否则将失去市场的竞争力。

对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地区而言,如果不断有新的技术出现,再加上城市空间有限,那些落后的生产线必然被淘汰出本地区,本地区将进行产业的升级,这将提高本地区的竞争力。

对于一个打工者而言,他总是希望到能给他提供更高工资待遇的企业工作,而高新技术企业也只有支付更高的工资才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这也使得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在原有的地盘中逐渐丧失竞争力。

因此,产业转移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既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产业转移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动机,它促进了资本的不断流动,使企业都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新的发明不断涌现,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低廉、优质的产品。

没有国界的资本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流动,最终促进世界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

而美国的原始积累也主要来源于英国的产业转移。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建国之初,美国国内总人口仅有390万。而从1820年到1920年的100年间,美国一共接纳了大约3350万移民,形成美国持续百年的移民潮。

据统计,1871—1892年间,来自西欧和北欧的移民中,有大约四分之一是熟练工人,他们带来了钢铁、纺织等工业技术,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力量。

英国自然知道技术保密的重要性,也曾千方百计限制技术工人移民到其他国家。按英国人的最初设想,美洲是英国的牧场、奶站和粮仓,源源不断地为英国提供纺织用的原料及奶制品。而亚洲等地则是美国的销售市场,这样将使英国永保世界霸主的地位。

这其实有些像明太祖朱重八,在死之前把所有能威胁到儿子皇位的人都杀掉了,给子孙留下一套成熟完善的制度,以为这样就可以永保大明的江山,而实际上自己的儿子朱棣就杀掉了孙子当上了皇帝,明朝最后也逃不掉被大清灭掉的历史宿命。而英国美妙的设想在人类对财富永无止境的追求面前也是不堪一击。

曾被美国第7任总统杰克逊誉为“美国制造业之父”的塞缪尔·斯莱特移民美国后,凭借其盗取的英国纺织业的秘密,在美国成功复制出了高效棉纺机,并办起棉纺厂,使美国快速完成工业革命,积攒下第一桶金,有了以后称霸世界的资本和家底。

二战后美国经济因需求下降再现大幅下滑,因此马歇尔计划一方面是重振欧洲以对抗苏联的影响,同时也是为了自己过剩的产能寻找出路,美国因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实施而势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

而苏联为了在欧洲形成与美国对抗的均势,也大力地武装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东西呼应的产业转移与技术扩散的两次高潮。

如果说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及苏联与其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代表政府的意愿,有非常浓厚的官方色彩,那么二战后的三次大规模产业转移则是私人资本在政治的指引下,不断追逐利润的过程。

战后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共发生了三次,也产生了相应的经济奇迹。

第一次是欧美的生产能力转移到日本、巴西等国。

在冷战的背景下,两大阵营仍然是泾渭分明。日本作为美国保护国,在亚洲有重要的标杆意义,再加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为美国、法国等就近提供补给,日本大发了一笔战争财。美国有意向日本转让技术,在经济上武装日本,日本的经济实现高速腾飞。

日本战后的再次崛起和日本民族的勤劳有直接的关系,但不能否认美国向日本的产业转移为日本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巴西等拉美国家是美国的后院,占据了天时地利,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让资本家垂涎三尺,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开始了为期40—50年的工业化历程,经济以在8%~10%超高速度增长,为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补课。

战后是第二次科技革命深化的时期,新兴的产业不断涌现,重工业逐渐占主导地位,这使得高利润的产业留在了欧美本土,部分服装、玩具、日用品等低端产业转移到日本等国。

日本的发家史也少不了一个卖苦力的阶段,正如一个贵族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样,它必然有几代人不断的努力,都少不了洗脚上田的过程。

在这个时候,国际分工体系开始逐步建立,大型工业集中在欧美、日本手中,而原料、食品等集中在亚非拉国家,亚非拉国家的生产结构变得畸形,形成众多纯粹的农业国、矿业国,他们成为发达国家原料来源地和商品销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