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们都在不断争取海外投资,各地为了有限的投资争得面红耳赤,世界500强经常成为各地方政府的一道门面。沃尔玛将中国总部落身在深圳,这引起了广州的不悦,沃尔玛在较长时间内都难以进入广州市场,最后则通过收购好又多才间接叩开广州市场的大门。
在中国加入WTO之初,人们就非常担心国外大型超市会挤垮中国弱小的百货业,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忧并不必要。在外资百货大规模进入中国之际,中国本土的零售商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与外资抗衡的局面。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外资零售业进军中国,中国商业可能仍处于条块分割的状况。中国零售业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主动去开拓市场,了解消费者需求,从而获得了长远的发展。
这一幕也发生在银行业身上。我们一直为外资银行进入将不断吞食中国市场,使中国金融整体沦陷而担忧,但在2009年末的世界银行市值排名中,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及中国银行牢牢占据了前三位,如果中国农业银行成功上市,在前10名中,还将多一个中国银行的身影。
截至2009年8月,久负盛名的高盛银行目前市值为307.6亿美元,逊于交通银行的392.8亿美元,摩根斯坦利目前市值242亿美元,略高于招商银行的229.6亿美元。在五大投行独步天下的时候,中国人只有顶礼膜拜的分,而现在这些企业却被中国人踩在了脚下。
中国在外人看来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都以为他下一步就可能栽个大跟头,就等着看中国的笑话,但中国的步子却越走越稳,到最后开始健步如飞了。在欧美饱受次贷危机伤痛的时候,中国却战胜了汶川大地震,搞了一个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奥运party。
相反欧美各国这些大多成了老态龙钟的贵妇人,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却已经患了动脉硬化,想跨一个大步都已经不太可能了。
如果对中国经济有什么怀疑的话,港口货物吞吐量可就不能撒谎了,我们可以从世界港口排名的变化来看中国经济巨大的能量。据巴黎Alphaliner公布的2009年上半年世界20大港口排行中,前10名中国占据了6席,在11~20名中,还有天津、高雄和厦门。
另外中国目前钢铁产量是世界排名第二到第八名的总和,中国水泥产量一直雄居世界第一,中国电力装机容量及发电量也达到世界第二,不要多久就可以超过美国,这些数据都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崛起。
成长的烦恼
中国还没有把“世界工厂”的帽子戴正,却让其他国家感觉到了空前的压力。中国商品像潮水般涌入世界各地,低廉得让人咋舌的价格成为中国商品攻城略地的利剑。
中国鞋,售价5欧元一双;意大利鞋﹐售价50欧元一双。作为消费者,你购买中国鞋还是为了保住意大利人的饭碗而多掏腰包呢?
?所以,意大利中部费尔马诺省的鞋厂老板们愤怒了,为保住数万制鞋从业人员圣诞餐桌上那只烤鹅的分量,以及父辈们靠宰牛剥皮起家辛苦创下的欧洲最负盛誉的制鞋产业,他们只有一致的行动将中国鞋付之一炬,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他们的愤怒。
可是意大利人并没有足够的理由对中国鞋采取行动。
中国鞋上标注的是“made In china”,但牛皮是意大利的,染料是意大利的,制作工艺是意大利的,甚至,鞋厂的投资也是意大利的。唯一不带意大利色彩的是中国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100欧元的工资,而意大利工人的工资是每个月2000欧元。
想要同中国竞争也行,那得把“高收入”的欧洲工人的工资降到卖火柴小女孩期望的水平。
中国似乎是一个无底洞,正无情地吞噬着欧美发达国家工人的工作机会。
不仅仅是意大利,印度这个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对中国也有所收紧。印度对中国有很强的防范心理。
2009年以来,印度官方对中国通信厂商越发严苛。除封杀山寨手机外,6月份,印度国防部以国家安全利益为由,反对其国营电信公司使用华为和中兴的设备;12月7日,华为获得的总额为20亿元的设备订单被印度运营商BSN L单方面取消。
在拒绝中兴和华为的背后,我们看到印度大象的恐怖,印度3G市场将在2010年启动,如果按现在中兴、华为攻城略地的速度,将可能独大,欧美的电信设备商在华为、中兴面前也显得优势全无。
印度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度(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印度的会计年度和中国不大一样)印度对华贸易额超过400亿美元,首次超过对美贸易的389亿美元,而印度对中国贸易逆差就突破了200亿美元。
天底下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巨额的贸易逆差中,我们也能看出印度的无奈。
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出口产品。截至2008年,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经济体,连续3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经济体。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快速萎缩,各国企业都面临着争夺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许多国家为扶持和保护本国产业,防范国际市场萎缩导致的贸易转移,纷纷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
单个国家的行为,可能是偶然的,并不需要怎么害怕,但当大多数国家都把矛头对准中国时,中国也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
从电视、网络等渠道我们发现针对中国产品的倾销案接踵而至:
2009年美国、加拿大、印度、墨西哥等国均在对原产于中国的无缝钢管发起反倾销调查;
欧盟、美国、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多个国家及地区分别对中国产的聚酯高强力纱、粘胶纤维等纺织原料展开反倾销调查;
欧盟、阿根廷、印度等国家及地区对中国的铝合金轮毂、钢轮毂、前轴传动杆和转向铰链等汽车零件发起反倾销调查。
从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和地区来看,印度对中国发起反倾销的宗数最多,商品涉及钢材、化学品、纺织品、机电产品等多个领域。
中国的崛起似乎并不合乎西方人眼中的逻辑。
英国、美国、日本都有自己一条独特的路,但最要紧的是都有核心技术,而中国人仅凭借的是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低廉的工资。
中国唯一的优势也就是人多,以难以想象的低生活成本使国外的资本家千里迢迢将生产线牵到中国,然后再将产品销往国内,而这样也能赚钱。
中国人能获得成功吗,这在很多外国人眼中是会打大大问号的,南美洲的巴西就是前车之鉴,而且还有一个恐怖的名词“拉美化”。
想当年,巴西也是踌躇满志,高度发展的经济激起了巴西政府的雄心,绵延的森林,丰富的石油和铁矿,85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1.8亿人口,有这些难得的优势,巴西有理由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在“积累理论”和“引进外资理论”的指导下,巴西政府实施负债发展战略,不停地向国外银行或私人借钱,弥补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缺口。在1968—1973年期间创造了GDP年均增长10%以上的“奇迹”。
巴西人住上了楼房,购买了汽车,为人均4000美元而兴奋。巴西人曾自豪地宣称已脱离第三世界的苦海,成为发达国家的一员。
然而到了2004年,巴西人均GDP跌落至2200美元,再次陷入第三世界的深渊。巴西的工业乃至流通命脉已完全由外资所控制。
对比当今的中国,也出现较多与巴西一样的类似现象,外资渗透已经比较严重。很多国外的学者对中国经济给予了善意的提醒和批评。
中国也处在一个较为关键的转型时期,中国如果能向产业链更高端有所发展,中国经济将实现华丽转身,如果中国转型失败,则可能如巴西一样的下场。
加入WTO是中国再次腾飞的重要推动力,但这条路并不是一路平坦。欧美各国对中国有很强的防范心理,也做好了很多应对措施。
和英国、美国、日本、东南亚国家一样,中国最初也基本上是靠纺织机积攒第一桶金的,廉价的纺织品为中国换回大量的外汇。
为此,欧美为中国加入WTO设置了重重的障碍,其中较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对中国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就是每年中国向欧美各国出口的纺织品是有限额的,超过了可能面临大幅的关税。
在他们看来,中国就像程咬金的三板斧,就这几招了。只要限制了中国的纺织品,则拴住了中国的一条腿,只能在欧美设定的框框中。
但东方不亮西方亮,中国打天下的不仅有纺织品,中国的机电产品迅速成为出口的大户,纺织品倒成了一个小配角了。
欧美各国似乎已经缺少制衡中国的手段,只有变着法在贸易保护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