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阴谋
1472600000043

第43章 发展中国家能否构建坚固防线?

由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中国主动实施减排,“共同但有区别责任”这一原则正在被侵蚀,不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金钟罩铁布衫,那以中国、印度等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能否再构筑坚固的防线呢?

谈判将是异常漫长的,利益冲突将更加激烈,很多困难都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这时“资金及技术履约程度”、“转移排放”、“人均排放强度”、“国家主权”等仍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斗争的利器。

首先,我们来看资金和技术的履约程度这一道防火墙。

现行所有气候谈判公约都规定发达国家履行资金和技术义务的程度决定发展中国家采取缓解和适应行动的程度。这基本上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发达国家给钱在前,发展中国家减排在后。

哥本哈根大会上,欧盟、美国等勉强答应每年给100亿美元,总额为300亿美元。最后在资金支付上,又延续了美欧请客,日本付账的模式,欧盟出资106亿美元,日本出资110亿美元,美国仅出36亿美元。

在经济危机的关头,拿300亿美元都是东拼西凑。假设在2012年后,要让欧美每年拿出1000亿美元来,那肯定是割肉,欧美嘴上的功夫炼得老到,真要实打实给钱,绝对没门。

以往欧盟美国等经常向发展中国家开空头支票,而不用背负失信的风险,毕竟世界舆论都操控在发达国家手中,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方的说成圆的。

有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监督,欧美想再玩抵赖这招,估计将不能全部管用,欧美如果再不出血,那将使它的发言软弱无力,包括环保主义者在内的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呢。

如果发展中国家强烈坚持,凡事也有可能,经过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不懈努力,目前在气候变化资金使用透明度上,还算取得一些成绩。

如果温室气体减排成为一个固定的机制,将有一大笔钱,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最后分配给发展中国家。如果在资金分配上不透明,不接受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监督,很容易成为欧美国家用来分化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工具。

发达国家的意思是将这笔规模庞大的钱交给已经成立的全球环境基金(GEF),但发展中国家倾向于成立一个专门的基金,发展中国家则认为GEF的决策程序缺乏透明性,项目资助程序复杂缓慢。

最后斗争的结果则是,发达国家同意对GEF进行改组,发展中国家在GEF理事会中获得了与发达国家相同的表决权。在GEF之外,还成立了气候变化特别基金(SCCF)、最不发达国家基金(LDCF)和适应基金(AF),形成四只基金共同决定气候变化资金分配的问题。

这也说明只要发展中国家始终坚持,仍可能争取自己的最大利益。

第二道防火墙则属于转移排放。

由于世界范围内的三次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低附加值的高碳产品,而进口发达国家的高附加值低碳产品。

这里就有一个碳排放转移的问题,发展中国家消耗的碳并不全是为自己的需要,而义务地多帮发达国家排放了。

这本账可能难以算清楚,但如果想靠这个来征收发展中国家的“碳关税”,其扼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野心便体现出来了,这也将长期成为讨论的焦点。

第三道防火墙则是单位排放和排放强度,即将碳排放总量与人均或GDP等指标挂钩。

人权、普世价值是欧美叫嚣得最为厉害的,人人平等是他们所追求的基本准则。但在碳排放权上,理应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但欧美能做到这一点吗?

在哥本哈根大会上,“丹麦提案”也规定,到2050年发达国家可人均累积排放2.67吨温室气体,而发展中国家人均只可累积排放1.44吨,所谓的人人平等在碳排放上则完全不平等了。

在人类现有技术条件下,排放多少与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排放权也如生存权和发展权一样,是一项重要的基本人权,理应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尊重。目前,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节能减排议题上要求和发达国家区别承担责任,就是在捍卫发展经济的权利、捍卫人权,完全合情合理。

2006年全球总排放量:??????????2843174万吨

人均排放量:???????????? 4.18吨

澳大利亚人???????????????????? 18.74吨

美国人??????????????? ?????????18.67吨

加拿大?????????????????????????16.08吨

俄罗斯人???????????????????????11.03吨

日本人??????????????? ?????????10.14吨

德国人?????????????????????????9.82吨

韩国人?????????????????????????9.59吨

英国人?????????????????????????9.26吨

意大利人???????????????????????7.50吨

中国人???????????????????????? 4.57吨

印度人?????????????????????????1.29吨

以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例,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6年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8.678吨,而中国人均排放量只有4.57吨,还不及美国的1/4。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像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明确减排总量,就是要把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现实固化下来,使发达的永远发达,发展的别想发展,人为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从总量上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就会将现有经济格局固定下来,发达国家将一直是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将永远难以翻身。如果从人均GDP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仍有较大的空间。

从短期来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二氧化碳排放上仍有较大的差距,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人均排放量将大幅上升,而欧美国家是大幅下降的,如果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捆绑,从长远来看,仍是不利的。

欧洲因为有技术的优势,碳排放上可以越来越低,而发展中国家则缺乏技术,实行同样的标准,可能束缚住发展中国家的手脚,在技术上受制于人。

现阶段,人均排放量对于揭露欧美虚伪本质仍是积极的作用,但不宜将重点放在这上面。

第四道防火墙则是国家主权的坚持。

温总理在哥本哈根表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不容别国干涉。

欧美发达国家在二氧化碳减排上提出了“三可原则”(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如果严格实施,这可能又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大争吵。

巴西总统卢拉在哥本哈根大会发言中曾提到,“三可”不能威胁国家主权,每个国家都有权进行自我监督。“透明度是应该的,但也要小心,因为我们过去的经验是,这会带来干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都是这种经验的例子。”

吃一堑,长一智,在领教了发达国家的横加干涉后,发展中国家不太可能有所松动。而南非总统祖马强调,只有在接受资金、技术与能力建设的支持下进行的减排,才能接受“三可”,发达国家还没有表示就给自己设定一个罗网,这生意谁都不可能做。

主权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正受到全球化以及单边主义、先发制人策略的侵蚀。在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社会正在形成一些超越国界的共识。

在欧洲,欧盟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国界,人员、物资自由流动。主权概念不断受到责难,穷国、小国的内部事务不可避免地被干预。而单边主义、先发制人的策略不仅违反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不干涉主义,还超越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这也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原则,国际法是否高于主权,打着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的事,欧美并没有少做。

一如以色列建国,这等于是强加在巴勒斯坦地区人民头上的,就像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已经住了好几十年,突然有一个人跑过来说,他的祖先曾经在这里住过,而要把现在的住户赶走,这样还有道理吗。

其二是美国借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抛开联合国直接攻击伊拉克,借口反恐而进军阿富汗。国家主权遭到践踏的例子在国际上仍然很多,强权政治下,借口干涉别国内政。

在哥本哈根,奥巴马也宣称,评估监督主要经济体减排行动的机制,“不必是侵犯性的,或者干涉一个国家主权。”这也显示出欧美并不愿意碰国家主权这个话题。

但在接受还是拒绝国际社会对排放“透明度”要求的选择、是否接受全球气候政治呼之欲出的世界政府对民族国家主权的削弱,将是未来一年内、墨西哥会议之前中国政府与社会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

碳减排涉及到太多的利益,它不仅仅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死之战,而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及发达国家内部也有很多利益的纠缠。在较长时间内都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发展中国家只要坚守住自己的底线,跳出发达国家设定的线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样才能甩开欧美给发展中国家设下的圈套,才可能保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要想摆脱欧美在二氧化碳减排上的纠缠,最根本的还是要跳出全球变暖的固有思维,揭露全球气候变暖这一惊世骗局,用科学的数据、模型来说明地球温度变化的趋势。

掌握国际社会的话语权这一道路仍然漫长,但这条路仍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只有掌握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才可能使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以伸张。欧盟版的碳减排,即以碳议题来作为政治势压其他国家的现象,才可能真正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