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阴谋
1472600000046

第46章 不堪回首的三次石油危机 (1)

人类的油罐在中东,中东占据了世界储量的2/3,产量占到1/3左右,在人类高度依赖石油的情况下,中东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足以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动荡。

欧美为了控制中东,在阿拉伯世界中安插了一颗钢钉——以色列,伴随着以色列的正式建国,中东也基本上没有一日安宁,围绕着以色列与阿拉伯人的争斗,三次石油危机也伴随而生。

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1973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出口的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看似简单的提价,一下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这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欧美也为他们一边倒的中东政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日本、欧洲的工业生产及GDP均出现大幅的下滑,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中国GDP每年都在千方百计保八,这样才能解决就业等问题。欧美也不是铁打的,经济危机直接导致大批工厂倒闭,我们肯定可以想象西方资本主义政府如坐针毡。

在这场危机中,“滞胀”这个幽灵从经济学家口袋中翻落出来,正式降临人间,从此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挥之不去的梦魇。

按以前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就像一个跷跷板,各国政府只需要做一道选择题,要么坐在高通胀一边,要么坐在高失业一边,二者可选其一。但在滞胀面前,政府连坐的位置都没有了,跷跷板的两端都跷到了天上,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货膨胀成为习惯。

以前一直被奉为“教条”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终于走下神坛。

“滞胀”面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律平等。美、英、日、联邦德国、法、意六国在1970—1974年过得还不赖,失业率、经济增长速度及通货膨胀等数字还能见得人,但到1975—1979年,政府根本不敢睁开自己的眼睛。

第二次石油危机因为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亲美的巴列维政府被以霍梅尼为领袖的宗教势力所推翻,世俗政权被政教合一的体制所取代,而随后开打的两伊战争,使石油危机不断深化,一场持续了两年多的危机相伴而生。

危机爆发时,国际石油市场每天减少约300万桶石油供应,相当于市场交易量的5%。这个缺口本不足以导致一次石油危机,但是由于有第一次石油危机在发达国家脆弱的心灵投下了阴影,石油公司和消费国不顾一切寻求石油供应,拼命囤积。

1980年1月西方国家的石油总储备达到53亿桶,相当于石油输出国组织1979年全年石油产量的几乎一半,而其中的10亿多桶储备是在1979年一年内增加的,超过了小型石油生产国卡塔尔可开采的石油总储量。3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有这么多豪爽的买家,中东石油国对价格也不含糊。石油危机使油价在短时间内大幅蹿升,石油官价从每桶13.335美元上涨到41美元,现货市场价格甚至涨到每桶45美元。

市场进一步紧张和产油国多次提价,反过来加剧了市场对石油短缺的担心,两者相互作用,终于酿成一次波及世界的真正危机。

当时美国 “滞胀”这身病还没有好,再加上油价活蹦乱跳,刚上台的里根总统的日子绝对不轻松,高油价使已经严重的通胀更趋恶化。

石油危机也使美国经济大出血,由于美国石油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要支付真金白银,1970年美国石油进口费用为30亿美元,到1980年增加到800亿美元,美国出现巨额的贸易逆差。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经过政府静心安神汤的精心调理,欧美经济已经有复苏的征兆,但又经过一番折腾,工业国家经济再次陷入萧条。

第三次危机发生在1990年,当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相对于前两次石油危机,第三次危机影响相对较小,不过由于当时正值互联网泡沫破裂,世界经济正在转型阶段,也不能把经济下滑的账全部算在第三次石油危机的头上。

三次石油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训是异常深刻的,无论哪个资本主义国家想起来,都难免倒吸一口凉气。残酷的现实迫使各国进行经济转型,在这场全球经济大转型中,英国和日本表现得比较不错。

据统计,到1974年时,日本的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石油占74.14%,而在1963—1972年间,日本进口中东石油占其全部进口额的年均 86.8%。表面无限风光的日本背后插了一根粗大的油管,要是谁在这根油管上动一下手脚,保证日本经济马上歇菜。

为了应对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政府先后答应向中东有关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贷款,那个年代的30亿美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鉴于日本政府交了巨额的保护费后,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恢复了对日本石油的正常供应,使日本逐渐摆脱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打击。

日本为稳住石油供应,在外交政策上不得不进行转型,放弃以前阿拉伯与以色列打架时当和事老,两头讨好的政策,开始采取“亲阿拉伯”政策,加强同中东产油国的关系。以色列嘛,先一边凉快去。

有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日本人也意识到再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1975—1987年间,日本对中东石油进口,无论是进口数额,还是所占日本全年进口石油总额的比率,都明显呈现下降趋势,中国、东南亚国家也成为其石油供应地之一。

第一次石油危机使日本痛定思痛,坚决放弃了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以重工业、化学工业为龙头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代之以低能耗、高效益的技术尖端行业为核心,推动了整个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

到了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日本所受影响相对就小多了,日本经济渐渐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开始进入最为辉煌的80年代。

第一次石油危机也把英国折腾得够呛。

1973年11月3日,英国政府石油供应短缺,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许多工厂缩短工时,工人的工资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电力供应时断时续,工厂实行三日制工作周,甚至家庭热水需用的热源也供应不足。

二战后,英国经历了一次石油替代煤炭的计划,煤炭的比重由1960年的差不多3/4降到了1974年的不到1/3,相应的石油在英国的比重从1960年的仅仅1/4升至1974年的超过一半,当石油这个奶瓶没有奶时,可以想象英国的难受。

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思寻求英国石油公司和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的帮助,希望它们能为英国提供优惠政策,优先保证英国的石油供应,而当时英国政府是拥有英国石油公司51%的股份的股东,并且首相亲自出面。人们都普遍对谈判结果表示期待,谁知两家公司都不买账,人家只是生意人,政治和生意一码归一码,大股东有什么了不起。

情急之下,英国只有在外交上寻找与中东国家的妥协,拒绝允许美国利用在英国本土塞浦路斯的军事基地,尽量不和以色列有染,以期与美国亲以色列政策划清界限。英国宣布对交战双方实行武器禁运。当时美国可是英国的铁杆盟友,但为了经济及政权的稳定,哥们义气就先放一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