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吸取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惨痛教训后,英国建立一个巨大的国营石油公司——英国国家石油公司,其股权全部为国家所有。到1979年,英国国家石油公司成为英国北海油田中最大的公司之一。英国国家石油公司成为英国政府推行石油安全政策的工具。
与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叫嚣什么都要私有化相比,英国人还是比较务实的,私有制固然可以加强竞争,在关键时候资本家可是认钱不认人。在欧洲,国有企业仍占一定的比重,但中国的众多经济学家眼里只有一个美国样板,什么都要和美国一模一样,而没有考虑到美国与欧洲特殊的国情,把老祖宗“因地制宜”的训导都丢弃到一边。
在1974年的大选中,工党在其竞选纲领中就提出要使北海和克尔特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处于完全控制之下,这成为工党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筹码。
英国工党政府加强对英国北海石油的开发和控制,使得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实现了能源自给,这在石油资源紧缺的欧洲,实在很少见,让法国和德国大大地眼馋了一把。
石油危机也使各国政府纷纷抛弃以前过度依赖石油的经济政策,将石油不再当成一种便宜的能源,而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我们似乎可以用周星驰的台词来表示人类的烦恼:曾经有一堆香甜的糖果摆在人们的面前,人们开始并不知道珍惜,随便挥霍,吃一个扔一个玩一个,而当知道糖果越来越少时,已经后悔莫及,只能把石油当成宝捧在手心。
石油危机前,美国人挥霍糖果的方式就是用石油来发电,为什么不用煤呢,因为石油更便宜,资本家可以有更高的利润。电力部门的石油消费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1200万吨迅速增长到1973年的7700万吨,几乎占到了当年美国石油消费总量的10%。
1978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发电厂和工业燃料使用法案》,限制以石油(包括油品)和天然气为燃料的发电厂的建设,鼓励发电厂使用煤炭和替代燃料。法案实施后,新建发电厂大都以煤炭和核为燃料,原有的以石油和天然气为燃料的发电厂保留为调峰发电厂,发电厂石油消费从1978年高峰时的8 700万吨下降到1985年的2 390万吨。
石油危机催生了石油储备制度,先把原油囤积一起,要是遇到打仗什么的,还可以用这些石油顶一阵子,不然到时只能抓瞎。
美国制定了《能源政策与保护法》,日本有《石油储备法》、德国有《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法国有《关于工业石油储备库存结构的58-1106号法》,都明确规定了储备目标和规模。
按照国际惯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远期目标是90天的进口量,有此国家要求更长。对于其他石油需求也有要求,如英国要求拥有炼油设备的炼油商保持76.5天的储备,而非炼油商则为66天。
各国所采取的储备方式各不相同,美国主要是政府战略储备,对民间储备没有具体的要求,有些国家则是政府储备与民间储备相结合。国家储备如此重要,甚至成为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重要因素,通过电视,我们经常听到美国公布的原油储备数据上涨或下滑,引来原油期货价格相应的下降或上浮。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石油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次石油危机与中国也擦肩而过。
新中国经济的前30年基本上都是关起门来搞建设,当时国际环境不允许像印度那样四处讨好,左右逢源,自力更生成为中国唯一的选择。
在中国的起步阶段,第二次科技革命正在走向深入,中国急切需要补课。中国一直是煤炭资源的大国,煤炭的开发利用较早,新中国成立后,顺利接管了民国政府看起来还有些像样的煤炭工业,为新中国注入了原始的动力。
但在解放之初,中国却不折不扣戴上了贫油国的帽子,在外汇极端缺乏的情况下,国家只有动用宝贵黄金储备到国外购买石油。石油资源的贫乏使中国起步异常艰难,仅靠克拉玛依几个油田,很难喂饱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张开的血盆大口。
但1959年9月26日16时许,在松嫩平原上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从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松辽盆地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
数十万大军在极端严寒的条件下在松辽平原上展开大会战,一个年产千万吨级的大油田——大庆油田终于诞生,在文革结束的1976年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跃上5000万吨的台阶,并连续27年在5000万吨以上的稳产高产,在世界油田开发史上创造了新纪录。
在满足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之外,还有一部分用来换取外汇,此期间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压根和中国就没扯上关系。
而在《日本现代史》里,我们却经常能看到“如果当初找到大庆油田将如何如何”的遗憾、感叹和无奈,上天和日本开了一个最大的玩笑,历史没有假设,也只能说中华民族的幸运。
但中国高速增长的后30多年却是逐步建立在石油上的,中国这列经济高速列车在石油的滋润下,跑出一轮世界波,长达30年的持续增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少见的。
1993年,邓小平南巡后的第二年,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签了进口沙特石油的协议,此举标志着中国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成为净进口国。当年,中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的量与出口的量两相一抵,结果是净进口石油998万吨,净支出22.7亿美元。也是在那一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秘鲁油田拉开了进军海外市场的帷幕。
2000年的第三次石油危机时,中国对海外的石油依赖还较小,中国基本上完成内部的整合,中国的仁督二脉刚刚打通,石油在中国食谱中还仅是开胃小菜。
虽然中东一直不太平,美国纠集北约一帮小兄弟把萨达姆给彻底收拾了,美国为消灭眼中钉——伊朗小动作不断,但中东原油供应并未受到根本的影响。最后原油期货价格飙升至147.25美元/桶的天价主要是国际投资资本的炒作。
中国经济在后30年中一直没有因为原油供应中断而受到太大的影响,一直搞得顺风顺水的,但石油也由开胃小菜变成了主食,中国的屁股后面也拖了一根巨型的油管。
但有谁又能保证明天不发生什么事呢,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隐忧,一旦石油出现大幅的波动,将不仅仅是有车族再次面对油荒,中国经济将遭受巨大的打击。
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英国、日本、美国等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反观中国,由于经济增长太快,中国张开了血盆大口,如饥似渴地吞噬着世界的石油。经济的过快增长,也没有受到过石油危机的打击,中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似乎还缺乏足够的动力。
中国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这也意味着有一多半的石油是从海外进口的,海外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
据国际能源署(IEA)报告称,2008年中国为补贴油价内外倒挂,付出的成本将高达450亿美元。这相当于中国政府财政收入的5.2%。由于石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油价的高涨势必传达到油产品。为了防止通货膨胀,中国政府只有自掏腰包了,没有中国强大的国力,2008年中国经济绝对不太平,但也因为高油价,让中国政府筋疲力尽。
中国人的经济之路似乎太顺了,石油危机根本没有留给我们太深刻的记忆,人们似乎连开车缺油都不能忍受,要是真正出现原油的短缺,那又将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任何大国的崛起都与汽车工业紧密相关,中国汽车工业较长时间内都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但汽车却又要耗费约1/3的石油,这就形成一个悖论,既要马儿跑得快,又不给马儿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