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阴谋
1472600000048

第48章 不断增加的汽车与公路赛跑

2009年,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中,有两组数据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个是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突破1300万辆大关,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二是2009年末,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确定突破400万辆,占全国汽车保有总量7000万辆的5.71%,这意味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京城的机动车新增了50万辆。

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用时48年,100~200万辆用时6年半,200~300万辆用时3年9个月,300~400万辆仅用时两年7个月,而北京汽车上牌量以每天1000多辆的水平在上升。

与汽车保有量猛然增加相伴的是塞车问题,虽然北京道路不断增加,历时11年的建设,总长达187.6公里,六环已经于2009年9月全线贯通,但北京道路的建设仍然没有赶上汽车增长的速度,首都仍是名符其实“首堵”。

不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世界所有大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基本上谁都无法避免。在不断增加的汽车和新修公路的赛跑中,获胜方往往是前者。

城市交通的肠梗阻主要源于私家车的猛增,比较极端的例子是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其道路网络的88%为小汽车所占用,公共交通只占有了6%,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交通拥堵也全球闻名。

汽车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扩大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但交通拥堵犹如人身上的毒瘤,消耗了宝贵的石油资源,导致交通延误、车速降低、时间损失、同时也排出大量的废气,城市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人们也在想尽各种办法努力解决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在吸取众多教训的情况下,从目前世界各大城市所产生的效果来看,似乎有一些成功的案例。

首先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这里的模范是巴西的库里蒂巴市,库里蒂巴市的公交系统是世界上高效、方便、舒适、先进的公交系统,被誉为“路面地铁” (SurfaCeSubway)。

由于完善的交通系统,尽管库里蒂巴市有50万辆私人小汽车,但有28%的人不用自己的私人小汽车而选择公共交通。

在东方明珠——香港,铁路(含地下铁路)、有轨电车、巴士(公共汽车)、小巴(小公共汽车)、的士(出租汽车)和渡轮等公共交通工具井然有序地来往于香港的各个角落,载客量超过1000万人次,有效地解决了堵车的问题。

解决交通拥堵的另外一个办法则是收取交通拥堵费,这方面成功的实践者则是英国伦敦。2003年2月,伦敦开始征收交通拥堵费。在拥堵收费一年后,伦敦拥挤收费区内的交通状况改善明显,进入收费区和收费区内交通流量分别下降了18%和15%,收费区内通行时间减少了三成。

同时,伦敦交通公司共有6800万英镑的进账,这些钱将用来改善市政交通设施,增加市政项目投入。

在治理城市拥堵问题上,新加坡也做得不错。除了地铁每日的载客量100万人次外,出租车每日的载客量也将近100万人次,而新加坡的出租车仅有1.8万辆,可以说,出租车在新加坡扮演着几乎和地铁同样重要的角色。

从其他城市汽车发展经验来看,为了应对北京日益增长的汽车,似乎必须祭出一招杀手锏,限制每年的汽车上牌量,而有消息称北京市正在对限制汽车总量进行讨论,拟每年发放10万辆汽车牌照,但在中国将汽车业作为支柱产业时,似乎还不愿意痛下这一杀手。

治理交通拥堵似乎需要多头并进,很难做到一招吃遍天下。有的城市采取了牌照尾号限行的方式,在没有其他措施配合的情况下,可能情况会更糟。如墨西哥城及圣保罗市,小车数反而增加了,许多人购买了牌照尾号不同的第二辆甚至第三辆小汽车,进一步增加了拥堵。

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5亿辆,除了巨大的石油消耗外,将给各大城市的交通系统带来严峻的考验。

一方面是大力发展汽车工业,经济增长最终只有从人们所享受的物质生产体现出来,一方面又是石油资源的紧缺,交通堵塞,这个结很难解开。

在拥堵的交通面前,道德的力量似乎是微不足道的。

每年的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无车日”更像一场秀,路上车辆并不见减少。2009年深圳“无车日”,市民纷纷抱怨华强北6条道路禁行致使道路拥挤加剧,“无车日”当天全市共发生1500宗交通事故,与往日持平。

“无车日”最后变成一些空洞的口号,很难落到实处,只是给政府官员多一次“秀”的机会。

与倡导“无车日”相比,中国的限塑令似乎更彻底、更成功一些。

为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商务部制定了《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并于2008年6月1日实施。

当人们在2009年6月1日 “限塑令”实施一周年之际进行盘点时,人们对自己的环保意识感觉到惊讶,仅在“限塑令”实施的一年里,全国超市零售行业塑料袋使用率平均下降近七成,塑料袋消耗减少近400亿个,这项措施每年可节约石油240~300万吨。

从总量上来看,300万吨的上限与中国每年将近4亿多吨的石油消费量相比,并不算太多,但只要多推行几个类似的政策,所节约的总量是相当可观的。一条30万吨的巨型油轮,仅因为“限塑令”就可以少往来中东十趟。

在超市中,我们发现很多消费者并不是为了节约小小的一两毛钱,而主要大家已经将节约资源视为一种习惯,每个人都为少购买一个塑料袋而节约一滴石油而自豪。

从“限塑令”的成功实施来看,并不是人们有意与节俭作对,经过数十年的宣传,很多环保意识已经植入了我们的内心,政府要做的除了口头上的宣传,更重要的是尊重人们的生活习惯,给更多人带来方便。

以上面的汽车为例,交通整治得好的,都是公共交通比较发达的地方,人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摆脱汽车的束缚,出门就是地铁、轻轨等,谁还愿意和钱过不去,为了摆谱而花上数倍的时间开车去目的地呢?

最近几年,自来水调价也是一个深受关注的问题。按政府的本意,是希望通过上涨以达到人们节约用水的目的。中国本来就是一个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国家,众多城市面临着缺水的窘境,合理利用水资源才可能使城市有持续的发展。

如果水价上调,这样将逼迫我们养成更为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实践来看,只有增加人们的使用成本,才更能促进水资源的节约,真正做到一水多用。

但在最后的水价听证会上,却只听到政府发出的一个生硬的声音——涨价,背后没有太多的铺垫和解释,人们难以有真切的紧迫感,而有些政府却包藏有私心,想将自来水开辟为一个新的财源,这样也实在难以推动水价的改革。

显然,不仅仅是交通,还包括能源、水资源等政府都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在应对资源及环境问题时,政府仍将发挥主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