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回顾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时,往往叹惜很多地区为了发展而牺牲了环境,最后付出了更惨痛的代价,随着资源的枯竭,该城市也可能最终走向没落,有如人的生老病死。
2008、2009年国务院连续公布了2批共44个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区),这些资源除森林资源外,几乎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资源枯竭,说明这些资源所剩无几。小统计了一下,其中21个都是煤枯竭,近50%。
这些城市的基本特点都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而地方政府在城市的高速发展期并未积攒下厚实的家底,很难全面转型,但这些城市无一例外都有繁盛时期所形成的庞大人口,这成为城市转型最大的瓶颈。
为了不重蹈覆辙,人们的观念似乎正在积极地转变,脚下有大量的煤炭,山里埋藏有为数丰富的黄金,但人们并不急于开采,而在等待时机。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开采价值还没有体现出来,人类总是开采更丰富的资源,如含铁量更高的铁矿石而将含铁量低一些的铁矿石暂时放到一边,就像小孩子身边就已经有一个大奶瓶,你说他还会愿意跑很远去拿一个小奶瓶吗?
在高油价时代,以前比较娇贵的玉米用来炼油都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那么众多可替代能源的市场前景便显现出来。对于黄金也一样,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哪里发现有储藏丰富的黄金矿,但在低金价时代,收入估计很难抵消成本,但当金价突破1000美元/盎司时,其开采价值便体现出来。
但这也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如果采用目前的采掘技术,可能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如煤矿开采一般都伴随有煤矸石,这个家伙处理起来比较麻烦。
据初步估计,中国每年生产1亿吨煤炭,排放矸石1400万吨左右,如果不能提高煤矸石的利用效率,不仅压占土地,影响生态环境,甚至可能发生自燃。
如果事前不进行充分的规划,到头来只能得不偿失,这方面的教训也太多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人类必须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而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人类从煤炭时代进入石油时代,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石油的开采成本更低,在单位时间内,开采同样数量的石油所需要的时间比煤炭少很多,通过成本传导,石油产品将比煤炭产品价格更便宜。
在低碳时代,人们似乎将因为环境可能付出更高的代价,因为低成本、重污染、高能耗的商品将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
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风能、太阳能等成本仍然较高,就单机装机容量,水力发电一般都达到了80万千瓦的水平,火电达到了100万千瓦,而风电装机容量一般仅在兆瓦级别,而中国最大的在建光伏发电站是华电在嘉峪关的10兆瓦发电基地。
有时感觉使用兆瓦是为了不直接与火电、水电等形成视觉对比,1兆瓦折算为1000千瓦,与火电、水电等百万级相比,将是一只蚂蚁与一头大象的巨大视觉差。
由于风电极不稳定,故其输出的是13~25V变化的交流电,须经充电器整流,再对蓄电瓶充电,使风力发电机产生的电能变成化学能。然后用有保护电路的逆变电源,把电瓶里的化学能转变成交流220V市电,才能保证稳定使用。
在目前条件下,风电、太阳能虽然都不太具备经济性,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大多会亏本。但政府又不得不进行投入,只有不断的技术积累才有可能使瓶颈突破,才有可能使人类彻底摆脱煤炭、石油等资源的束缚。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只有技术走在前面,在国际市场上才有可能有更大的竞争力,争取更多的语话权,新兴能源是世界技术发展的最重要方面。
说到二氧化碳减排可能显得矫情,但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来说,却又是人类不能不面对的选择,目前煤炭、石油等的使用仍是地球最重要的污染源。
低碳并不能仅局限于减排二氧化碳,我们应该跳出欧洲人设计的圈圈,实践真正的低碳生活,即通过减少消费、改变生产习惯等间接方式少使用石油、煤炭等,使我们的资源得以维持,使环境少受污染减轻一次性能源的过度依赖。
而真正做到低碳生活只需要人们日常生活中改变一些简单的生活习惯,它不仅仅是一种宣传出来的美德,还能尽到我们每一个地球村民的责任。
低碳生活不应该只是一个时髦的标签被到处乱贴,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避免突然变速,选择合适挡位避免低档跑高速,定期更换机油,高速莫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
有人算过一笔账,每台彩电待机状态耗电量约1.2瓦/小时。如果全国3.9亿家庭在用完电后就拔下电器插头,每个可以节电约20.3亿度。
空调启动瞬间电流较大,频繁开关相当费电,且易损坏压缩机。任何电器一旦不用立即拔掉插头。这些都是举手之劳,但我们不能因为图省事而忽视环境、资源等问题。
午休或下班后随手关掉显示器和电脑等等,还有其他很多生活的小细节。
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人最终要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无休止的掠夺。
小举动带来大变化,每个人都可以为地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低碳与城市竞争力
赚钱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靠劳动来获得,一是钱生钱,显然后者来得更快,更乐于被人们所接受,楼市、股市、期货、基金、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彩票等吸引了无数聪明的头脑,人们在各个资本市场进行贴身肉搏。
但如果农民不种地,工人不上班,全民炒股,人类也马上完蛋了,实体经济是让人吃饱穿暖,住得舒服,行得方便。但人们却喜欢走捷径,更希望不劳而获。
低碳时代,赚快也可以分成两种方式,一曰高碳经济,一曰低碳经济。高碳经济则是整天穿着黑黝黝的工作服,蓬头垢面,工作环境恶劣,而低碳经济则是人们坐在办公室里高谈阔论,前面摆着一台电脑,闲来可以聊一下QQ,给MM或GG打一下招呼。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领导当然喜欢来钱快的项目和产业,比如钱生钱的金融,来钱快的高科技,而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则比较不感冒。
就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完全避免高碳经济仍是不可能的,总得维持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吧。在社会化的大分工中,也自然出现各种较大的差异,某些城市的重点是发展工业,而某些城市则靠金融等行业赚钱。
这也带来城市之间激烈的竞争,各城市一方面想方设法吸引外来投资,一方面推动进行产业升级,在一场长跑比赛中,无论是哪个城市的市长、市委书记都想抢占一个好的赛道,有好的位置。
从中国改革开放来看,1994年中国实行的分税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功莫大焉。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完善,美国建立了联邦、州、地方三级税收管理体系,联邦、州、地方三者在总体税收中的比重分别为60%、25%和15%,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权利等分得清清楚楚的。
由于美国等西方社会是强调大市场小政府的运行机制,分税制对美国倒没有什么明显的经济促进作用,只是划清了楚河汉界。但对中国政府而言,却一下把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空前地调动起来,就像儿子娶了媳妇跟父母分了家,虽然养老的责任跑不掉,但不再是以前的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个样,而可以用心思好好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中国有为数众多的国有企业,经过分税制后,央企归中央管,可以甩开膀子搞自己的省企、市企、乡企、集体企业等,自己搞好了就可以有更多的税收,小日子想多舒服就多舒服。
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们难得看到一番热火朝天的场面,各个政府都自己办有卷烟厂、酒厂、发电站、汽车、电子等,恨不得把能赚钱的都给占全了。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例子似乎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窝蜂从日本引进数十条彩电生产线,中国基本上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彩电品牌,当时社会舆论都集中在国有资产浪费、产能过剩,不正当竞争。
殊不知,正是因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彩电企业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各施神通,培养了长虹、康佳、TCL、创维等彩电巨头,在CRT时代扬眉吐气了一把,日本的彩电被搞得没有一点脾气。
国有企业被人诟病的地方最主要是缺乏竞争,没有活力,这在欧洲等国家确实较为普遍,国有企业数量少,在法律的保护下,旱涝保收,但在中国却较好地解决了积极性和效率,央企、省企、市企分属不同利益主体的企业在市场中捉对厮杀,保持了经济的活力,避免了苏联国有企业的死气沉沉。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改革开放的习习春风中,中国国有企业找到了最好的舞台,一方面保证了国家经济命脉不被外资控制,这使中国经济避免了“拉美化”,一方面也保持了经济的勃勃生机。
虽然我们对国有企业的效率等仍有较多微词,但不可否认的是除少数天然垄断企业之外,多数企业已经适应了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
每个国有企业背后我们似乎都可以找到地方政府的影子,作为城市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在地方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城市之间的竞争永远是讨论的热点,各个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一般都有诸多的假想敌和赶超的目标。
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中,我们很容易找出一对对欢喜冤家,比如香港与上海、济南和青岛、深圳和苏州、深圳和广州、广州和天津、南京和苏州等等,这些城市都在暗中较劲。城市之间的对比是全方位的,比GDP,比税收,而比到最后还是落到了产业结构上。在城市的发展目标中,纷纷将“低碳”看成一个重要的指标,低碳更是城市竞争力最好的反映。
随着城市劳动力价格的提高、污染、噪声,大城市中的工业大量地外迁,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低碳成为必然的选择。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创意设计、航运、商业等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首选,又不污染环境,又不需要太多的地方,凭几台电脑等等就可以创造出产值,投入产出比例那是相当的高,这比干工农业可轻松多了。
而在第三产业中,最为人们所重视的则非金融莫属。打造中国的金融中心,可是中国各大城市的梦想。不过到目前为止,有机会做这个梦的还仅限于北京、上海和香港,勉强再把范围扩得宽一些,可以再加上广州和深圳。
北京由于是中国的行政、文化中心,人行及中农工建四大行的总部都在那里,搞金融的优势得天独厚。香港历来就是亚洲金融中心,积累了上百年的家底还是可以在内地一些小城市面前摆摆谱。
而上海在国务院批出国际航运和国际金融“双中心”以后,正向国务院提交争取“第三中心”的文件,就是要争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这也说明上海进取态度远超香港的想象,上海锐意打造的,正是香港日渐舍弃或者无法保住的经济支柱性产业。
上海和香港谁最终将胜出,仍是一个难以预料的事,但这也说明金融、贸易等来钱比较快,可以让GDP的数字蹭蹭蹭往上涨。目前世界的金融中心纽约和伦敦,每天都有巨量的资金中转。金融业也可以看成是雁过拔毛,无论如何都得多少让庄家分一杯羹吧,也难怪有人将金融称为炼金术,不仅可以提供就业机会,赚钱更是没得说。
金融业主要为企业及个人提供金融服务,是整个社会的“货币管家”。一个地方的金融中心地位是各种方面综合因素的结果,包括历史、地缘、文化、行政、经济实力等因素。一旦其金融中心的地位确立,便可以获取巨大的优势。相对于靠干工业卖苦力、牺牲环境不同,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可以创造巨量的GDP。
台湾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基”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以作为宏基的策略方向。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这也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各产业在整个社会利益链条上的地位。
在整个社会生产的利益物链上,个人如果有高学历、良好技术及某方面的特长,便可以获得高收入。如果一个城市或地区因金融、贸易、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同样可以在社会新创造财富的分配中占据优势的地位。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而言,资源、技术等优势可以保证国人利用较少的劳动换取更多的劳动成果,可以保证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人与人之间有非常激烈的竞争,而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有非常激烈的竞争,这也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低碳实质上是对经济制高点的争夺,对中国的各大城市而言,低碳的竞争似乎刚刚开始,我们仍将看到各城市首长为了经济奔波忙碌的身影,他们的绩效将直接决定各城市在产业链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