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阴谋
1472600000051

第51章 低碳经济,你可以把握的机会

2009年10月13日,43岁的王传福毫无意外地以350亿元身家(较2008年激增290亿元)登顶胡润的中国百富榜,城头变幻首富旗,而今轮到王传福。以往的首富都是靠房地产、金融或零售等行业打天下,现在却被做汽车的给夺走了,仍有些让人意外。

在世界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催化下,王传福登顶其实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2008年9月27日巴菲特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公司旗下附属公司中美能源控股公司(MidAmerican Energy),宣布斥资2.3亿美元入股比亚迪10%股权。

巴菲特投资比亚迪一时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现年78岁、被誉为“奥马哈先知”的巴菲特投资比亚迪超出了众多人的设想,巴菲特的投资迷技中有一道“第三条投资准则”,即对高技术产业退避三舍,但是是什么让巴菲特动了心呢?

20世纪90年代,因为“看不懂”,股神巴菲特拒绝投资美国高科技公司,甚至没有出手购买微软的股票。但2008年9月,巴菲特却入股了这个中国企业比亚迪。

巴菲特看中比亚迪的则是它在新能源领域的执著与坚持,现在很多股票只要一沾了“低碳”就一飞冲天,而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基本是“无碳”,也难怪巴菲特难以经受住诱惑。

在人们的印象中,汽车都是燃烧汽油的,但比亚迪却推出了全球第一辆双模电动车,将纯电动、油电混合等完美整合在了一起,当今世界掌握双模技术的只有通用、丰田和比亚迪三家企业。

比亚迪DM电动汽车一次充电能行驶100公里,电池充电循环次数可达2000次以上,电池的持续里程寿命大于60万公里,同时比亚迪DM汽车还突破了反复充电、家用插座充电两大技术难关。

传统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间至少要4到5个小时,而双模电动汽车在专业的充电站上快充15分钟可充满80%,即使是在家用电源上慢充,也只需要9个小时就可以充满。

从比亚迪的宣传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场新兴能源革命正在到来,汽车将可以完全抛弃汽车动力。

由于有巴菲特的光环,比亚迪股票由最初的6~7港元,后来涨了十余倍,比亚迪市值在2009年10月冲上1945亿港元的巅峰,巴菲特的点石成金术让人们叹为观止。

但聚光灯下的比亚迪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虽然我们看到比亚迪的汽车F3月销量突破3万大关,但其最耀眼的双模电动车销售并不如人意。

F3DM自2008年底上市后的一年中,仅向政府及企业团体销售了100辆左右。与此相对应的是,2009年前7个月,全球最成熟的新能源车丰田普锐斯在美国销量已逼近7.5万辆。

尽管F3DM及纯电动车E6在2010年1月亮相底特律国际汽车展的主展厅,让中国汽车从地下走到地上,并吸引了巴菲特的到场助阵,但王传福随后即更改了其出口美国的计划:出口时间由2010年改为2011年,车型则由F3DM调整为F6DM。

比亚迪电动车在中国不被接受主要原因还在于价格,F3DM尽管其14.98万元的价格仅相当于丰田普锐斯的一半,但却又高出同类传统燃油汽车约一倍,中国的消费者好像还没有为了环保而多掏腰包的习惯。

比亚迪的电动汽车之路就此夭折了吗,其电动车仅仅是一个噱头吗?如果比亚迪的招牌菜——电动汽车没有了,还叫原来的比亚迪吗?仅靠传统汽车就能打天下吗?

而在2009年底,比亚迪的股票遭受了大幅下跌之苦,市值在短时间内以数十亿港元不断下跌,巴菲特的光环效应似乎在消退。

而引发比亚迪股票大跌的则是比亚迪对宁波中纬的收购。

2008年7月,宁波中纬因资金压力,濒临破产,并停止运营,开始着手挂牌转让。但出乎意料的是,最后买主并不是一直被大家看好的上海贝岭,方正电子也中途退出,背后的原因似乎都是“摊子太烂”。而逐渐低调介入半导体领域的比亚迪最终以近2亿元将宁波中纬收入囊中。

在其后的新闻报道中,我们频频看到宁波中纬巨亏拖累比亚迪的新闻。宁波中纬像一个吸血鬼,每个月都可以让比亚迪失血5000万人民币,而更新宁波中纬老旧的生产线,至少需要8亿美元,这可是一个无底洞。

面对外界的普遍质疑,比亚迪在这个时候似乎有意与外界隔绝,在2009年11月20日比亚迪的公报中,承认宁波中纬仍然亏损,但在接盘宁波中纬的9个月时间里,亏损额“远远低于5000万元”,但未进一步透露情况。

宁波中纬的芯片生产线是6英寸的,而现今国外6英寸与8英寸芯片已属于淘汰产品。而宁波中纬当初使用的设备是台湾芯片代工企业台积电那里的二手设备,到2009年,该设备已经使用21年,按业内一般常规,已超期服役6年。

这些都让人一头雾水,做汽车的王传福要去碰宁波中纬这个烂摊子呢,别人都对宁波中纬无可奈何,就你比亚迪有回天的本事?

而实际上,比亚迪接手宁波中纬,其用意仍在电动车,王传福不惜一切代价,就为了打通电动车的产业链,走出一条非同寻常之路。

比亚迪双模电动车的核心是电池,它决定着比亚迪的生死。

比较而言,汽车用电池技术要求远远高于手机电池,更接近于传统笔记本电池,只不过笔记本电池通常只有六个组成串联电池组,而汽车电池则需要100多个电池组。

F3DM电池模块就由100块电池串联而成,这就像100个水管联在一起,假如有一个水管堵住了,另外99个可能也无法工作,这就是所谓的一致性问题,不能有丝毫的闪失。

2005年,比亚迪进入笔记本电池市场,希望成为戴尔笔记本电池的供应商,但因一致性问题无法解决不得不铩羽而归,以比亚迪的技术还不能让6个串联起来的小家伙按同一节奏心跳、呼吸,而现在则是100多个小家伙,其难度可想而知。

汽车电池通常需要在长期震动高温强电流的环境下作业,在车厢内每个电池的温度、通风条件、自放电程度、电解液的密度会有差别,也会极大增加电池电压、内阻和容量的不一致性。如果不能对电池单体进行及时维护,电池组的寿命将缩短为单体电池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

电池汽车是先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再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它更像一个半生命体,非常娇贵,必须细心呵护,否则比亚迪所宣传的连续行驶60万公里就化为泡影。

从比亚迪F3DM的进展迟缓来看,比亚迪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技术上的瓶颈,大规模的商用还难以实现。

对比亚迪的挑战和技术瓶颈则在于电池的管理控制,保证电池的工作温度在30度上下。目前电池管理系统基本上都采用电流积分的方式,但这种方式会带来累计误差,而一个小小的芯片则可以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如果比亚迪解决这一世界级的难题,汽车霸主的地位便不再是一个梦想。

所以,比亚迪进军半导体产业,收购宁波中纬便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也是道必须迈过的坎。比亚迪看中宁波中纬的正是它的芯片设计及制造能力。

收购宁波中纬可能是比亚迪又一场豪赌。按传统的思维及做法,比亚迪都应该将这些工作外包,聘请专门的设计公司,将风险分散,而不是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

但传统的做法有非常大的弊病,它很难保证技术的独创性,研究及制造的周期更长,耗费更多的资金,整个过程更难控制,或者让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这对于野心勃勃,急于在世界汽车业中大展身手的王传福来说是难以容忍的。

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梦可能仍然遥远,我们不能不佩服王传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利用“铁电池”这一概念赚足了大家的眼球,也吸引了巴菲特这样的世界投资大师,让全世界都认识了比亚迪。

但比亚迪的做法并不是靠某种概念赚快钱,上演空手道,它的梦想是在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世界第一的梦想,而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更看重的是王传福这个人本身。也难怪王传福被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形容为“发明家爱迪生和经营鬼才杰克·韦尔奇的混合体”。

但比亚迪世界第一的梦想只可能建立在电动汽车的身上,想按世界汽车巨头的路一步步地走,按常理也要上百年的时间。但在比亚迪眼中时间比什么都宝贵,比亚迪只有不断地巅覆传统,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可能取得成功,而比亚迪也正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其自进入手机电池行业以来,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做到与三洋、索尼并肩,成为世界电池三强。

而比亚迪不按常规出牌,迅速进入陌生的手机代工行业,直接从富士康口中夺食,而后来进军汽车业也让人大吃一惊,当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时,股价大幅下跌,给王传福迎头一棒,但后来比亚迪用业绩说服了投资者,更引来巴菲特这一条巨鳄。

做电动汽车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与信心,更需要海量的投入,这仅凭靠银行输血是办不到的。比亚迪只有自力更生,在传统汽车而非电动汽车上的成功让比亚迪在电动汽车上具有了不断烧钱的资本。

比亚迪在传统能源汽车上基本成功了,但这难掩比亚迪在新能源上的雄心壮志,或许中国汽车业要成为世界汽车的翘楚,只有靠这些不走寻常路的企业家。

比亚迪不是一个特例,在新兴能源领域仍有无数的企业在为实现一飞冲天而努力奋斗着,替代能源将是一个永远的话题,也将制造更多的财富神话。

在高油价时代,人们对新兴能源的渴望似乎是无止境的,很多细小的技术可能彻底改变人类的进程,颠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似乎在新能源领域更容易诞生像比尔·盖茨那样的天才人物。在股市投资中,我们必须像巴菲特一样,寻找心目中的潜力股,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