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阴谋
1472600000059

第59章 后记 2011年,重头戏在墨西哥城

哥本哈根就是一个超级秀场,在这场盛宴中,各方都充分利用难得的机会亮出身段,摆出各种POSE,希望能博得观众掌声,赢得一个好名声。

在这场超级表演中最卖力的无疑是岛国集团,岛国集团在哥本哈根几乎成了大会的主角,海平面上升、岛国沉没、人类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各种悲情铺天盖地而来,似乎要用道德的泪水将不履行减排义务的国家淹没。

在哥本哈根多股势力中,岛国集团提的方案也最为激进。关于控制地球升温,欧洲的立场是控制在2℃,美国和一些新兴国家不主张明确控制线,而图瓦卢等一些面临灭顶之灾的群岛国家,却希望控制在1.5℃。

按我们的理解,在重大国际事务上,小国的角色一般都是被可以被忽视,凭实力说话的今天,他们实在难以获得什么发言权。

我们知道,鲁瓦图等岛国背后站着的是强大、野心勃勃的欧盟,他们不过是欧盟的棋子,欧盟利用了他们廉价的泪水。

国际关系永远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各国制定本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自己的利益,道德的力量仍显得弱小。

而本次哥本哈根大会的结果对欧盟来说,明显是当头一棒,自己辛辛苦苦打出来的悲情牌并没有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束手就范。

但哥本哈根也是一各国亮底牌的大会,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国家发展权利方面还容不得半点商量,这也让欧洲的理想主义幻灭,认识到自己实力的差距。

可以想象,2009年末的那场大雪会让更多人对“气候变暖”有所怀疑,如果用二氧化碳导致“极端气候”来替代“气候变暖”将使该理论丧失说服力,几十年宣传下来,现在突然变调,怕是有些对不住观众,如果连续几个寒冬将可能使该套理论彻底破产,这留给欧洲的时间并不多了。

欧盟将哥本哈根大会当成“人类拯救自己的最后一次机会”,是想尽快结束战斗,在希望破灭的情况下,欧盟似乎只有指望2010年的墨西哥城了。

《京都议定书》将在2012年到期,这也意味着2011年前必须有个结果,没有约束力的气候协议必将使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减排事业将付之东流,欧盟借碳金融再次崛起的梦想将被彻底打破。

2011年的墨西哥城对欧洲来说,极有可能成为“拯救欧盟的最后一次机会“,再也不能有半点闪失。对奥巴马政府而言,扛过环保大旗,通过“碳关税”、“碳减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生存空间,摆脱次贷危机的影响也是当务之急。

我们也可以想象,墨西哥城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来说,将更加凶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将进行一场巅峰对决。

成功脱身哥本哈根的中国又将面临一场大考。

1《俄罗斯史学界关于革命前俄国工业化的争论评析》

2 数据来源,《没有硝烟的战争——美日汽车贸易战透视》

3 Wilfrid L. Kohl.After the Second Oil Crisis:Energy Policies inEurope,America,and Japan[M]. Lexington. assachusettsToronto: D.C. Heath and Company,198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