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阴谋
1472600000058

第58章 中国低碳科技大检阅

由于传统能源的不占优势,欧洲在风力发电上起步最早,丹麦、西班牙、荷兰等国技术力量最为雄厚。欧洲风电市场在21世纪头6年里经历了年均增长率22%的高速增长期,而在2004年,世界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容量有72.4%都集中在了欧洲。

但,美国及印度两个国家却后来居上,新增装机容量迅速超过大多数欧洲国家排在世界前列。

更让人吃惊的是,中国这个风力发电的插班生,在2009年成功将第三的宝座夺下,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可能会达到2000万千瓦。中国风力发电实现了多级跳。

而中国在制定计划上丝毫没有含糊,根据国家出台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风力发电将成为中国未来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之一,2020年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由原来规划的3000万千瓦调高至1亿千瓦以上。

前面提到了CDM在中国风力发电中功不可没,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仅有资金其实还是不够的,在中国风电获得巨大突破的背后,还站着一个中国风电巨人——金风科技。

金风科技作为中国风电设备生产商龙头老大,2009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已占据内地国产机组市场份额八成,在全国风电机组的累积生产量和2009年上半年的新增生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绝对地垄断了。

而金风科技走到今天,相当不容易,其间充满了无尽的坎坷。

中国在风电上根本没有任何的优势,但欧洲的风电巨人在世界各国攻城略地时,中国的风电还处在襁褓之中,对风电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后起之秀印度也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印度的镇国之宝除了软件和医药之外,现在又多了一个风电。

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风电产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在风电市场中将没有任何的机会,顶多是幼稚园的水平,知道原理是怎么回事,但怎么造,可谓一头雾水,谁也不知道中国风电能不能成气候,顶多是外国设备的实验场。

中国人赶超世界先进技术的那股狠劲终于又体现出来了。从零开始显然已经不太可能,慢慢一点点地积累技术,估计中国早就错过了风电的末班车,连汤都喝不上一口。

通过多方接洽,金风科技购买德国文锡斯公司(VENSYS)70%的股权而取得了风力技术的核心部分,从此走上一条不断摸索之路。

但制造并不简单,金风科技早期的尝试是“可怕的失败”,“整个轮叶都掉下来了。主杆也断了,真的非常危险”,在巨大的失败面前,金风公司关停了3个月。

最后在863计划和其他政府资金的帮助下,最后终于解决了问题,2004年,金风公司第一批功率为600千瓦和750千瓦的产品正式下线,这给金风带来巨大了的动力,使中国风力发电不再是一穷二白了,有了小学生的水平。

经过金风科技坚持不懈的努力,3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在2009年末在新疆风能公司达坂城风电厂安装成功,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也在研发之中,金风科技带领中国风电一下跨进了风电制造的最高水平,开始上研究生课程。从2000年到2008年,金风的销售每年增加一倍。2007年公司上市,圈钱近2亿美元。

以金风科技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的风电企业以拓荒牛的精神,生硬硬地在世界风电巨头眼皮底下开辟了自己的市场。虽然目前中国的技术力量与世界四大风电巨头——丹麦、vestas、美国GE、西班牙Gamesa、印度Suzlon等尚有一定的差距,但中国有一个难以比拟的优势,较低的成本,因为在中国生产,这些涡轮机的价格还不到欧洲和美国竞争对手的1/3,中国风电设备开始大举进入海外市场。

中国发展风电,似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是世界上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阿拉山口风口、达坂城风口、鄯善东部七角井风口等在世界上都有响当当的名号。其中鄯善东部七角井风口一年中95%以上的日子都有大风,11~12级风也不希奇,每当风起,飞沙走石,被称为“风之戈壁”

2007年2月28日,从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的5806次列车28日凌晨,在乌鲁木齐以东120公里左右的珍珠泉附近的“百里风区”遭遇特大沙尘暴,11节车厢被狂风吹翻,死亡人数有5人。火车都可以吹翻,其风力可想而知了。

在众多新能源中,风力发电算最为靠谱的,其成本已经开始接近火电成本,这将使其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大幅调高风力发电的计划,一是有风,二是有技术。

中国风力发电CDM项目虽然因为欧盟的干涉而可能再也享受不了免费的午餐,但凭借巨大的市场基础,中国风力发电的势头仍将非常生猛。

中国风力发电再发生赶超,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问鼎世界冠军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中国是一个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在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大幅提高石油的比例很不现实,中国要做的,仍是在煤上作文章,拉长煤化工产业链,实现部分对石油的替代。

煤化工最重要的技术就是“煤变油”,由于它将消耗巨大的水资源,中国煤炭产地大多在北方,水资源异常宝贵,其经济性、环保等方面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

但在巨幅波动的石油价格下,煤变油仍存在一定的商机,而影响和制约“煤变油”的关键还在于技术。

在2009年12月,经过由中化集团、清华大学和安徽淮化集团联合攻关,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工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这等于为中国煤化工发展寻找到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在原有技术条件下,煤主要液化为甲醇等工业原料,但中国甲醇产量一直过剩,而通过FMTP技术,则可以将甲醇炼制成烯烃,而烯烃则是石油炼制的主要生成物,有非常多的用途,煤炭一下就由丑小鸭摇身变成贵妇人。

中国在低碳方面的技术远不止这些,截至2008年,全国累计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25亿平方米,占世界太阳能热水器总使用量的60%以上;户用沼气池达到2800多万口,大中型沼气设施达到了8000多口,沼气年利用量约120亿立方米。

到2020年,中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有望达到7000万千瓦,中国铀矿资源丰富,将可以使核电有较强的原料保障。

与风电的红红火火相比,太阳能发电相对薄弱一些,而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技术瓶颈难以全面解决。2009年8月28日,全国首座10兆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在酒泉境内敦煌市开工奠基,10兆,也仅相当于1万瓦,但其投资则不菲。除非有非常大的突破,太阳能发电仍将长期处于实验阶段,但中国并没有在太阳能的研发上停止脚步。

没有终点的赛跑

“就像电脑的操作系统Windows需要不断升级一样,智能手机时代,手机操作系统也需要不断更新。”谷歌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自2008年面世以来已经出现1.0、1.1、1.5、1.6、2.0、2.01等多个版本。

因为Android系统是开放的平台,原代码是对外公开的,中国移动在此基础上搞出了自己的OPHONE(即人们常说的OMS操作系统)。为了跟上Android系统的步伐,中移动OMS平台已经推出了1.0和1.5两个版本,大致分别对应于Android的1.0和1.5版,在版本更新上,明显落后Android系统半拍。

由于OMS并非是独立的操作系统,只能算Android平台的一个分支。中国移动的OMS是在Android的核心代码层之上开发了一个独立的用户界面(UI)层,并叠加了中国移动的飞信等业务应用。

谷歌Android最初的版本并不完善,包括输入法等模块没有在最初的代码中加入。为了赶进度,为中国移动提供服务的播思通讯不仅开发了独立的UI层,还改动了Android的底层代码。

这样就遇到一个麻烦,随着谷歌不断推出Android的升级版本,并在其中加入更多的模块,而播思通讯不得不被动地进行大量的更新工作。

这像一把枷锁,让中国的OMS系统一直不顺利,速度和效率偏低,界面也欠美观,手机质量不如国外的同款机型。

其实这样的尴尬并不只出现在中国移动的OMS上,包括LINUX,这个号称可以打败微软Windows的免费开放平台,在中国也发展不如意。

中国人简单地改动一些东西,然后冠个中国的名字,就对外宣传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样做有种自欺欺人的味道。像匹瘦弱的马,在狂奔的马群中苦苦坚持,既不能掌握主动,而且还跑得非常的辛苦,随便可能被队伍抛弃。

开放的平台并不是一个完全免费的午餐,它背后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基础研发能力,对市场的判断,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如果只是采取跟随策略,只是被动的应对,中国将很难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大潮中有太多的斩获。

世界第三次信息革命正在走向深入,各国在技术上丝毫不敢有所怠慢,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在经济效益之上。当中国不掌握某项技术之前,只有用更多的劳动去换取。在国际分工上,中国还处于最低端,由于低端工业品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因此中国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很难保持,很可能在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时对中国经济产生严重的打击。

而技术水平的高低同时又带来另外一个更显性的竞争——标准之争。参与、制定、影响、主导国际产业标准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重要策略,国际标准也是应用型科技信息的战略制高点,国际标准和专利技术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最有效的竞争和制约武器。

在汽车上,我们经常听到所谓的欧Ⅰ、欧Ⅱ、欧Ⅲ、欧Ⅳ、欧Ⅴ等字眼,这是欧洲人在汽车尾气排放发布的强制性执行标准,这也意味着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标准,你的汽车就将永远与欧盟市场无缘,如果想要进入,那你乖乖地购买欧盟的技术。

将于2014年9月实施的欧Ⅵ标准,柴油车每公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不应超过80毫克,比目前标准规定减少68%,在环保和节能技术上深耕已久的欧盟将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可以以环保的名义将不符合标准的产品驱逐出欧盟。

如果一个国家只能被动地适应,不能掌握更高的技术,则只有不断地买别人技术,这也像上面提到的中国的OMS不断在谷歌的Android系统屁股后一路狂追。

相应地,如果中国在汽车尾气排放上有更先进的技术,那中国可以以这样的技术为基础,树立一道坚强的壁垒,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

同样,为了维护欧美在民用航空上的独霸局面,欧美联合搞出了一个国际适航证,它在安全性、舒适性、油耗等方面按他们现有的技术条件制定了苛刻的标准,凡是达不到的,就可能犯下污染欧美蓝天的不赦罪行,最终的结果只有被扫地出欧美市场。

对中国来说,制造民用飞机并不太难,但要按欧美的标准制造出相同水平的飞机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有可能中国造出来就已经落后于欧美的标准,到时只好在自己家里飞,想要卖到欧美那里去,基本没门。

“碳减排”除了是对世界话语权的争夺,它背后的核心问题乃是新技术问题。从人类历史看,每一次技术革命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而且对这些财富的善用就可以转化为政治和军事优势,直接引发国际政治格局的改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低碳技术将决定着人类未来的方向,谁在低碳技术上有革命性的突破,谁将在未来的世界占据主导权。

目前发达国家牢牢占据了第一集团的位置,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诸多先天的不足,在最近几百年的竞争中都处于下风,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曾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科技决定着他们在未来世界中的地位,在已经输掉上半场的情况下,只有不断努力,采取跟随策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跟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步伐。

虽然中国在低碳技术、新兴能源技术上有一些进步,但目前中国的大部分技术仍处于低端,在跟随过程中,仍显得异常吃力。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是最后的赢家,谁都不能有丝毫的怠慢。

目前欧美主导的“碳减排”、“碳关税”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与其说是一个压力,不如说是一个考验,更不如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中国经过60年的艰苦探索,已经形成扎实的基础,这将给我们信心,让我们去开创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