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精典教育-童年的秘密
14728000000024

第24章 儿童的兴趣点

还有的人会这样问:到底什么东西才会让儿童产生特殊的兴趣,让他能在复杂的环境和无数的事物中选择出自己喜欢的?

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外部的因素和其他的一些动力,让儿童形成詹姆士说的这种特殊的兴趣。

儿童生下来的时候是什么都不懂的,但是会随着自己的成长,开始独立地向前发展。

儿童在敏感时期是有一定的理性的,并且提供了动力和能量。这种理性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并且会随着吸收的印象越多而更加自然地发展起来。

特殊兴趣最初的能量和力量都是由这种理性提供的,外界的各种印象会变得井然有序,这些印象是服务理性的。儿童根据主观的冲动所选择的印象也会对理性有一些帮助。

在某种意义上,儿童会如饥似渴地接收外界的印象,对自己感兴趣的印象更是贪婪吸收。比如,自然环境中很多事物都会让儿童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光、色彩和声音等,很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力。在获得满足的时候,儿童的心情也会变得非常愉快。

但不得不注意的一点是,这种自发运动的理性,就算是处于初级阶段,也仍然是一种内在的现象。

这就说明儿童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奇妙的,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研究,并且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

理性是人类所特有并且与生俱来的一种奇妙品质,儿童从什么都不懂到慢慢地发展这种理性,甚至是在儿童还不能控制驾驭自己手脚的时候,他就已经沿着这条理性的道路开始发展了。

也许用个例子能更直接地说明问题,在这里说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有一个一个月的婴儿,从来没有离开过他出生的这个房间。

一天,保姆抱着婴儿走出了这个房间,恰巧碰见了婴儿的父亲和住在这栋房子里的叔叔。两个人的年纪身高体形都差不多。这个婴儿瞪大了眼睛,显得非常害怕。

婴儿的父亲了解我们的工作,也知道婴儿恐惧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就希望我们能帮忙让婴儿消除恐惧感。

我们做了一定的分析后,让婴儿的父亲和叔叔分别站在婴儿的左边和右边,让保姆抱着婴儿站着,这样两个人就都在婴儿的视线范围内了。

果然不出所料,婴儿转过头来看着父亲,看了好一会儿后,就咯咯地笑了起来。不过没多久,他突然又变得非常忧郁。他突然地把头转向了站在另一边的叔叔。盯着叔叔看了好一会儿后,也对着叔叔咯咯笑了起来。

婴儿就这样来回左右地转动自己的头,脸上的表情一会儿开心一会儿忧郁。过了好一会儿,这个小婴儿才明白了原来是两个人。

其实之前这个婴儿从来没有同时看见父亲和叔叔,他只是分别见过。他们都曾经和他一起玩过,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里抱过他,轻声细语地对着他说话。

这个婴儿到现在才认识到,原来这栋房子里除了母亲、保姆和其他女人,还有其他人。但是他从来没有同时看到过两个男人,在婴儿的脑海里,他认为只有一个男人。当他第一次看到两个男人在一起的时候,就会突然觉得不理解,有恐惧感也是很自然的。

婴儿在和周围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会对周围的人有模糊的印象。所以婴儿认出了其中的一个男人。但是当另一个男人出现在他的视线范围内的时候,他才认识到自己一开始就想错了。

当他同时看到两个人的时候,婴儿的大脑就会努力地去辨别。虽然婴儿只有一个月大,也能看出他的理性在发展着。

如果婴儿的父亲和叔叔不知道婴儿有心理生活,不知道儿童必须通过外界印象让自己的心理得到进步,就无法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是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儿童。有一个六个月大的儿童坐在地板上玩枕头,枕头上有花朵和儿童的图案。

这个儿童开始用自己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靠垫上的花朵,而且用鼻子闻闻花香。后来看到可爱的儿童,又开始亲吻他。照顾他的保姆不懂这方面的知识,也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

保姆看见儿童亲吻靠垫非常高兴,就认为让儿童亲吻其他的东西,他也会同样开心。于是,保姆就找了各种各样的玩具让儿童去亲吻。可是结果并不是保姆想的那样,儿童的心理此刻已经被保姆搞得凌乱了。

因为孩子亲吻枕头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上面图案的记忆过程,孩子利用选择图案和自己原有的记忆对思想进行重新组织。这时候儿童在以一种安静、快乐、欣赏的状态构建自己的内在。

但是,在孩子为这种内心的和谐努力、快乐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却被成年人破坏了。而成年人却对儿童的心理一无所知,也对自己的错误的行为更是一无所知。

当儿童的专注被成年人突然打断时,或者成年人企图让儿童分散注意力的时候,儿童心理的构建就会受到阻碍。

在孩子专注做事时,成年人喜欢摸摸儿童的头,拉着他的手亲吻他或者让他睡觉,这些行为并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内心需求。成年人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欠缺导致错误的行为,就会压抑儿童思想的成长和发展。

从别的方面来说,儿童对这种清晰印象的记忆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只有记住这些清晰的印象,儿童才能在大脑里对这些印象进行感知并且区分。长此以往,慢慢地积累,儿童的智力才会慢慢地发展。

曾经有一位儿童营养专家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这位专家自己开了一个小门诊,他通过大量的实验,有了这样的结论:在给儿童提供饮食时,必须考虑不同儿童之间的差异。同一种食物,有的儿童吃是对他有好处的,而另一个儿童吃就有可能对他的健康不利。

同时,他也得出了另一个结论:儿童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有一种适合所有儿童的东西,那就是母乳。他的这一主张对还不到六个月的儿童来说很有效,对六个月以上的儿童却没有多大效果。

这对于人们来说仍然是一个理解不了的事情。因为在通常情况下,给还不到六个月的儿童喂饭确实是特别麻烦的一件事,而给六个月以上的儿童喂饭却显得容易得多。

由于家庭条件差,很多母亲不能够提供足够的母乳给孩子。因此,就去请教这位教授,希望教授能够给出一些建议。教授为此开了一个小门诊,指导这些母亲喂养孩子。

但是这些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却跟住在诊所里的其他孩子不一样,六个月后,他们没有出现营养失调的状况。

教授为此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和思考后,终于有了结果。教授认为,住在诊所里六个月以上的孩子并不是无缘无故出现这种情况的,这背后肯定有心理的因素。换句话说,就是因为儿童的心理状况不佳身体才会生病。

针对这个状况,教授不再让那些儿童每天只在诊所的院子里散步,而是把他们带到以前从来没去过的地方,让他们接触更多新鲜事物,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孩子都恢复了正常。

大量的资料和以往的经验都表明,儿童对于周围环境的清晰印象会在不到一岁的时候就形成,而且这种印象会被保存,见到图片的时候,儿童会自然地就认识。

但有一点是不得不说明的,就是儿童一旦对感兴趣的事物形成了印象并且记住了之后,他们就会很快地对这种事物失去兴趣。

第一年的时候,儿童对靓丽的颜色和漂亮的东西爱不释手。但是到了第二年,儿童对这些漂亮东西的兴趣就会减少许多,见到它们的时候也就不像以前那么高兴了。

这时候,儿童感兴趣的往往是我们平常不会注意的小东西。也可以说,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不起眼、我们都不会感觉到的小玩意儿。

我头一次发现儿童的这种敏感性是在一个差不多15个月大的小女孩身上。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见这个小女孩在花园里大声地笑,这令我非常惊讶,因为这对于儿童来说是不常见的。

我看见小女孩坐在砖块上,带着一副憧憬的神态在看着什么。在小女孩附近,有一个种满了葵花的花坛,葵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娇艳无比。

奇怪的是,这个小女孩并没有盯着这些花朵看,而是用眼睛盯着地面。我很不理解小女孩的奇怪行为,同时又被她专注的眼神打动了。

我朝着小女孩的方向慢慢地走,仔细观察砖块,丝毫看不出有什么奇特的东西。

当我正纳闷的时候,这个小女孩郑重地对我说:“快看,那里有个东西在动。”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看见了一个小得几乎看不见的昆虫。昆虫的颜色和砖块差不多,此刻,它正在砖块上移动着。显然,小女孩对这个微小的会跑的虫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还有一个和这个小女孩年龄差不多的小男孩,也因为一件相似的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男孩的妈妈给孩子收集了许多五颜六色的明信片,孩子也很喜欢玩。

有一次我去他们家,小男孩拿出明信片给我看,并且用自己的小手指着卡片对我说:“叭——叭。”意思就是“汽车”。我觉得他是想让我看卡片上的汽车。

孩子手里有一大堆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美丽的图案。他的妈妈收集这些图片,既是为了让孩子玩得开心,也是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知识。

有的卡片上有蜜蜂、狮子、长颈鹿、猴子、猫、马和绵羊等各种动物,有的卡片上有房子、动物和人等漂亮的图案。

不过,让我非常奇怪的是,在各种各样的图案中,我怎么找就是看不见汽车。于是我对这个小男孩说:“我没有看见汽车啊。”这个小男孩看了我一会儿,开始在一堆卡片中翻找。

最后他拿着其中的一张对我说:“快看,汽车在这呢。”说完,脸上还洋溢着无法比拟的愉悦。我认真地看了看卡片上的图案。

在这张卡片的中间,是一只猎犬,旁边是一个肩上扛着枪的猎人。而在图片的角落里,有一座小屋和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上有一个黑点儿。

小男孩用手指着黑点儿说:“叭——叭。”尽管那个黑点儿那么小,几乎看不到,但那的确是一辆汽车。

这辆车画得太小了,如果不仔细观察,就很难发现。然而,我想到,正是因为它小,所以才引起了小男孩的注意。

这个时候我想,或许孩子没有注意到卡片上漂亮的图案,于是我挑出了一张上面有长颈鹿图案的卡片给小男孩看,并说:“快看,长长的脖颈。”

小男孩就看了一眼,立刻面无表情地说:“长颈鹿。”孩子的表现让我没有勇气继续说下去。

根据上面的例子,我们认为,在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儿童的智力发展会受到大自然的引导和帮助。这种引导会让孩子真正地获得知识。

下面我们再说一个例子。有一个20个月大的小男孩,我给他看一本成年人看的书——《新约全书》。这本书的封面非常漂亮,里面有古斯塔夫·多雷画的插图。

我让这个孩子看了一幅耶稣让小孩到他身边去的画,并解释说:“这个小孩在耶稣的怀里,其他的小孩也把头靠着耶稣,这说明大家都仰视他、爱戴他。”

可是,我看得出来,小男孩并不感兴趣。突然,他开始扭动起来,好像在向我抗议。

我想翻书,再找找其他图片给小男孩看。

突然,小男孩开口说道:“看!他在睡觉。”

我很不理解小男孩为什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就问他:“谁在睡觉?”

小男孩回答说:“耶稣,快看,他在睡觉。”他让我把书翻回到刚才看过的那页,让我自己再看一遍。

我重新看了这幅画,画上的耶稣正低头看着儿童,眼睑下垂,真像是在睡觉。

我当时认识到了,原来这个孩子被一点不起眼的东西给吸引了,而这些东西是成年人根本不会注意到的。

我继续讲解着图片,并停留在一幅《主显圣容》的图画上。我说:“看,耶稣就要升天了,周围的人很害怕。你看,这个小男孩在转动眼睛,这个妇女伸出了自己的双臂。”

我意识到,我可能选错了图画,因为我的这些讲解对小男孩没有丝毫吸引力。

小男孩只是轻轻地咕哝了一声,似乎在示意我继续往下翻,在他的脸上,我看不到一点兴趣和兴奋。

我继续往下翻书,这时,我看到小男孩抓起了挂在脖子上的兔子饰物,叫了声:“小兔子!”

我以为,他被自己的小饰物吸引了,但他又示意我往回翻书。

我照做了,发现在《主显圣容》这幅画的一侧,确实有一只小兔子。这么多人看过这幅画,有多少人注意到有只小兔子呢?

很明显,儿童与成年人具有截然不同的视角,这并不只是程度或者大小的差距。

成年人给孩子看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我们平日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就像是这些东西以前儿童从来没见过一样。

成年人都认为,只有漂亮的东西,美丽的风景,亮丽的颜色和震耳的声音才会让儿童敏感。所以大多数人都会用这些东西去逗儿童,企图让儿童对它们感兴趣。

我们平时也注意到了,儿童会被歌声、钟声、风中的彩旗、灯光所吸引。但这些东西所产生的吸引力都是外在的,而且都是一瞬间的。当短暂的吸引力过去以后,儿童的注意力就会被大量地分散,这样对于儿童来说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这些现象和我们平时的行为方式也可以做一下对比。假如我们正在看一本充满趣味的书,突然听到外面传来响亮的乐队演奏,我们就会放下书,跑到窗前去看看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活中我们看到某个人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很难判断,这个人是不是很容易被响亮的声音吸引。然而,儿童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会立刻得出结论。

这样来说,外界的东西可以强烈地刺激到儿童,也会自然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但这只是一种每个人都会有的平常现象,和儿童的内心世界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

对于儿童发展起绝对作用的还是儿童的心理状态。儿童的精神世界是奇妙的,他们的心理也是独特的,就像儿童会全神贯注地观察那些毫不起眼的事物一样。

但是,当儿童被吸引并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微小的东西看时,这个东西并不会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那只是儿童对于那个物体的一种感情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