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之人理想坚定,立意高远。浮躁之人胸无大志,随波逐流;务实之人人格独立,毁誉不动,浮躁之人心随物动,盲目跟风;务实之人处处反求诸己,浮躁之人事事责之于人;务实之人淡泊名利,功勋卓著,浮躁之人追名逐利,庸碌无为;务实之人心境平和,不动如山,浮躁的人“心兵”四起,自乱阵脚;务实之人淡泊豁达,坚忍不拔,浮躁之人锱铢必较,悲观易挫;务实之人低调谦卑,韬光养晦,浮躁之人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成功,我们需要转浮躁为务实。
有明确定位的人不浮躁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道德经》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中说过:“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意思是说轻率就会让人丧失根基,浮躁妄动就会使人丧失主宰。《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说“不失其所者久”,意思是一个人不失掉自我才能够长久地发展。这几句话都谈到了做人定位的重要性。
人生定位明确,才能够不浮躁。人生定位的明确,源自内心的坚定。
南怀瑾先生十分推崇舜帝,他说尧、禹固然也很了不起,但其身世都没有舜艰苦,舜在一个父母兄弟对他都很恶毒的家庭环境中,能够端正自身,行正路,最后能够“君临天下”,率天下以正,尤其可贵。其原因就在于圣人能够始终明确自己内心的定位,能够“自正”,所以才能够“正众生”。
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做人应该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在一些浮躁、功利的社会不良之风中能够不为所动,正己而立。正己而立,前提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人生定位,即人生的立意要明,这样才能够去除浮躁的心气。
马援是汉代一位著名的将领。他幼年父母双亡,由其兄马况抚养成人。他从小胸怀大志,眼光高远,深为其兄器重。王莽时期,马援在军队里当小军官。一次上司派他率队押送一些犯人,在途中,马援看到犯人们哭得很伤心,不由动了恻隐之心,便把犯人们都放了。私放犯人是大罪,马援只得逃亡到北方的边境上,躲避朝廷的追捕。
没多久,朝廷大赦,马援也得以免罪。之后,他就在北方经营畜牧业和农业。他心胸宽广,乐于助人,为人忠厚而有远见,没几年时间,来归附他的人竟有好几百。他常对身边的人们说:“做人不能因为贫穷潦倒而丧失志气,不能因为年纪老迈而颓唐,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几年后,马援有了几千头牛、羊和马匹,几万斛粮食,家产多得花不完用不尽,但他不为物累,仍旧和从前一样,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曾感慨地对人说:“财产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够帮助人。要不然,做个守财奴有什么意思呢?”后来,怀着高远志向的马援果然把财产分给了他的本家和亲友,自己空身外出投军谋事,后归附了汉光武帝刘秀,为国家立了很多功劳。
马援之所以能够建立功勋,就在于其内心有明确的定位,时刻不忘自己报国济民的志向。宋代理学家张载有句话,叫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了无数文人志士为理想矢志不渝。志向不明,人的一生很快就会在庸碌中度过。明代边贡《赠尚子》
一诗中这样写道:“少年学书复学剑,老大蹉跎双鬓白。”说的是有些年轻人正要坐下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忽而又要去学舞剑,这般浮躁,任时光匆匆流逝,最终只落得个白发苍苍。
有了明确的定位,我们的人生才能够不彷徨、不浮躁,就像根深扎于泥土的大树一样,终将枝繁叶茂。当然,我们的人生定位要清楚,意志要坚定,可要实现自己的志向还应当从生活的小事入手,否则志向成了空谈,人也容易浮躁起来。
一位安葬于伦敦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上写着:“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随着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才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这段话可以为我们定位人生带来一点启示,我们想给自己的人生做好定位,也可以通过“先改变自己,然后再改变周围的人,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的改进”这样的思路来实现,千万不要随意放弃自己的目标。
能淡泊名利的人不浮躁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庄子· 人间世》
作为一代鸿儒,钱钟书向来淡泊名利。
1991 年,全国18 家省级以上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名人录》,钱钟书名列其中,友人告诉他将以钱酬谢,他淡淡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
有一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钱老讲学,开价16 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免费提供,可偕夫人同往。钱钟书拒绝了,他对校方特使说:“你们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样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
又有一次,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钱老有一本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大门,出以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老说:“不卖!”
国外曾有人表示,如果把诺贝尔奖颁给中国作家,只有钱钟书才能够当之无愧。而钱钟书则表示,萧伯纳说过,诺贝尔设立文学奖比他发明炸药对人类的危害更大。
与钱钟书先生一样淡泊名利的,还有一代国学大师、国宝级的文化巨擘季羡林先生。2009 年7 月11 日季老与世长辞。季老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那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学问,更多的是“三辞桂冠”、专心做学问的求实作风,是那种远离浮躁、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季羡林在《病榻杂记》
一书中提出“三辞”,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无论是钱钟书还是季羡林,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淡泊名利,专心学问的情操。无论是治学、立身还是工作,我们都需要这种甘于淡泊的精神。
虚荣是虚妄不实的,然而一般人却往往看不破,执虚为有,并为之驱逐,劳苦不停。虚荣之假难见,虚荣之大,也难以舍弃,正如一句话所言,“只身困在名利场,跳入容易抽身难”。人们往往贪慕名利虚荣的强大表象,置身险境而不觉。
在太平洋的布拉特岛生活着一种王鱼。王鱼是天生的“魔幻大师”,它有一种本领,只要它愿意,就能吸引一些较小的动物贴附在自己的身上。它先给它们一点好处,一点自身的分泌物。
当这些小动物被吸引后,王鱼便要千方百计地把这些小动物身上的物质吸干,慢慢地吸收为自己身上的一种鳞片,其实那不是鳞,只是一种附属物。当王鱼有了这种附属物后,便会变成另一种形态,满身像个大气球,比没有鳞的王鱼,最少大出四倍,简直威风极了。而没有吸附小动物的王鱼,还会是老样子,看起来比较渺小,远不如吸附了外界物质的王鱼那么“气宇轩昂”。
可惜好景不长,当吸附了外界物质的王鱼,生命进入到后半生时,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附属物会慢慢脱离它的身体,使它重新回到原本的面目——那个较小的外形。
失去了鳞片的王鱼,就会变得痛苦不堪,因为失去了盔甲,它再也无法适应眼前的水域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它会变得异常烦躁。甚至它会去无端地攻击别的鱼类,以解脱自我。可惜,在攻击别人的时候,它又没有了往日的能力,反过来被别人撕咬得遍体鳞伤。
绝望的王鱼,就去自残,往岩石上猛撞,撞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它往日主宰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都不再属于它。
虽然是一个关于鱼的故事,但与我们的人生何其相似。虚荣害人,名利场是一个浮华的世界,处处弥漫着尘埃。它蒙蔽了人们的眼睛,禁锢了人们的心灵,最能够束缚自己的是名利,最能够误导自己的也是名利,“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只有淡泊名利的人才能坚守自己的选择,安于自己的定位。
能克制自我的人不浮躁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周易· 系辞下传》
有一个走私客特鲁西,由于警方追捕得很紧,一时无处藏身。于是,他灵机一动,带着所有的走私货,躲到一家破旧的教堂中,并且请求教堂里的老牧师答应他把这些走私品藏到教堂的阁楼里。牧师拒绝了特鲁西的要求,并且要此人马上离开,否则他要报警处理了。
“我给你一笔钱,以报答你的善行,你看20 万元怎么样?”特鲁西一再地拜托着。
老牧师坚定地说:“不!”
“那么50 万呢?”
老牧师依旧拒绝。
“100 万元?”特鲁西仍不死心。
老牧师突然大发雷霆,用力把特鲁西推到外面去,说道:“快给我滚出去,你开的价钱,已经快接近我心里的数目了。”
老牧师可以说是一个有自制力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心理底线,也知道自己在重金面前挡不住诱惑。但生活中的我们,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能控制好自己欲望吗?欲望可以让人变得浮躁盲动,丧失原则、背离道德。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说过一句话:“往往人们失败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太贪。”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成长和成功也是一个自我克制的过程。
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到君子有三重难过的关隘,一不小心,便会迷失其中。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少年戒之在色,男女之间如果过分贪欲,很容易毁伤身体。壮年戒之在斗,这个斗不只是指打架,还指一切意气之争。事业上的竞争,处处想打击别人,以求自己成事立业,这种心理是中年人的毛病。老年人戒之在得,有很多人,在年轻时仗义疏财,到了老年反而斤斤计较,钱放不下,事业更放不下,在对待很多事情上都是如此。
这三戒如同人生的三个关隘,闯过去,便是踏平坎坷成大道;闯不过,便有可能为其所困,无法自拔。实际上,无论处于人生哪一阶段,这“三戒”的内容,我们都应当牢记在心。时刻克制自己的欲望,学会驾驭自己的激情,修养自己的品性,在自制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
能内心平和的人不浮躁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
南怀瑾先生曾提到过庄子有一个“心兵不动”的说法,他引用庄子的话,形容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叫做“心兵”,就是说平常的人们,意识心中,随时都在“内战”。时时都有理性和情绪上的斗争,自己随时都在和自己争讼、打官司。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按住“心兵不动”,内心的天下就太平了。一个人若能按住“心兵不动”,不仅可以取得内心的平安,而且还能无往不胜。铃木大拙是日本现代著名的禅学思想家,他曾讲到这样一则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日本江户时期的一个著名茶师,有一天他的主人要去京城办事,想让茶师随行。
当时的社会动乱,处处都有浪人、武士恃强凌弱。茶师害怕被武士欺负,就按照主人的吩咐挎上剑,扮成武士的样子,跟着主人去了京城。
一天,主人出去办事,茶师就一个人外出了,遇到了一个武士,这个武士就向他挑衅:“你也是武士,那咱俩比比剑吧!”
茶师惶恐地回答道:“对不起,我不能和你比试。我不懂武功,只是个茶师。”
浪人见他不会武功,更加盛气凌人:“你不是武士而穿着武士的衣服,就是有辱尊严,你就更应该死在我的剑下!”
茶师无法躲过去,只好和浪人约定下午在池塘一决胜负。
随后,这个茶师直奔京城里最著名的大武馆,直接来到大武师的面前,对他说:“求您教给我一种作为武士的最体面的死法吧!”
大武师十分吃惊地看着这名茶师说道:“来我这儿的所有人都是为了求生,你是第一个求死的。这是为什么?”
茶师就把和浪人比武的事情向大武师说了一遍,向大武师求教道:
“我只会泡茶,但是今天不能不跟人家决斗了。求您教我一个办法,我只想死得有尊严一点。”
大武师对武士说:“那好吧,你就再为我泡一遍茶,然后我再告诉你办法。”
茶师抱着必死的打算,给大武师泡茶。这是他在世界上最后一次泡茶了,因此,他做得很用心。慢慢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然后把茶叶放进去,洗茶,滤茶,再一点一点地把茶倒出来,捧给大武师。
大武师紧紧地盯着他泡茶的整个过程,他品了一口茶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喝到的最好的茶了,我可以告诉你,你已经不必死了。你只要记住怎样泡茶,就怎样对付那个浪人就行了。”
茶师听后,就去赴约了。浪人早已经在那儿等他,一见到茶师,就立刻拔出剑来说:“你既然来了,我们就开始吧!”
茶师一言不发。他想着大武师的话,如何以泡茶的心面对这个浪人。
只见他微笑着看定了对方,然后从容地把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放在旁边;再解开宽松的外衣,一点一点叠好,压在帽子下面;又拿出绑带,把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紧;然后把裤腿扎紧……他从头到脚不慌不忙地装束自己,一直气定神闲。
对面这个浪人越看越紧张,越看越恍惚,因为他猜不出对手的武功究竟有多深。对方的眼神和笑容让他越来越心虚。等到茶师全都装束停当,最后一个动作就是拔出剑来,把剑挥向了半空,然后停在了那里,因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该怎么用了。
这时浪人忽然“扑通”一声跪下了,说:“求您饶命,您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有武功的人。”
茶师并不懂武功,也未出一招一式,就让浪人弃械投降。究竟茶师是胜在何处呢?其实,就胜在心灵的勇敢,胜在那种从容、笃定的气势。内心平和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如果遇到险境和棘手的事情,我们能够像茶师一样,保持内心的平静,自然就可以无所畏惧,无往不胜。相反,如果一味地浮躁慌乱,只能像那个浪人一样不战而败。
一位年迈的北美切罗基人教导年幼的孙子们人生真谛。他说:“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展开的。一只狼是恶的——它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怨恨、自卑、谎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另外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喜悦、平和、爱、希望、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同样,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内心深处,在所有人内心深处。”
听完他的话,孩子们静默不语,若有所思。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一只狼能获胜呢?”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道:“你喂给它食物的那只。”
面对内心的交战,我们要用喜悦、平和、希望、宁静之心来代替贪婪、恐惧、傲慢之心,使自己时刻保持宁静从容。否则,就是败给了自己。
能看清得失的人不浮躁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道德经》
在阿尔及利亚有一种猴子,它们非常喜欢偷吃农民的玉米。尤其是晚上的时候,农民们没有时间照看,玉米常常会被洗劫一空。开始时农民们拿它们没办法,后来他们发现猴子都有贪得无厌的习性,于是他们根据这种习性发明了一种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
农民们把一只只葫芦形的细颈瓶子固定好,然后把它们拴在一棵大树下,再在瓶子中放入猴子们最爱吃的玉米,然后就等着猴子们上钩了。
到了晚上,猴子们来到树下,见到瓶中的玉米十分高兴,就把爪子伸进瓶子去抓玉米。这瓶子的妙处就在于猴子的爪子刚刚能够伸进去,等它抓到一把玉米时,爪子却怎么也拿不出来了。而这些猴子十分贪婪,绝不可能放下已到手的玉米,就这样,它们的爪子也就一直抽不出来,于是只能死死地守在瓶子旁边了。到了第二天早晨,农民们抓住它们的时候,它们依然抓着玉米不放,直到把玉米送入嘴中。
贪婪、不懂放手的可怕,由此可见一斑。李斯,当初贵为秦相时,并没想到自己会以悲剧告终。临刑之时,李斯对其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他临死才翻然醒悟,渴望能够和儿子一起去郊外打猎,但已是悔之晚矣。这就是看不清得失,不懂得及时放手的结果。
有一个男人,经过了自己的艰苦努力,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房子、车子在他的生活中样样齐全,而投身商海这么多年,没日没夜奔波、操劳的他,终于有一天感觉累了、疲倦了,看着渐渐发福的太太,由不得感叹道:“太太,在这个社会上,我们也算小富有余了,我想好好休整一年,然后去找个简单的工作。”
太太不满:“作为男人,要有远大志向,不能稍富即安,我们离真正的富翁还差太远。”太太的话像针般又一次深深地扎进男人的心中,男人的尊严在那一刻激灵了一下,人活着究竟为什么,就为那些花花绿绿的钞票,他第一次迷茫了。
然而未等他再展宏图,就轰然倒下了,莫名其妙的消瘦,胸部长时间的憋闷,让他不得不去医院检查。检查的结果让他头晕目眩,诊断书清晰地写着两个字:肺癌。他差点跌坐在椅子上,医生握着他的手,安慰他:
“慢慢调养,保持快乐的心情。”
回到家中,他感觉房子突然间变小了,太太也变得陌生好像不认识了,整天一句话也不说,常常面对着窗外的小鸟发呆,自己再也飞不高了,什么创业,什么人生,什么追求,此刻都失去了意义。
于是他留下一张纸条:我走了,是贪婪毁了我,毁了这个家。然后出了家门。
其实,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房子、车子……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属于自己的。那些东西不过是暂时寄托于我们,有的让我们暂时使用,有的让我们暂时保管而已,到了最后,物归何主,都未可知。所以智者把这些财富统统视为身外之物。
有一则成语故事叫“楚王遗弓”,讲的便是对待得失的态度。春秋时,楚王行猎,失落了一张名贵的弓,众人四下披草寻觅,却一无所获。侍卫长忧惧万分,匍行回报,自愿领罚,想不到楚王却仰天而笑,挥手说:
“楚王遗弓,楚人得之,皆吾胞吾民,不必找了!”这事很快传扬开来,市井酒肆之间,闻者无不动容,都称颂圣上心量宽宏,是恺悌君子。有人去问孔子,孔子点点头,淡然一笑,只说:“天下人人可得,何必曰楚?”孔子在慨叹楚王的心还是不够大,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捡得,又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
“人遗弓,人得之”应该是对得失最豁达的看法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世间的一切总是继往开来,生息不断的。得与失,到头来根本就是一无所得,也一无所失!过于计较得失的人,工作上会拈轻怕重,受到挫折会灰心,做出成绩会骄傲浮躁,甚至因为做出了一点成绩,有了一些成果,就对公司大开“狮口”,职位上要求升迁,薪金上要求上涨;更有甚者,什么都没做,却一心想要高待遇,并且以满足多少要求就干多少活的心态来工作,这本身就是得失心太重,过于浮躁的一种表现。
有一位年轻人,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跨国公司工作。
在结束了一个月的试用期后,公司交给他一个任务:与西部某企业洽谈原料加工。这个任务年轻人完成得非常出色,不仅降低了公司原定的加工费,还让西部那家企业承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前半个月完成合同,否则一切损失由企业赔偿。
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公司给他涨了工资。这让年轻人感到非常意外,他原先想的是,这件事情办得如此漂亮,市场部经理的位子非他莫属。他认为企业根本就没有重视他。他来到老板的办公室,跟老板详细谈了自己的想法。
他认为自己对公司贡献那么大,公司应该给他更多的奖励,这也是对他工作的肯定,而不只是加几百块钱的工资。按这个年轻人的想法,给他加工资纯粹属于象征性的鼓励,与他辛苦的付出、为公司谋得的利益无法画上等号。
老板耐心地听完这个年轻人的话,对他说,他所做的一切,公司所有的人都看在眼里,大家都对他在工作能力表示赞赏,这也是公司给他奖励的原因。但是由于年轻人来公司没多久,马上就坐到经理的位子是不现实的,工作中还有许多困难需要解决,还有许多考验需要承受,还有许多经验需要积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年轻人没有听进老板的话,此后他逢人便说,自己的功劳多么大,而公司却是多么“吝啬”、“抠门”,市场部经理的位置应该是属于他的。年轻人每天都在算计着自己的那些得与失,他愈发感到公司对他不公平。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他对待工作也没有以往那种冲劲和干劲了,业务上时常出错,考虑到整体利益,公司只得将他开除。
故事中这位年轻人因为曾经对公司做过一些贡献,就以此为借口要求公司给予他更多的奖金和更高的职位,要求得不到满足就消极怠工,应付自己的工作,以往他为公司所做的业绩不仅没有激励他再接再厉,反而成了他成长的包袱,从而失去了在公司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看不清得失就会斤斤计较,紧盯住眼前的得失而失去长远发展的机会,不可不引以为戒。
能低调谦卑的人不浮躁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华为总裁任正非是IT 界的风云人物。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了2005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 人”名单,任正非成为中国内地唯一入选的企业家,和微软董事长比尔· 盖茨、苹果电脑CEO 史蒂夫· 乔布斯等人一起入围科技界企业领袖。低调谦卑是任正非给外界的一贯印象,关于任正非有很多小故事。
2002 年的北京国际电信展上,华为总裁任正非正在公司展台前接待客户。一位上了年纪的男子走过来问他:“华为总裁任正非有没有来?”任正非问:“你找他有事吗?”那人回答:“也没什么事,就是想见见这位能带领华为走到今天的传奇人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任正非说:“实在不凑巧,他今天没有过来,但我一定会把你的意思转达给他。”
有一次,有人去华为办事,晕头转向地换了一圈名片,坐定之后才发现自己手里居然有一张是任正非的,急忙环顾左右,此人已不见踪影。有人在出差去美国的飞机上,与一位和气的老者天南地北地聊了一路,事后才被告知那就是任正非,于是懊悔不迭。这些多少有点传奇的故事,说明想认识任正非的人太多,而真能认识任正非的人却很少。
低调、沉静、务实的“任氏风格”已经融入华为的企业文化之中,这种精神成为华为稳健发展的基石。在工作中,我们也需要这种低调、务实的工作作风。反之,一味出风头,露锋芒不仅阻碍我们的进步,也会使我们失去更多的发展机会。
王飞是北京某协会的一名普通职员,平时总认为自己热情、能力超群。某日该协会组织了一次国际论坛,有多国学者参加。为了能让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协会领导仔细安排了工作,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儿可干。
王飞负责的是宾馆安排事务,并没有接洽的职责要求。但当国外来宾到来的时候,王飞认为这是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英语比较流利,而接待外宾的小林却显得很一般,于是他便用热情的“中国英语”
与外宾打招呼、交谈,并不停地拍对方肩膀以示“鼓励”与“赞扬”,外宾被弄得很尴尬,但又不好说明,他们不理解对方为何要他来接待。
协会的一位领导看到了王飞“忙碌”的身影,赶快把他叫了过来:
“小王,你过来一下。这边有个事需要你帮忙。”小王被支开以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论坛是圆满成功了,但今后协会从上到下对王飞有了“全新”的看法。领导认为他“越权”,同事则背地里觉得他“好显摆”。从此王飞的人际关系一落千丈,当然在协会大展身手的机会也就很少了。
放低姿态才能够走得更远,成就更大。像故事中的王飞一样,举止轻浮,一味喜欢出风头,是很难取得别人的认可与合作的。只有低调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团结,才能够清醒思考,正确行动,只有低调才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超越。实际上,不把自己“太当回事”,坦诚而平淡地生活,不会有人把你看成是卑微、怯懦和无能的。如果你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乐此不疲地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智慧和竞争力,反而可能有被埋没的危险。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使自己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踩到泥土中间,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能给人一片绿色,在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
这段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是俞敏洪在《赢在中国》节目上给一位选手作的点评,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树草理论”。要做就选择做一棵树,而并非一棵草,但要知道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并不容易,需要经历无数的风雨、挫折,依然能够执拗地向上生长,同样作为一个人,无论经过多少磨难,只要你有树的精神,奋斗不息,人生终将辉煌。
能不断积累的人不浮躁
钻研然而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著名数学家 华罗庚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人肚子饿了,看到旁边有卖烧饼的,就买了一个吃,感觉还是饿,又买了一个吃,结果还是没饱,又买了一个……就这样,一连吃了7 个烧饼他才饱。这时,这个人懊恼地想:早知道吃第7 个会饱,就不吃前面6 个了!
这个笑话估计大家都听过,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仍在重复类似愚昧的逻辑。尤其是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不少员工仅将兴趣聚焦在能让自己平步青云的那份工作上,将成功之前从事的工作看做是“白白浪费的6 个烧饼”。拥有这种想法的人都忽略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他们没有意识到:成功是建立在之前积累的经验之上的,今天的工作其实就是明天一鸣惊人的资本。每一份工作都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我们提供了发挥才华的舞台,更为我们积累了成功的资本。因此对于任何工作我们都该心怀感激,加倍珍惜。你付出的越多,从工作中学到的就越多,你的工作也会越做越出色。
一位计算机博士学成后开始找工作,因为有个“吓人”的博士头衔,一般的用人单位“不敢”录用他,而经验的缺乏又让很多知名企业对他抱有怀疑。在整个不景气的就业形势下,他发现自己的“高学历”竟然成了累赘。思索再三,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的身份进入职场,去获取自己最需要的财富——经验。
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种初级工作对于拥有博士学位的他来说简直是种“侮辱”,但他并没有敷衍了事,反倒仔仔细细、一丝不苟地工作起来。一次,他指出了程序中的一个重大错误,为公司挽回了损失,老板对他进行了特别嘉奖,这时,他拿出了自己的学士证,于是,他得到了一个与大学毕业生相称的工作。
这对他是个很大的鼓励,他更加用心地工作,不久便出色地完成了几个项目,在老板欣赏的目光中,他又拿出了自己的硕士证,为自己赢得了又一次提升的机会。
爱才惜才的老板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悉心地观察他,注意他的成长。当他又一次提出一些改善公司经营状况的建议时,老板和他进行了一次私人谈话。看着他的博士证书,老板笑了。他终于得到了理想中的那个职位,尽管有些曲折,但他却觉得从最低处开始努力的整个过程都很有意义。
这位博士以退为进,先将自己放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然后踏踏实实地奋斗,为自己积蓄内在资本。“真金不怕火炼”,他在平凡的岗位上显示出了光彩,被慧眼识英雄的老板委以重用。在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时候,他选择了以低就高的策略,为自己赢得了另一个事业起步的机会。
这位博士的这种低姿态谋求发展的精神,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要想高成,须得低就,许多高贵的品质都是在低姿态的进取中不断积累而成的。
许多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自己受过多年教育,以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就应该得到相当丰厚的报酬。工资的多少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但他们从未想过,如果自己辞职,是否会对公司正常运转产生影响?
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吗?自己能够为公司创造什么价值,带来多大效益?
他们看不上那些琐碎平凡的工作,不能够脚踏实地,常常认为公司埋没了自己,社会埋没了自己,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埋没自己的是浮躁的心态。
能忍耐通达的人不浮躁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北宋 林逋《省心录》
孔子在《论语· 卫灵公》中说过,“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忍”作了解释:“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意思是说,不能做到“忍”,就会乱了成大事的谋略,不能“忍”是浮躁的一种表现。
忍耐是成就事业的必须。孟子在《孟子· 告子下》中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焉,必先苦其心,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说,一个人要向有一番作为,必须不断磨砺和提升自己。佛教《金刚经》中有“一切法得成于忍”的说法。佛教把我们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语,译为汉语是“堪忍”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的人承受力非常强,忍耐力特别好,不管多苦的事都能够承受,无论多难达到的目标都会设法去完成。人要获得某方面的成就,必须学会忍耐。
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需要忍耐的事情,磨砺我们的心智,锻炼我们的能力,丰富我们的阅历。忍耐如同土壤之于良木,阳光之于花草,能够给我们成长最丰富的滋养。学会忍耐,在生命历程中实践忍耐,这份忍耐必将成为我们未来成功的资本。
张立勇在清华大学15 食堂卖了8 年馒头,得了个外号“馒头神”。这样一个外号当然不是随随便便就安在他头上的:英语口语流利,托福考过630 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更是早早过关;在校外兼职英语家教,在清华餐饮中心英语培训班任主讲老师;还在报纸上发表过不少文章,一本关于他如何自学英语的书《英语神厨》已经出版——而他的身份,不过是一个高中没有读完、在清华食堂卖馒头的小师傅。也因此,清华的学生将他与《天龙八部》中那位深藏不露的少林寺“扫地僧”作比。
张立勇做到了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而他成功的答案只有一句话:专注于做一件事。这个高二就辍学的年轻人,在8 年的打工生涯中,坚持自学英语,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份执著与毅力确实让我们汗颜。他克服了常人克服不了的困难,他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他承受了常人不能承受的苦难,他遭受了常人不能遭受的误解。而最后凭借自己的执著和忍耐,他以骄人的成绩诠释了自己的青春。
“登山耐危路,踏雪耐危桥”,无论是世间的事业,还是出世间的事业,大成功有大忍耐,小成功有小忍耐,所谓能耐,就是能够耐得住的意思,要想成就,就要有心地坚忍的功夫,去除浮躁,脚踏实地。
显微镜的发明者是荷兰西部一个小镇上的门卫,他叫万· 列文虎克。
为了让时光不会在门卫这个无所事事的岗位上浪费掉,他选择了学习用水晶石磨放大镜片,磨一副镜片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为了不断提高镜片的放大度数,他一面总结经验,一面不间断地磨着。尽管人们不愿干这种单调重复的劳动,但他并不厌倦,几十年如一日。直到第60 年时,他终于磨出了能放大300 倍的显微镜片,第一次发现了细菌。于是他成了举世闻名的发明家,受到了英国皇家的奖励。
难以想象,60 年的岁月,一种单调的重复劳动,这需要多么大的热情和耐性啊。但是万· 列文虎克坚持下来了,他的成功就在于他那颗始终如一的虔诚之心,只有虔诚如一、不断修炼自己的才智和心性的人,才能在事业和人生中有所造诣。
忍耐是成长的必备素养,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同时,忍耐还是一种通达的人生智慧。忍耐并不是懦弱,也不是毫无原则地退让,而是一种不计较小事,不在意得失的通达,是一种达观无碍的人生境界。
宋代名相富弼年少时,有人骂他,他就像没有听见一样。有人告诉他说:“他在骂你。”富弼就说:“他恐怕在骂其他人吧。”那个人又告诉他:
“他指名道姓地骂您呢。”富弼说:“难道天下就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
富弼的心态可谓洒脱。人生在世,难免会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待遇。那种期望老天爷公正无私的想法只能是一种单纯的幻想——就算上天是公平的,那么也还有打盹、偷懒的时候呢,所以对于很多事就不要太过计较,这是一种洒脱的心态。
由此可见,忍耐不仅是一门成功学,而且还是一门幸福学。从忍耐中不仅可以获得成功,也能体验到人生的幸福。人生成功和幸福的秘诀,其核心就在于坚忍,要能够摒弃诱惑,谢繁华而甘淡泊;能够安于挫折,百转千回而永不放弃;能够耐住寂寞,在喧嚣和浮华世界中坚守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
《你为什么会浮躁——培养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
1. 您购买本书的动因( 可多选):
□ 书名 □ 封面 □ 内容 □ 价格
□ 装帧 □ 纸张 □ 双色印刷
□ 书店推荐 □ 朋友推荐 □ 报刊文章推荐
□ 作者 □ 出版社 □ 其他
2. 您在哪里购买了本书( 若是书店请写明书店地址和名称) ?
购书时间
3. 您是怎样知道本书的( 可多选) ?
□ 报刊介绍(报刊名称) □ 朋友推荐
□ 网站(网站名称) □ 书店广告
□ 书店随便翻阅 □ 其他
4. 您对本书印象如何( 可多选) ?
封面: □ 新颖 □ 吸引眼球 □ 一般,没创意 □ 不适合本书内容内容: □ 丰富 □ 有新意 □ 一般 □ 较差
排版: □ 新颖 □ 一般 □ 太花哨 □ 较差
纸张: □ 很好 □ 一般 □ 较差
定价: □ 太高 □ 有点高 □ 合适 □ 便宜
5. 您对本书的综合评价和建议( 可另附纸):
● 您的资料: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学历 电话(写明区号) 手机
电子邮件 邮编
通信地址
● 我们的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安定门外安华里2区1号楼石油工业出版社 王 昕 孙 宇邮 编:100011 E-mail:good9112@126.com sunyu703@126.com销售部电话:010-64523603 64252978 编辑部电话:010-64523616亲爱的读者朋友,首先感谢您阅读我社图书,请您在阅读完本书后填写以下信息。我社将长期开展“读石油版书,获亲情馈赠”活动,凡是关注我社图书并认真填写读者信息反馈卡的朋友都有机会获得亲情馈赠,我们将定期从信息反馈卡中评选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并为填写这些信息的朋友免费 赠送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