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叫做:“管理好的欲望是动力,管不好的欲望是破坏力。”对欲望的克制和管理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参照。管理自己的欲望,就在一个“淡”字。淡化物质享受,不为功名利禄所累,自然就能够无欲则刚,做到像孔子评价伯夷、叔齐那样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诸葛亮在《诫子书》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清朝人陈伯崖也曾说过:“人到无求品自高。”只有放低欲望,简化物质欲望才能够不断增进个人品德。只有坚持生活上低标准,才能够在道德上有所提升,实现工作上的高标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 诸葛亮《诫子书》
“淡泊明志”的意思是恬静寡欲,志向远大。最早出自汉初《淮南子· 主术训》:“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三国时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把“非澹薄无以明德”改为“非澹泊无以明志”,我们今人将“澹泊”又写成“淡泊”,于是“淡泊明志”这个说法,就定了下来。
如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心态和处世态度也随之多了一些浮躁和盲目,少了一些踏实和务实。于是,淡泊明志和宁静致远这两句话对我们来说就显得愈发重要。
只有“淡泊”,才能“明志”。一个人只有做到淡泊,才能够在内心定下事业的发展方向,不会急功近利,沽名钓誉,也不会轻易放弃和改变自己的选择。只有“宁静”,才可“致远”。一个人只有时刻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才能够修养身心,才能够站得高、看得真、行得远。
“淡泊明志”和“宁静致远”这两种心境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推进的。淡泊可以带来宁静的心境,宁静可以塑造淡泊的操守,“明志”可以坚定方向,进而达到“致远”的目的,实现自己的人生“远景”。同样,在“致远”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不断坚定自己的志向,磨砺自己的心性,愈前行愈“淡泊”。这两句话,根本意思是教导我们要坚守做人的操守和处世的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以及地位观,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正确看待进退流转。我们要淡泊处世,静心思考,磨炼意志,砥砺志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创建人方志敏同志曾在狱中所著的《清贫》一文中写到,“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年。在长期斗争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奢侈过,经手的款项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用于革命事业”。在他被捕时,两个敌兵企图从他这共产党“大官”身上发个小财,但搜出的只是一块旧表和一支钢笔。他在《清贫》一文最后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铿锵的语言,至今仍令人们肃然起敬。也是我们修养淡泊心境的典范。
淡泊是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智慧,是一种大英雄自本色,真名士自风流的境界。那些能够在人生中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往往能保持一种淡泊的心境。事业,是他们淡泊心境的结果。在《中外企业文化经典案例》一书中,对美国企业家,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山姆· 沃尔顿有这么一段评语,“这个美国乡下人,并没有改造社会的理想,也没有开辟一个时代的雄心和壮志,只依靠朴素的哲学生活,拥有典型的美国人的实践精神,却一步步地造就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公司。现在很多人被高深的文化理念蒙蔽得太久,却忽视了商业中最朴实的素质。”这段话点出了朴素的力量,而我们时下的许多企业和个人都习惯于被表面成功和浮华的东西所吸引,而失去了淡泊的心境和朴实的价值观。无论治学、做事、做人,我们都需要这种淡泊朴实。
提升情商,合理控制自我情绪
“愤怒”一旦与“愚蠢”携手并进,“后悔”就会接着而来。
——美国著名政治家 本杰明· 富兰克林
小李剪了一个新发型,她把一头蓄了几年的披肩长发剪成了齐耳短发,同事们都齐声称赞她的短发清爽和干练,小李在这一片赞美声中,对理发师的怨气一股脑儿全消了。
小李在下班后和同事兼朋友的小洁说:“当时我剪完头发,觉得一点都不像我理想中的模样,气得我当时就想跟他吵一场,找他理论,怎么给我做成了这样的发型?离开后,这不愉快的心情被我带到了工作中,正好有一个客户来找我,当时我正在为头发的事情生气,本来平时对客户很有礼貌的,今天不知怎么就看那个客户不顺眼!差点跟他发火,后来,听了同事们称赞的话,不知不觉气就消了,心里也觉得舒畅了,看客户也觉得顺眼了,真希望你们天天说让我开心的话!”
由以上案例可见,情绪对于我们工作的影响有多大。在心理学上,用“情商”这个概念来表示人们认知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对于我们的工作和成败影响都很大。台球名将路易斯· 福克斯和约翰· 迪瑞之间的对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965 年9 月7 日,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在美国纽约举行。路易斯· 福克斯的得分一路遥遥领先,只要再得几分便可稳拿冠军了,就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一只苍蝇落在主球上,他挥手将苍蝇赶走了。可是,当他俯身击球的时候,那只苍蝇又飞回到主球上来了,他在观众的笑声中再一次起身驱赶苍蝇。这只讨厌的苍蝇破坏了他的情绪,更为糟糕的是,苍蝇好像是有意跟他作对似的,他一回到球台,它就又飞回到主球上来,引得周围的观众哈哈大笑。路易斯· 福克斯的情绪恶劣到了极点,终于失去了理智,愤怒地用球杆去击打苍蝇,球杆触动了主球,裁判判他击球,他因此失去了一轮机会。之后,路易斯· 福克斯方寸大乱而连连失分,而他的对手约翰· 迪瑞则愈战愈勇,超过了他,最后夺走了冠军桂冠。第二天早上,人们在河里发现了路易斯· 福克斯的尸体,他投河自杀了!
一只小小的苍蝇,竟然击倒了所向无敌的世界冠军!路易斯· 福克斯夺冠不成反被夺命,这是一件不该发生的事情。人的情绪中的两大暴君(“愤怒”与“欲望”)与单枪匹马的理性相抗衡,感性与理性对心理的影响相反,人的激情远胜于理性。不能生气的人是笨蛋,而不去生气的人才是聪明人。一个人必须学会自我调控,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情绪。
学会“克己”和“舍己”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颜渊》
《论语· 颜渊》中有一句话:“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是说,“克己”能够让人们保持礼仪的精神,如果人人都能够做到“克己”,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充满秩序的文明社会,也就能够实现仁治的目的。这说明仁治根源在于每个人的自我克制。
《资治通鉴· 唐纪八》中记载了唐太宗的一段话:“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他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由此可见“克己”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处于成功或事业上升期的人来说,“克己”显得越来越难,同时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曾经有一个人,他借着改革的春风发了大财,几年的时间就成了人们所说的“大款”。他以前是农村生产队的拖拉机手,生产队解体后用拖拉机跑运输,赚了钱以后把拖拉机换成了汽车。由于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家业也由一辆汽车变成了十几辆,由一个个体户变成了公司的老总。口袋里面有了钱,心就安不住了。酒店里狐朋狗友吆五喝六,桑拿浴里拥三抱四,赌场里一掷千金。他还踹了糟糠之妻,找了个小老婆,理由是赚钱过百万,房子要新,老婆要换。他觉得自己是个富人,富人什么都能做。辛辛苦苦二十年的事业,被他用两年就败得精光。二十年前他什么都没有,但他还有健康,还有拼劲。二十年后他连这些都没有了,只能面对着凶神恶煞的债主。最后不得不远走他乡,穷困而死。
有一句话说得好:管理好的欲望是动力,管不好的欲望是破坏力。由于故事中的“大款”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结果成了欲望的奴隶,在金钱的诱惑中迷失了自己。
“克己”是一种修养,“舍己”是一种美德。“克己”是对自己欲望的控制,“舍己”是“克己”的一种发挥,一种升华,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舍己”就是舍掉一些“自私”,自觉为他人着想和服务。正如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里所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白求恩精神就是一种舍己奉献的精神,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这种“舍己”的精神。
2005 年3 月31 日中午,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组织学生观看革命传统教育影片,在学生队伍过马路时,一辆小轿车飞驰而来。危急中,52 岁的女教师殷雪梅毅然张开双臂,奋力将走在马路中央的6 名学生推到路边,而自己却被车子撞飞到25 米外……
“殷雪梅老师最感人的,不仅仅在于她在那个瞬间用生命保护了学生,更在于她30 年如一日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她对学生的爱,有些亲生父母也难以做到。”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这样评价。
工作中,殷雪梅老师一直像妈妈一样爱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的途中,只要遇到自己班上的学生,她就会抱起一个放在后座上推着走。有个叫刘浩的学生,家里盖房子,没人给他送午饭,殷雪梅就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一起吃午饭。
殷雪梅称教师“端的爱心碗,吃的良心饭,对一个学生负责,就是对一个家庭负责”。优秀生人见人爱,后进生更是检验老师爱心的试金石。
在殷雪梅眼里,从来就没有什么“差学生”、“坏孩子”。她经常对同事说:“我们做老师的,可以有‘近视眼’、‘远视眼’,但绝不应该有‘歧视眼’!”有一个男生刚转学来时,语文、数学两门课总分不满60 分。殷雪梅一有空就帮他补课,期终考试时,他的语、数成绩都达到了85 分以上。
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烦琐和艰辛,难免有人产生抱怨,甚至赌气说下辈子再也不当老师了。可殷雪梅却笑着说:“我倒觉得跟孩子在一起,永远充满了快乐,永远充满了活力,下辈子我还愿意当小学教师。”
殷雪梅老师给孩子那么多关爱,家长们过意不去,常想“表示表示”,但都被她一一婉言谢绝了,因为她“反对用金钱来衡量师生关系”。蒋英平校长说,由于殷雪梅工作出色,学校经过无记名投票一致推选她为“先进工作者”,但她说什么也不要这份荣誉。她说:“我都这把年纪了,荣誉再多也没有用,还是让给年轻教师吧!不过,校长你放心,我会一样认真地工作的。”有一次蒋校长把一张先进个人登记表发给她让她填,但3 天以后,她还是把那张表原封不动地交到了校长室。
殷雪梅的儿子潘斐曾经问妈妈:“爸爸是党员,姐姐是党员,你为什么不是党员?”殷雪梅回答:“妈妈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学老师,没做过什么事情,当党员妈妈还不够格。”
从殷雪梅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先人后己、舍己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她才能够像关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关心学生,才能够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她才能够淡泊名利,一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克己”与“舍己”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我们做出成绩,干好工作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我们维持与他人良好社会关系的前提。如果每个人都学会“克己”,整个社会就会逐渐建立起礼仪和秩序;如果在“克己”
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学会“舍己”,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充满爱与和谐。
在市场竞争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被竞争关系所取代,过于强调弱肉强食生存法则,让人与人之间基本道德和温情逐渐消失了,在这种片面强调竞争和结果的氛围中,也更容易滋生争斗、分歧和浮躁情绪。鉴于此,我们应当在“克己”和“舍己”上下工夫,多舍掉一些不必要的个人欲望,多替别人考虑一些,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
生活上低标准,工作上高标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 诸葛亮《诫子书》
人生来时双手空空,却双拳紧握;而等到死去时,双手摊开,带不走任何财富和名声……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就会看淡许多东西。有时候,浮躁太多,是因为欲望太多。欲望吹大了浮躁的“气球”。很多人浮躁,就在于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一心追逐物质享受。
18 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戴维斯。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料上佳、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戴维斯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踱来踱去,越踱越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慢慢的,旧物件挨个儿被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戴维斯穿着睡袍坐在帝王气十足的书房里,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戴维斯被一件睡袍“胁迫”了,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则被过多的物质和外在的成功“胁迫”着。很多情况下,我们受内心深处支配欲和征服欲的驱使,虚荣心不断膨胀,着了魔似的去同别人攀比:谁买了一双名牌皮鞋,谁添置了一套高档音响,谁的工资又涨了,谁的职务又升迁了……这些都会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一番折腾下来,钱赚了不少,也终于博得别人羡慕的目光,但除了在公众场合拥有一点光鲜和热闹以外,我们过得其实并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好,这种人生只是在虚荣和欲望导演下的一种浮躁生活罢了。
里奥· 罗斯顿是最胖的好莱坞影星。1936 年他在英国演出时,因心肌衰竭被送进汤普森急救中心。抢救人员用了最好的药,动用了最先进的设备,仍没能挽回他的生命。临终前,罗斯顿曾绝望地喃喃自语:“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
罗斯顿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哈默院长,作为胸外科专家的他流下了泪。为了表达对罗斯顿的敬意,同时也为了提醒体重超常的人,他让人把罗斯顿的遗言刻在了医院的大楼上。
1983 年,一位叫费迪的美国人也因心肌衰竭住进了汤普森医院。他是位石油大亨,两伊战争使他在美洲的10 家公司陷入危机。为了摆脱困境,他不停地往来于欧、亚、美之间,最后旧病复发,不得不住进医院。
他在汤普森医院包了一层楼,增设了五部电话和两部传真机。当时的《泰晤士报》是这样渲染的:汤普森——美洲的石油中心。
费迪的心脏手术很成功,他在这儿住了一个月就出院了。不过他没回美国。他在十年前买下的苏格兰乡下的别墅里住了下来。1998 年,汤普森医院百年庆典,他应邀参加。记者问他为什么卖掉自己的公司,他指了指医院大楼上的那一行金字。后来有人在费迪的一本传记中发现这么一句话:“富裕和肥胖没什么两样,也不过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
费迪和罗斯顿的例子告诉我们,单纯追逐金钱的生活是不明智的。如果我们一心只想着追逐金钱和物质生活,整个人就会受制于物质,生活将成为我们沉重的负担。
明代的《解人颐》中,有一篇很有哲学意味,描述人类欲望无止境的白话诗:“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照着诗中所言,若一味任着自己的欲望发展下去,人生真是苦累不堪。这样的人生除了满足温饱和个人私欲之外,也就没有任何其他意义了。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清朝人陈伯崖也曾说过:“人到无求品自高。”说明了简化物质欲望有助于增进个人品德。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之所以能够保持高尚的道德,就在于他不重私欲的品质,他为官一贯坚持“忧民怀凛凛,谋己耻营营”的高洁操守,出仕三十年“不殖一金产”,辞官引退后“身杂老农间”,生活贫困,囊中羞涩,仍然“足迹不踏权门”。只有保持简朴的作风,才能有人格的完善和事业的成功。
利益面前守住自我
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
——北宋 程颐《二程全书》
王宁贤是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马家镇杨家村的一个普通村民。2003 年1月19 日,王宁贤要盖新房。他找来同村的4 位村民帮忙,当他们在村北砖厂北崖距地面1000 多米高的半坡上取土时,突然挖出个鸡蛋大的洞,透过洞可以看出里面有泛出青光的东西。仔细一看,是几个大铜鼎,王宁贤断定是珍贵文物。为了保护文物的安全,王宁贤和其他4 人商议:“文物是国家的,要赶快向文物部门报告,这事要保密,不能让其他人知道。”
于是,他们用土块将洞口封住,由王宁贤向文物部门打电话报告情况,其余4 人则在距现场30 米的地方守候。文物局的同志赶到后,王宁贤和他们一道搭梯子、架灯光、开窑口,连夜对文物进行了发掘性抢救,清理出了均有全铭文的西周晚期青铜器27 件。文物被运至安全的地方后,王宁贤才放心离去。后经专家鉴定:这批青铜器造型完美,特别是其宝贵的长篇记事铭文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因而被誉为“旷世国宝”。
王宁贤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又身有残疾,但他在面对价值昂贵的文物时,丝毫不为私利所动,没有见利忘义。有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不解地问他:“文物交国家后,你一点好处也得不到,不后悔吗?”王宁贤说:
“我一点都不后悔,文物本来就是属于国家的,违法的事咱坚决不干。再说,我自小左臂残疾,国家为我发‘残疾证’,我一辈子没给国家作出什么贡献,这次发现文物后及时保护、报告,就当是我对国家作点贡献吧!”
王宁贤虽然没有耀眼的头衔和显赫的经历,但他的思想境界一点也不亚于那些所谓的“精英人士”。在大是大非和利诱面前他能够守住自我,坚持道义。
有人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说人的欲望是个可怕的贼。一旦遇见了机会,他就会利用人的缺点向人进攻。如宋学大家程颐所讲:“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在诱惑面前一不小心,稍作退让,就会做出抱恨终身的事。而这样做除了带给自己良心上的负担,还会给自己的荣誉带来抹不掉的污点。
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双料博士,他先修完了法律博士课程,又修完了工程管理博士课程。这样优秀的人才,理应工作顺利,事业飞黄腾达。可是,他的经历却恰恰相反。他登上了多家企业的黑名单,成为这些企业永不录用的对象。原来,毕业后,他去了一家研究所,凭借自己的才华,研发了一项重要技术。他觉得自己待遇太差,就跳槽到一家私企,并以出让那项技术做了公司的副总。不到三年,另一家企业以给他公司股份为诱惑,他又带着公司机密跳槽了。就这样,他先后背叛了不下五家公司,以至于许多大公司都知道了他的品行,当他在私企发展受制后再跳时,没有一个大公司敢用他。最后他才发现,心怀二心受打击最严重的是自己,因为自己被贴上了“见异思迁、不忠诚”的标签,几乎每一个了解他情况的老板都明确表示绝对不会聘用他。
一个见利忘义,因个人利益伤害集体利益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
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在利益面前守住自我,才能够在社会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