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色盲讲故事.1
1473100000013

第13章 战国时代的长征 (2)

这绝对是一记漂亮的右钩拳。

这一记重拳,向天下诸侯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秦军是不可战胜的,哪怕是老天爷和土地爷,都不能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同时,这一记重拳也似乎在宣告,只要是秦国人想要的,就一定会得到,哪怕是付出再多的代价。

另一个霸权也say goodbye了

秦国的这一拳,击中了楚国的要害。

楚国不仅让秦国拿走了他们做梦都想拿到的黔中,还主动献上汉水以北及上庸(今湖北竹山县)。

割地赔款,只是楚国看得见的损失,它还有更多看不见的损失。其中最大的损失就是,国家的安全失去了保障。

当年楚怀王放过张仪,并答应张仪跟秦国联合,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不能失去黔中。失去黔中后,楚国无忧无虑的后背就被顶上了一把刀。

秦国人站在云贵高原,楚国人却在脚下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秦国人啥时候想动手了,一个俯冲就够了,同时他们还可以在下手前,很人道主义地跟楚国人打声招呼,让其准备好各种应急药品,以防失血过多。

后背挨上一刀,只要体格够壮实,好歹还能挺一阵儿,心脏要是挨上一刀呢?

秦国这把刀不仅顶在了楚国的后背上,也影影绰绰冲着楚国的心脏——都城郢比比划划。

死神迈着沉重的脚步,来敲楚国的门了。

秦国人是人道主义者,不愿意看着楚国人在等待中苦苦煎熬,他们决定给楚国一个痛快。

直接冲楚国的心脏捅一刀,是个比较累的活儿,就不要麻烦刚刚跑了几千里路的司马错了,让他先休息一会儿。

公元前279年,白起率领秦军南出武关。

据不可靠统计,白起这次只带了几万人马。

就带着这么几个人,白起竟然绕过眼前的楚国城池,深入到了楚国的腹地。到了之后,秦国人马上动手开始了拆迁工作。

秦国人的工作对象,就是当地河流上的桥梁。

正经的过河拆桥啊!

这还没有完。

别人家的桥拆得差不多了,白起又下令把自己家的渡船一把火烧掉。

南出武关后,秦国人的落脚地是长江上游,这地界儿自古以来就布满了河流湖泽。桥梁和渡船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物品,也是战争中不能没有的重要设施,没有了这些东西,后方的战略物资怎么供应到前方?

在白起看来,他不需要后方的后勤支持,秦军将士的吃喝就地解决,那就是从楚国人那里抢。

无后方作战,因粮于敌,以战养战,白起的这个算盘端的是精明得紧。

白起将军敢这么玩儿,还得感谢楚国的帮忙。

战国时代的楚国,跟春秋时代的楚国相比,并没有特别大的不一样,国内存在着大量势力庞大的卿大夫。这些卿大夫都有自己的一块地盘儿,只要战火还没有烧到自己的家门口,他们是很乐得打酱油的。即使战火烧到了自己的眉毛,这些卿大夫也只是个人顾个人,没有全国一盘棋的觉悟。

秦国呢,自从商鞅变法以后,整个国家变成了一架高效的战争机器,政令军令高度统一。领导人一声令下,上至高级官员下至普通百姓,都是无条件服从。

两下一对比,后果就显而易见了。

在楚国那一盘散沙的帮助下,白起拿下了楚国的鄢(今湖北宜城)、邓(今湖北襄樊)、西陵(今湖北宜昌西陵区)。

这会儿,郢就是瓮中的甲鱼了,是被清蒸还是被熬汤,全看秦国人的身体需要。

此时的秦国就是饿死鬼投胎,也顾不上身体需要什么微量元素了,吃到肚子里才是正事儿。

第二年,白起就拿下了楚国的都城郢,并且焚毁了楚国在夷陵(今湖北宜昌)的历代王陵,那也是宣太后的祖先啊。

前几年,齐国丢了都城,整个国家差点儿洗洗睡了,同样是丢了都城,人家楚国就没那么困难,换个地儿,重新打鼓开张,小日子照样过得有滋有味。

这要感谢他们祖先的勇于进取。

楚国历代先王都有出兵扩张的良好习惯,据易中天先生讲,楚王有一个家族传统:七年不出兵就是奇耻大辱。

我没有找到易中天先生这种说法的确切出处,但是自武王熊通以来,楚国极力扩张,这的确是一个相当靠谱的说法。

长年累月的扩张,终于让楚国从一个蜗居长江以南的子爵,成长为一个横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超级大国,也是春秋战国时期领土最辽阔的国家。楚国的后代们沾老祖宗的光,有了一个庞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不就是丢失了都城吗,这算个啥呀,当年周天子还丢过首都呢,不就是搬家吗,我搬我搬我搬搬搬。

楚国并没有把都城局限在长江流域,而是北上,越过淮河,来到了中原的陈(今河南淮阳)。新都陈跟旧都郢之间的直线距离接近五百公里,楚国的块头不是一般的大啊。

楚国都国破山河碎了,还坚持挺进中原,看上去很是有种儿。事实上,这说明了楚国没种儿。

都到这个点儿了,中原地区的各个大国基本上都是只有出的气儿,没有进的气儿了。

韩国和魏国已经被秦国揉搓得不成样子了,秦国下手的时候轻一点儿,他们都能高兴大半天,哪里还有心思去找别人的麻烦啊。

楚国当年的死敌,超级大国齐国,这会儿已经是植物人了,奉行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骂人”的基本对外方针。

中原大国非但不能拿楚国怎么着,反而给楚国提供了一个安乐窝,魏国和韩国挡在楚国身前,为它遮挡了来自秦国的风风雨雨。

这算盘打得,真是让人无话可说。

楚国搬家后,秦国开始打扫楚国留下的家底儿,牵头负责打扫工作的还是白起。

鉴于白起在帮助楚国搬家时态度极其认真,工作特别扎实(把人家祖坟都刨了),秦国决定对其进行大力表彰。

以后的白起就是武安君白起了,身份相当高贵,堪比后来帝国时代的异姓王。

黔中早就被秦国占领,都城也迁到了遥远的东方,楚国的巫(今重庆市)也就成了断线的风筝,秦国顺手把这个风筝捡起来,设立巫郡。

与此同时,秦国还以新占领的郢为中心,设立了南郡,在前几年占领的黔中地区设立黔中郡。

这三个新设立的郡,跟先前的汉中郡连成一片,秦国算是在长江中上游扎下根了。

忙忙叨叨地搬完家后,楚国喘了一口气,等怦怦乱跳的心脏平静下来后,楚国一看,坏了。长江是一条动脉,它的支流就是毛细血管,可以把成都平原、关中平原的丰富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楚国的眼皮底下。到时候,楚国人睡觉都得睁着一只半眼,时间长了,不闹个神经衰弱,算楚国人是钢铁神经。

为了睡个安稳觉,楚国人也得做点儿什么。

公元前276年,楚国在东部做了一次动员,凑了十几万人马,展开了对秦国的反击。

楚国毕竟是一个大国,哪怕它是一个落魄的大国,全力对付强弩之末的秦国,还是能讨点儿便宜的。

这不,一下就从秦国人手里夺回了十五个邑,并在此设立郡。

这十五个邑就在长江边上,是遏制秦国继续向东的桥头堡,拿下来,至少能保证楚国高层可以闭着双眼睡觉了。

楚国的这次反击,在当时来说算不了什么,兔子临死前还跳三跳呢,这么大个国家,要是一点儿反应都没有,算咋回事儿哟,何况它要是不这么做,有可能还得接着搬家。

不过,楚国的这次反击,还是有点儿东西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沦陷区的楚国人民也拿起刀枪,跟秦国人干了起来。

在整个战国时代,这并不多见,正常情况下,政府军一撤走,当地人都安安心心地做秦国的顺民了,秦国让干啥就干啥,即使秦国把他们赶走,也是无条件配合。

这是一个信号,楚国的民间也不怎么待见秦国。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并不只是说说而已。

大雨中,燃起了灭秦的火把,七十年后,毁坏秦人的宗庙,是不是可以从这里找到一点儿答案呢?

楚国迁都后,秦国所有(没有了几乎)的对手都站到了它的正面,再也没有谁能够在旁边碍手碍脚了。这时候秦国想拿谁开刀就拿谁开刀,不用再担心什么黄雀黑雀了,历史的天平完全倒向了秦国。

公元前288年,秦国还只能小心翼翼地跟齐国玩儿G2,十年后,秦国就可以自己玩儿G1了。所谓的沧海桑田,也不过如此吧。

自从犬戎人攻入镐京后,天下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面对这种几百年一遇的局面,秦国上下要考虑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下一步该走向哪里?

这需要另一个来自魏国的人回答。

这个人带来了一个伟大的战略构想,也开启了另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