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色盲讲故事.1
1473100000012

第12章 战国时代的长征 (1)

秦国立国的时候处在遥远的西方,远离天下的中心,费了好大劲儿才凑到中原的边缘。秦穆公忙活了一辈子,秦国的势力也不过是在黄河以西。到了秦惠王,秦国总算是拿下了黄河以西的全部地区,几乎让所有对手都站在了自己的正面——东方。

可惜只是几乎,而不是全部,还有一个对手并不在它的正面,而是在它的侧面——南方。更可惜的是,这个对手还不是个一般的国家,而是超级大国——楚国。

楚国是秦国的南方邻居,它可以北上给三晋撑腰,让它们从东面恶心秦国,也可以亲自北上找秦国的麻烦。

理论上来说,楚国可以让秦国对自己两线作战。换句话说,在战国前期,能够在地理位置上对秦国形成优势的,只有楚国。

在国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地理位置也是巨大的战斗力,秦国人也十分看重楚国蕴藏的巨大战斗力。

秦惠王末年,秦国在取得了对三晋的暂时优势后,就着手部署针对楚国的战略了。两次大战,秦国付出了代价,也得到了实惠——拿下了汉中。从此,秦国的本土、汉中和蜀地连成一片,这从正面和侧面给楚国施加了强大的战略压力。

秦惠王去世后,继位的秦武王好大喜功,放弃了老爸确立的战略基调,想直接取代周天子。然而,秦武王没干多少年,就去向老爸报到了。

秦昭王继位后,虽然大事小情都要向来自楚国的老妈早请示晚汇报,但是秦国还是明白无误地执行了秦惠王晚年的战略部署,对楚国连削带打(用东北话来理解这个“削”),外加坑蒙拐骗偷,不懈地忙活了一大通,终于让楚国不敢冲秦国龇牙了。

这会儿,秦昭王也有底气拿楚国寻一下开心了。

公元前293年,秦昭王收到了一份捷报,一份用二十多万人鲜血写成的捷报,然后又动手写了一封信,一封给楚顷襄王的信。

这一次秦昭王倒是没有邀请楚王来秦国访问,而是直截了当地找事儿。

秦昭王在信中写道,因为楚国背叛秦国(谁背叛谁啊),秦国将邀请其他诸侯一起攻打楚国,希望楚国好好准备一下,然后陪秦国高高兴兴地玩儿一场。

蔑视,赤裸裸的蔑视!

但是,楚国这两年实在是太背了,已经没有了单挑秦国的底气,只好认怂,表示愿意与秦国友好相处,并且在第二年,迎娶了秦国王室的女儿(公主的可能性不大,现在楚国处于下风)。

轻轻松松写封信,就能让楚国哆嗦半天,秦国人不得意一下也说不过去。

秦昭王写这封信,应该不是单纯为了逗楚国玩儿,人家好歹也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啊,咋能这么没素质呢。当时,秦国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怎么能够在中原站住脚。历史的经验告诉秦国人,谁要是在中原地区折腾得太离谱,其他的大国不会只待在一边看热闹,看看魏国的下场,啥都明白了。

在我看来,这是秦昭王在对楚国进行战略试探,看它有没有种干预中原地区的事务。

楚怀王被坑,楚顷襄王差点儿没法回国就职,这会儿楚国哪有心思管外面的闲事儿呢。

用一封不花钱的挑衅书就让身边的楚国老老实实,秦国也就没啥好怕的了,齐国离自己远着呢,想找事儿,它的胳膊还短了点儿。想把韩、魏搓成圆的,它们就成不了扁的。

这下秦国就可以撒欢儿了,顺风顺水地在中原站住了脚。

正面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该考虑一下侧面的问题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打呼噜,秦国人又不是演成人影片的。

只要楚国还在秦国的侧面存在,它就是秦国背后的一根芒刺,让它无论是东进中原,还是北上收拾赵国,都不得不考虑一下这头瘦死的骆驼。

没有人会轻易地小看楚国的实力,包括秦国人。

即使楚国人啥也不做,啥也不想,秦国人都不会放过他。

公元前280年,听说楚国有了想法,秦国知道,是该解决一下楚国问题的时候了。

只要解决了楚国,即使燕国能够在东方坐大,秦国依旧能在G2中保持一定的分量。

就在白起在北方搞围魏救赵的那一年,另一支秦军也开始了行动。

南下。

目标:楚国。

秦国这次南下攻击楚国,并没有按照惯例从武关直接出兵,而是绕过地形复杂的秦岭地带,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县)发兵。

司马错率领秦军从陇西出发,首先到达了他当年的光荣之地——蜀地(今四川成都),然后直接奔袭楚国的黔中(今天湖南省沅陵县),并一举拿下黔中。

黔中是秦国念念不忘的一块风水宝地,当年秦惠王就打算用自己眼皮底下的半个汉中,来跟楚国交换,后来又拿张仪去交换;秦昭王豁出自己那不值钱的国际信誉,绑架楚怀王,目标还是黔中。

如今,秦国人终于梦想成真了,真正拥有了整个黔中。

从地图上,我大体算了一下秦军的这次行程,从陇西到蜀地的直线距离大概有五百五十公里,从蜀地到黔中也有六百五十公里。

公元前280年的时候,秦军非但不能只走弓弦一样的直线,相反,他们注定要走弓背一样的弯路。

他们要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行进,绕过楚国的巫郡(今重庆市),然后才能到达“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分平”的云贵高原,从而完成自己的任务。

对了,他们还要设法突破长江天险。

那时候非但没有飞机,就连汽车、火车也没有,在没有任何机械化帮助的情况下,秦军就是凭借两条腿,全副武装,徒步完成了如此艰难的长途跋涉。

遥远并且艰难的行军路线,只是秦军这次军事行动中的小困难,并不是最大的困难。任何人都该知道,打仗之前要准备好后勤保障,军事术语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是战争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指望没有后勤保障的军队胜利完成任务,这很不人道,也很不可能,淮海大战还得需要人民群众的小推车呢。

蜀地号称是天府之国,秦军这次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就拜托给它了。诗仙一个没啥负担的驴友,都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地的人民是怎么完成如此庞大的后勤保障任务的呢?

我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这应该很不容易。

有了充足的后勤保障,凭借秦人的剽悍,几乎没有他们干不成的事儿,但是秦人再剽悍,他们也是人,他们中同样有人没法摆脱水土不服的困挠。

张正隆先生在他的报告文学《枪杆子:1949》中,有专门的一章,名字就是《水土不服》。四野大军南下后,当地的老天爷和土地爷,愣是把一只凶悍无比的东北虎折腾成了病虎、饿虎。

要知道四野是当年解放军中最剽悍的武装(士兵不少是东北人),就是这支强悍的大军,面对着江南的山水和气候,也不得不放缓奔袭的脚步,开展“兵强马壮运动”。

秦人都是北方人,他们从遥远的陇西出发,首先来到温暖湿润的成都平原,这应该是一次幸福的旅程。不过,我记得有一个成语叫“蜀犬吠日”,在文学意义上,这个成语是少见多怪的意思,在现实意义上指,蜀地不怎么经常跟阳光打照面。

当然,时间长一点儿,也就能跟那鬼地方和谐共处了,人的适应能力还是蛮强的。

但是,秦军将士即使适应了蜀地的环境,也没有多少用,他们还要离开蜀地,向着更加蛮荒的前方开进。

前方等待他们的,很可能就是死亡,不是战斗中的伤亡,而是大自然给他们送来的死神。

那时候,环境保护得还不错,南方那些生长了上千年的丛林基本上没人来搭理它们,差不多就是自生自灭过自己的日子。长年的自生自灭,在丛林内部积攒了大量腐烂的物质,这些腐烂物质产生的气体,中医上称它们是瘴气。

没有足够准备的北方人,一头扎进这种地方,极有可能中招儿。一些北方不常见或者见不到的动物,像各种小虫、毒蛇,也会来骚扰行进中的秦军将士,给他们送上致命的一击。

这种伤亡就是军事学上的“非战斗减员”。

相对于战斗中的伤亡,这种非战斗减员对军心士气的负面影响更要命。当兵的都知道,上了战场能够活着回来,就是赚了。连敌人的影子都没看到,自己的同袍却一个个倒在自己身边,看到这一幕,士兵们会怎么想,尤其是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

如果士兵们怀疑是老天爷不让他们出征,他们会作出什么事儿?我觉得,哗变都算是好的。

在那个没有政委的年代,司马错是怎么让士兵始终保持昂扬斗志的呢?

突破了大自然设置的重重障碍,秦国人终于来到了黔中,并且完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