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色盲讲故事.1
1473100000018

第18章 可行性方案 (1)

范雎不但拿出了一个好主意,还拿出了一个可行性方案。

第一步,控制住处在天下枢纽位置的韩、魏。

第二步,控制住韩、魏后,威逼南北的楚、赵,在它们之间玩儿平衡,扶持弱势的一方,对抗强势的一方,以此胁迫这两个大国。

第三步,搞定这四个国家后,齐国就不在话下了。

还没有完呢,第四步,齐、楚、赵都听秦国的吆喝了,那韩、魏两国还不得让干啥就干啥啊。

这一步一步算计的,只能说四个字儿:叹为观止。

主意是好主意,可行性方案也非常完美,但是,实施起来有实际困难,第一步就不那么容易做到。

秦昭王一下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怎么控制魏国呢?

自从秦国武力崛起以来,魏国就是最大的受害者,虽然在形势的逼迫下经常向秦国表达友好意愿,但是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它立刻就翻脸,比翻书还快。也不能怨魏国水性杨花,曾经的超级大国愣是让秦国折腾成了破落户,你让它死心塌地爱着秦国,这有点儿不讲理。

针对魏国这个老牌滑头,范雎亮出了自己的撒手锏,总结起来,四个字儿:先礼后兵。

第一个方案,秦国要放下大国的架子,好话要说尽,硬通货要送足。

这个方案的成本比较低,没本钱的好话和不值钱的钱财。

什么,魏国人聪明,看出了秦国人的虚情假意,不吃这一套。

那就上第二个方案。

秦国不要太葛朗台,把边边角角上的土地割让给魏国。

这个成本也不太高,反正魏国也送给秦国不少土地,以后再让魏国继续送就是了。

什么,还是低估了魏国人的智商,糊弄不了他们,他们连这一套也不吃。

敬酒不吃,那就给他来杯罚酒,最后一招:揍他小舅子。

这个成本有点儿高,但是秦军将士闲着也是闲着,消遣一下魏国也不错。

主意、方案、第一步的套路,要啥有啥,秦昭王决定就按你说的办。

这次会谈后,范雎捞到了一个新身份——客卿,专门负责秦国的军事工作,从穰侯的手中分了一点儿羹。

政策和策略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毛泽东

既然这个远交近攻是范雎提出来的,那就让他来负责实施吧,事实上,秦昭王也没有其他的人可用,朝廷上下都是穰侯的人。

事实证明,魏国人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他们顽强地顶住了秦国糖衣炮弹的攻击。

糖衣炮弹你不吃,那我就把糖衣剥下来,直接扔炮弹。

秦昭王三十九年(前268年),秦国拿下了魏国的怀(今河南武涉县)。

魏国人一看,跟纯炮弹相比,还是糖衣炮弹好一点儿,多少还能尝一下甜味儿不是。魏国相信了秦国的好意,不管它是真的还是假的,决定跟着秦国混。

为了证明自己的信誉,秦国还是很下本儿的,派太子到魏国做质子,表示秦国对魏国的善意绝对是真心真意的,假一赔十的。

可惜,太子殿下不争气,在魏国出了事儿。

秦国人比楚国人还剽悍,但是秦国的太子并没有像楚国的太子那样在魏国惹是生非。在向魏国表达善意的时候,太子殿下以身殉职,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

这一年是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年),此时的秦昭王已经五十七岁了,是秦孝公以来寿命最长的秦国领导人。他没有太多时间来体味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而是把目光投向了秦国未来的政治格局。

如今,秦国依旧是内有宣太后,外有穰侯,朝廷上下左右有点儿地位的官员都跟穰侯有扯不清的联系,秦昭王所能倚重的只有范雎,一个外来户。

如果秦昭王短时间内就到列祖列宗那里去汇报工作,那秦国的未来会怎样,恐怕只有老天爷知道了。

关键时刻,范雎加了一剂猛药:您如今在朝廷上就如此孤立,后世子孙的处境恐怕连您都不如,说不定什么时候秦国就变天了。

舅舅,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

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年),秦昭王首先拿穰侯开刀,后封范雎为应侯,并任命其为丞相。

也是老天爷帮忙,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十月,宣太后去世,外戚最重要的支柱断了。

临终前,这位高龄美女还在一板一眼地安排自己的后事,并发布了一个公开的命令:为我下葬的时候,一定要让魏丑夫陪葬。魏丑夫,另一个跟宣太后关系不一般的人,并且宣太后还特别喜欢他。

宣太后简直就是一个绯闻女王,除了跟义渠部落的头领生了两个孩子,还跟这个魏丑夫打得火热。魏丑夫,名字虽然是丑夫,但应该是个帅哥,否则很难入太后的法眼。

看到宣太后的这道命令,我只能说,被一个人爱到骨子里,真不是什么好事儿。没多少人愿意陪着别人一块儿去另一个世界,何况是陪一个高龄美女呢。不过,让魏丑夫亲口说不去,估计他也没这个胆儿。

让个第三人去说一下吧,这个第三人就是庸芮。

庸芮找到宣太后,先问了一个哲学问题:人死后,还能知道什么吗?在鬼门关前徘徊的宣太后,老老实实地说出了答案:啥也不知道。

庸芮一听,着啊,等的就是你这个答案:太后这么英明的人,都知道死后什么也不知道,那又何苦再搭上心爱人的一条命呢?

为了不给宣太后改口的机会。

庸芮说:如果人死后啥都知道,先王(秦惠王)对你的所作所为,早就积攒下了几十年的怒火,单是平息先王的怒火,你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闲工夫搭理魏丑夫啊。

不管人死后还能不能知道什么,魏丑夫都不用去陪葬,这就是传说中的两头堵。

宣太后一听,罢罢罢,黄泉路上,注定是我孤单的身影。

宣太后的去世,不仅让秦昭王避免了跟老妈摊牌的尴尬,也为他接下来的行动扫除了障碍。

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九月,穰侯被勒令离开咸阳,前往自己的封地陶。(按:秦国的历法,十月为岁首,以后不再特别注明。)

穰侯魏冉搬家的场面,完全可以成为一部大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官员给穰侯提供的牛车、马车多达一千多乘,跟这场面一比,几十辆车迎接藏獒算个啥呀。

出函谷关的时候,要例行通关检查,函谷关的守军们算是开了眼,见识了什么是富可敌国,穰侯收藏的各种奇珍异宝,比秦王室的储藏还丰富多彩。

比起后来他的重孙,秦昭王对待重臣还是很厚道的,以后再也没有为难他的舅舅。

在秦国这次政变中,范雎到底做了什么,没有史料支持,但是我可以肯定,应该不是仅仅贡献了一通口水,范雎还亲自参与了各种行动。

这次政变也改变了秦昭王和范雎之间的关系,两人不再是普通的君臣了,而是有了一定程度的私人友谊。

秦昭王对范雎的称呼实在不一般——叔父。不是今天叔叔的意思,范雎的字是叔,所谓的“叔父”,就是范雎爸爸。

秦昭王也不只是动动嘴儿,仅仅给范雎一个“名誉父亲”的称号,而是有实实在在的表现,除了给他安排了高爵(应侯)厚禄(丞相),秦昭王还帮范雎干了一件私活儿——报仇。

报德报怨

秦昭王任命范雎为丞相的时候,对外依旧宣称是张禄,即便是在秦国,也没多少人知道范雎的真名实姓。

范雎就任秦国丞相后,吸取了穰侯把持政权的教训,修正了商鞅变法以来的一些弊端,加强了秦国王室的控制力,竭力避免功臣坐大。

商鞅让秦国做到了只有一个人说了算,这个人基本上就是国君,范雎又进行了升级,秦国国君的权势更大了,这到底是好还是坏,实在很难说得清。

在秦国的内政上,范雎做过什么,现在已经没法知道了,估计商鞅也没有留下太多空白让他来填补。

从范雎跟秦昭王的会谈来看,在内政问题上,范雎除了攻击外戚,也没啥特别的见解。不过在对外政策上,范雎的远交近攻还是有他的原创性的。

在还是客卿的时候就负责远交近攻,如今做了丞相,有了更广阔的舞台,范雎就更能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按照范雎的战略部署,韩、魏是近攻的首要目标,拉拢魏国那不过只是第一步。

等秦国的战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