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色盲讲故事.1
1473100000028

第28章 到此结束的痛苦 (1)

近半年来的所有痛苦就到此结束吧。

四十万俘虏,军事史上空前的战果,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天大的胜利。同时,这四十万俘虏也是秦国的一个天大难题。

在中国古代,也有“杀降不祥”的说法。

具体到长平之战这些天文数字的俘虏,还得具体分析。

假如,秦军在长平胜利完成任务后,就算是实际战事停止,那秦国人也不愿意把这四十万战俘遣返回赵国。

当时秦国军队的人数应该没有两个以上的四十万,也就是说,秦国没有良好的胃口来消化这天文数字的战俘。

再说,这些战俘的老婆孩子父母兄弟都在赵国,到了前线,鬼知道他们会干什么啊。

秦国所能做的,最多也就是把这四十万战俘永远限制在秦国,并让他们参加适当的劳动。

可惜,当时的秦国领导人还比较节俭,没有进行始皇陵、阿房宫之类的超大型工程建设,否则,这四十万人倒是比较方便的廉价劳动力,同时也能找到活下去的机会。

既然不能用,那就白养着,四十万人一天正常消耗的粮食恐怕就得有四十万斤吧,哪一个国家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义务?

把四十万战俘所有活下去的可能都否定了以后,就剩那个可怕的结局——屠杀。

至于这四十万人是怎么死的,是活埋还是秦人用了其他手段,都已经不重要了。

在放下武器的那一刻,因为饥饿和被同袍谋杀的恐惧,这四十万人在精神上就已经死了,秦国人怎么摆布他们,他们应该都不会有太大反应,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秦国人竟然还要让他们在肉体上死去。

我理解秦国的困境,但绝不原谅它的行为!

四十万赵军战俘,从一个绝望走向另一个绝望,绝望得连最起码的反抗意志都没有了。

相对于他们,赵括是幸运的,他带着生的希望死在了冲锋的路上。

更幸运的是赵括的母亲,出于对儿子的不信任,她事先从赵孝成王那里得到了不受株连的保证。赵孝成王也遵守诺言,没有为难赵妈妈。

四十万白骨,就这样轻飘飘地成为了史书上的数字。同时他们还写成了四个大字:纸上谈兵。

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结局,难道仅仅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吗?

怎么会这样呢之硬实力很硬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史记·平原君列传》

太史公认为,长平的那四十多万白骨,要怨就怨赵国君臣的利令智昏,赵孝成王实在不该财迷心窍,贪图上党这个小便宜。

上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赵孝成王想不利令智昏都不行。再说上党也不是一个小便宜,如果让秦国人在上党站住了脚,那么赵国的战略环境将以博尔特冲刺的速度走向不可收拾,最后的下场不会比那两晋好到哪里去。

事实上,到了秦始皇时代,秦国拿下韩国后,就利用有利地势直取邯郸,提前给赵国开了一个追悼会,赵国基本上就算不存在了。

当年,为了国家的安全救援阏与,狠狠教训了秦国人一通,那是赵惠文王决策英明、用人得当,赵奢也牛得一塌糊涂。

如今,还是为了国家安全,不动一兵一卒白捡个上党,后来因为秦国的凶猛反扑,铸成长平惨败,赵孝成王就是利令智昏、用人失当,赵括也白痴得无出其右。

这种成王败寇的逻辑,倒是正确得无与伦比,可惜没法说服我。

个人认为,长平惨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赵国的综合国力差点儿火候。

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军事实力上了好几个台阶,那时还能够在战役规模的军事斗争中单挑秦军并成功的,似乎只有赵国在阏与做过一次。

战争中,军事实力很重要,没有它,其他的再好都是白扯。但是军事实力不是没根儿的参天大树,它还需要有个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提供充足的电量。

恰恰就是这个经济实力,赵国与秦国压根儿就不在一个档次上,这一点,赵豹倒是看得明明白白。

赵国的版图跨越今天的山西省、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简称就是晋冀鲁豫。这版图范围内的不少地区,自古以来就不是经济发达的地儿。

秦国的商鞅变法和赵国的胡服骑射分别对秦国和赵国产生了影响。

商鞅变法是一次深层次、多方面的变革,不仅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都是军功奖励惹的祸),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秦国的经济实力(鼓励耕织、土地私有造的孽)。

后来拿下粮仓——蜀地,更让秦国的经济实力把其他诸侯远远抛在了身后。

而胡服骑射只是一次单纯的军事变革,基本上没有涉及经济领域,因此只是提高了赵军的战斗力,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赵国的综合国力。

打个比喻吧,秦国是一个壮汉,赵国也是一个壮汉,秦国这个壮汉一边磨手中的刀,一边不断地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加强肌肉块儿的结实度,而赵国只是低着头一个劲儿地磨刀。

秦国的刀越来越锋利,肌肉块儿也越来越结实;赵国只是刀在变锋利,身体基本上还停留在吃素的阶段。当两人拔刀单挑的时候,赵国的刀并不比秦国的强,身体状况更是跟秦国没法比,胜败显而易见。

梁任公给赵武灵王送上的那一顶“黄帝之后第一伟人”的高帽,应该不是一个冷静的人在深思熟虑之后的褒奖,而更像是一种发泄。

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这块短板,注定了赵国跟秦国单挑的结局只能是失败,还得是惨败,这跟前线将领的指挥水平无关,也跟赵孝成王白捡上党的这个决策无关。

这么说来,还是赵豹最有先见之明,他清醒地看到了赵国和秦国的差距,假如听他的,赵国可能是另一翻景象。还是太史公说得对,赵孝成王就是利令智昏,晕头晕脑地忘记了自己和秦国之间的巨大差距,绕了半天,打了自己一个嘴巴。

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在综合国力中都可以用数字来量化,简单粗暴,看上去比较强硬,也称硬实力,其中军事实力更是硬中之硬。

还有一个实力,没法用数字来量化,说不清道不明,看上去比较柔软,称为软实力。软实力,看上去软了吧唧的,不够劲儿,但是老祖宗教导我们,软刀子杀人不见血,一点儿都不软。

赵国只要让手中的所有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用,应该可以避免这个惨败,甚至还可能赢。

用下棋来比喻国际斗争,并不是很确切。下棋是一项相对公平的体育竞赛,开赛前双方的棋子是一样的(较真儿的话,颜色不一样),并且所有棋子都在明面,输赢只看棋手的水平咋样,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

国际斗争更像是打牌,手里拿一把什么样的牌,基本上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传说中的赌神、老千例外。

手里一把烂牌,领导人的水平再高,也只能做到少输。

手里一把好牌,只要领导人有个正常的水平,就能保证赢,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

争夺上党的时候,秦国和赵国的手里都有一把牌,就看双方怎么排列组合了。斗地主的时候,你非得把顺子的牌拆成单牌,一张一张地出,输了的话,那就不能怨天怨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