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色盲讲故事.1
1473100000030

第30章 功夫在诗外 (1)

秦昭王四十七年九月,是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对秦国人来说,这是极不平凡的一个月,是因为辞旧迎新,更是因为他们终于完成了今年的工作计划。

即使没有中央政府的号召,秦国的将士也很自觉,胜利后的秦军将士掩埋好同伴的尸体,舔干身上的血迹(不少是赵国战俘的),继续战斗。

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十月,前线的秦军将士在军营里吃完年夜饭后,就开始着手新一年的工作计划。

无比佩服他们的敬业精神。

新一轮的战斗马上就要打响了。

在前线跟士兵们共迎新年的武安君,首先分配任务:王龁,给你一支人马,去给我拿下赵国的武安(今河北武安县)、皮牢;司马梗,给你一支人马,去北面,把太原郡给我拿下来。

太原郡是上党郡的北方邻居,秦国人把两都连成一片,只是在赵国的胸口上压了一块大石,赵国这个病人只要还有一口混元丹田气,就能挺一会儿。

不过,再一看王龁的行程,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赵国这个病人,悬了!

王龁就是一根针,这根针一下就扎到了赵国的命门上。

武安离邯郸很近,很近……

司马梗此前没有特别的表现,他负责去打扫赵国的外围;王龁此前表现不错,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他负责去捅赵国的命门。

武安君真是一个量才为用的好领导啊!

打发走两位手下后,武安君并没有成为光杆儿司令,他手里还有一票人马,随时准备去挑最重的担子,对邯郸发起致命的一击。

总体说来,白起是个好同志,武安君是个好领导,是一个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好同志、好领导,总是把最苦、最累的活儿留给自己。

要是秦国人只在上党、太原折腾,赵国人应该不会有太多意见,现在不比从前了,这会儿他的正事儿是,尽量快地恢复自己的造血功能。

一看王龁这根针扎了过来,赵国人知道,再不做点儿什么,他就该站到历史舞台上三鞠躬,然后谢幕了。

如果这个时候赵孝成王跟白起说,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

白起应该不会买账。

当年就曾经拿下了楚国的都城郢,这会儿要是再拿下赵国的都城邯郸,不要说国家还给自己奖励,就是啥也不给,这份成就感也足以让武安君倒贴钱去满足。

赵孝成王不愿意满足白起的成就感,不过,也没法让白起停下不知疲倦的脚步,但是另一个人可以让白起歇一会儿——白起的老板秦昭王。

面对着又一个攻陷其他国家都城的机会,秦昭王应该也不会轻易放手。能把两个大国都搞得迁都,这份荣耀也足够吸引秦昭王。带着这份荣耀,他可以昂着头去见爷爷和老爸。

赵国跟楚国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它的领土没法跟楚国比,所有的黄金地段都集中在都城邯郸附近,丢失了邯郸,它只能到更遥远的北方去跟匈奴厮混。也就是说,丢了邯郸,赵国基本上就算是亡国了。

面对着这个基本上让赵国歇菜的好机会,秦昭王跟白起是一条战线上的。

不过呢,有一个人并不希望赵国歇菜。

这个人就是范雎。

这么说也不对,精确一点儿的说法是,范雎不同意白起去攻陷邯郸。

于是范雎成为赵国人的突破口。

找准了突破口的赵国,赶紧动作起来,慢一点儿就要出大事儿了。

代表赵国前往秦国的,是苏代。

苏代也是奇人,公元前316年前后就掺和燕国的禅让,近一个甲子过去了,他还在掺和国际事务。

个人认为,这里所谓的苏代,应该是某个游说人士的代号,并不一定就是那个掺和燕国禅让的苏代。如果真的还是那个苏代,我除了佩服他的长寿,还要佩服他那半个多世纪如一日的国际掺和主义精神。

来到秦国后,苏代没有搭理秦国政府,而是带着硬通货直接奔着突破口去了。

见了范雎,苏代明知故问,武安君是不是已经把赵括搞定了?

这个问题,植物人也知道,不用回答。

接着,苏代又装傻充愣,下一步就该包围邯郸了吧?

这个问题,自己还会思考的人也知道,还是不用回答。

得嘞,废话就不说了,咱就拣干的唠吧。

苏代很关心范雎在秦国的地位,赵国要是歇了菜,秦王差不多就是天子了,到时候,武安君就应该是三公(最高级别的打工者)了。那时候,你范雎就得听他吆喝喽,即使你范雎打心眼儿里愿意听人家的吆喝,怕是人家还不答应呢。

不得不说,苏代这剂药下得够猛,因为范雎跟白起不怎么对付。

还记得吗,当年范雎鼓捣着秦昭王把穰侯赶到了封地,穰侯恰好就是白起的贵人。

如果听了这一通忽悠,范雎就火上房地去把白起从前线拽回来,那也显得人家范雎太没素质了。怎么说范雎也是秦国的丞相啊,有没有先公后私的觉悟不知道,但是先公后私的架子还是得摆起来的。

苏代也很照顾范雎的面子,说了一个事实,前两年上党的广大人民群众就不愿意跟秦国人打交道,同理,赵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也不愿意跟秦国人掺和,秦国人来,他们就走,全部移民到国外。

那年头的国家税收主要来自土地,不过呢,国家是不指望土地自己来交税的,需要人民把种的粮食拿出来交税。

人都跑光了,谁来交税啊。

所以,苏代先生劝范雎,别费劲去拿那些没用的土地了,还是让赵国割让土地比较划算。这么一来,不但能够阻止武安君立功,还能增加自己的政绩,一举两得啊。

听了苏代的分析,范雎赶紧找到秦昭王,前线的士兵太累了,还是让赵国人割地赔款吧,也让咱们的子弟兵喘口气儿。

秦昭王一听,有理。

这一年正月,秦国中止了所有的军事行动,并把白起从前线召了回来。

对白起来说,虽然不能真的把不开眼的范雎大卸八块,并不代表白起心中不想把范雎下十八次油锅啊。

自己的千古伟业因为范雎的一句话就成了一阵风,白起就更加不待见范雎了。

当年被揍得七荤八素,眼看就要断气儿的时候,范雎都能想出活命的点子,这会儿,神清气爽的范雎不会不知道,苏代所说的赵国人全部移民国外是在瞎扯。

即便赵国人民都很有种儿,为了不配合秦国放弃安土重迁的传统,毅然决然地离别故土,哪个国家又能消化这几百万的难民呢?但是,范雎依然决定建议秦昭王休养生息,这里有搅和白起的意思,范雎打心眼儿里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冤家武安君风头太劲。

武安君实在是太恐怖了,自从出道以来,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得到,别人做得到的,他能做得更好,正经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万一让武安君再拿下邯郸,就等于撵走了穰侯,成就了一个比穰侯更难缠的武安君,穰侯主要靠的是裙带,武安君靠的可是硬邦邦的军功啊。

不过,要说范雎纯粹是为了搅和白起,也不那么准确。当时秦军前线将士的状况的确不太乐观,刚跟赵国人死磕了半年,现在再去啃邯郸城墙,这其中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没法用数字来量化。

现在赵国人主动来割地求和,于公于私,范雎都该提醒一下秦昭王。

六十多岁的秦昭王也不是任凭范雎摆布的提线木偶,作为一个老到的政治家,他不可能不知道范雎跟白起之间的芝麻绿豆。

不管范雎有没有私心,他说的的确是实情。这一点,秦昭王本人就深有体会,最困难的时候,他亲临前线,带头违法,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力量,才勉强搞定赵军。

有长平大胜这支兴奋剂撑着,如今的秦军看上去士气旺盛、所向披靡,但是万一出现什么意外,这支秦军极有可能会一败涂地,长平的空前战果转眼就是一场空。

有时候,从成功的顶峰到失败的深渊,只有零厘米。

绝境中的齐国让不可一世的燕国一下就回到了解放前,这一幕就在二十年前,秦昭王亲眼所见,他不能不谨慎。

安全第一,如今的秦国只要保证不犯下太不靠谱的错误,天下诸侯就是它手中的玩物。

可惜,秦国还是犯错误了。

给还是不给,挺闹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