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色盲讲故事.1
1473100000046

第46章 吕不韦的黄金十年

当时,太子丹在赵国做质子,处境跟嬴政差不了多少,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惺惺相惜,混迹在邯郸。然而,若干年后,当两人站到不同立场的时候,这个发小儿给秦王政来了一个图穷匕首见。

如果秦始皇晚年也写回忆录的话,邯郸这一段应该是他最不愿意提及的,这里没有给他留下什么美好的回忆,唯一一个给他提供安全感的人背叛了他(至少秦王政认为她背叛了自己),唯一一个玩伴还要让他去死。

还好,邯郸只是嬴政的一个驿站,很短暂的一个驿站,他的未来在遥远的西方。

公元前251年,嬴政离开生活了八年多的邯郸,新的目的地是陌生的咸阳。

此时的嬴政有了一个新身份,秦国的王孙,新任秦王的孙子。

他的爷爷安国君等了十多年,终于看到了登基的曙光。

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后九月,超长寿的秦昭王结束了奋斗的一生。

操办完老爸的葬礼后,等了十多年的安国君挑了一个黄道吉日正式登基。

公元前250年十月初四(己亥),是个好日子,在这一天,曾经的安国君,正式接掌秦国的一切,史称秦孝文王。

一大把年纪了,还在自觉地排队等老爸下班,没有任何不合适的举动,称得上是“孝”。至于是不是“文”,那就不好说了,老天爷并没有预留出太多时间,来让孝文王在历史舞台上尽情表演。

十月初六(辛丑),哀乐再次响彻秦国的天空,秦孝文王薨。他在秦国正式当家的时间,连头带尾,只有三天,这是一个纪录。

嬴政的父亲嬴楚,终于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从一个谁也不待见的质子成为了大秦新的主人,嬴政也完成了由王孙到王子的身份转换。

短短一个月内,秦国的最高领导频换三个人,这在历史中很少见。

不过,在嬴政看来,这一切跟自己没有太多关系,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熟悉咸阳的一切,包括自己那陌生的父亲。

嬴政,抓紧时间熟悉环境,你的时间也不是特别多,满打满算也不到四年。

公元前247年五月二十三(丙午),秦国又要举办一次国葬了。

这一天,嬴政的父亲去世,他在秦王的位子上坐了三十多个月,比老爸幸运得多,史称秦庄襄王。

父亲去世后,嬴政的身份又变了,成为了秦国这艘航空母舰的舰长。他将拥有一个响彻千古的称号,秦始皇。

我想此时的嬴政应该不会考虑千古以后的事儿,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刚刚过完十二周岁生日没多久的孩子,放在今天也就是个小学生。当然,超牛的同龄人也可以读硕士。

还在青春期前期的秦王政,只是坐到了秦王的位子上,有关的国家大事他要听站在下面那些大臣的,尤其是要听相国吕不韦的。

吕不韦不仅是秦国的相国,还是秦王政的“仲父”。(按:先秦时没有相国,只有相邦。到了汉代因为避刘邦的讳,改“相邦”为“相国”,后世比较熟悉的也是相国,在这里也提前避一下刘邦的讳,用大家熟悉的“相国”。)

在秦武王时代,秦国开始设置丞相。这些秦国丞相们的长项是攻城略地,为秦国版图的成长作出了突出贡献。

最早的甘茂、樗里子嬴疾都曾亲自提着刀上前线,抢邻居们的土地。

在穰侯主政期间,秦国换了若干丞相,但是说了算的还是穰侯,穰侯本人也曾担任过相国,这一时期也是秦国的跨越期,国家的版图像发面一样迅速膨胀。

后来的范雎,虽然没有前辈们那样的赫赫战功,但是他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对秦国的贡献,跟那些战功相比,一点儿都不逊色。

吕不韦主政期间,虽然秦国的版图没有发生什么换了人间的变化,他本人也没有提出什么特别宏伟的战略,但他还是在秦国创造了自己的辉煌,不亚于前辈们的辉煌。

吕不韦的黄金十年

吕不韦的收获季节

像做贼一样逃离邯郸后,吕不韦也跟着异人来到了秦国,并且还为异人应该怎么在华阳夫人面前亮相,作了一个漂亮的策划。

吕不韦策划有方,异人也有效地博得了华阳夫人的好感。

从本质上来说,华阳夫人和异人的合作,只是基于彼此的利益。异人需要华阳夫人的帮助,来拿到秦国未来的统治权;华阳夫人需要异人来稳固自己当下的地位,并获取未来更高的地位。

不过,人毕竟是感性动物,开口闭口只是谈利益,那就太对不起自己这个高级动物的称号啦。再说,彼此之间要是一点儿电也没有,建立不起一个说得过去的感情基础,合作起来也是磕磕绊绊,不会太和谐美满。吕不韦就做得很漂亮,里子面子都照顾得很周到。

他真是一个优秀的策划大师。

策划大师吕不韦,也只能策划他能够策划的,更多的事儿,他也没什么好办法了。他也恨不得一觉醒来,嬴楚就成为秦国的老大,自己以光的速度捞回投资以及附带的利润。

他吕不韦能做得到吗?

跟嬴楚一样,除了等待,吕不韦也只有等待。

等了六年,终于让吕不韦看到了曙光,秦昭王去世后,孝文王上位。

倒霉的孝文王,很快就给吕不韦送上了一个惊喜。

仅仅过了三天的秦王瘾,孝文王就去见列祖列宗了,脚程快的话,说不定还能赶上刚走不久的老爸呢。路上这爷俩儿搭个伴儿,顺便交交心,说说那些在人世间不方便说的话。

听说孝文王去世的那一刻,我相信吕不韦应该是“惊”多于“喜”。

秦昭王如果再努力一把,不用太多,挺过十月份,他的接班人恐怕又得换人喽。

那样的话,吕不韦的所有投资真的就是Gone With The Wind啦,历史也将由另一批人来书写。

偶然性在历史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

吕不韦把掉在地上的下巴捡起来,收拾了一下心情,准备收获自己的果实。

公元前250年十月,仅仅等了三天,嬴楚就成为了新的秦王,整个就是一个战国版并且还是男性版的灰姑娘的故事。有时候,历史故事比童话故事更像童话故事。

嬴楚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条件合适,丑小鸭还是可以变成白天鹅的。

先前的异人,后来的嬴楚,此时的秦王,虽然没有遵守当年跟吕不韦的约定,分半个秦国给他,但是也没有亏待他。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让拿下东周的吕不韦做了秦国的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封地就在吕不韦的老家附近,也是天下的中心:洛阳,食邑是空前绝后的十万户。

之所以过了一年才酬谢吕不韦,并不是因为秦庄襄王在过去的一年里很忙,忙得把自己恩人这茬儿给忘了,而是在理论上,公元前250年这一年,应该还是他爹孝文王在当秦国的家,他也不好改变既有的一切安排,包括最重要的人事安排。

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当理论跟现实不相符的时候,牛人是可以修正一下理论的。

秦庄襄王不是牛人,他爷爷才是真正的牛人。

秦昭王在秦国当了五十多年的家,即便从赶走穰侯算起,也当了十几年真正的No.1。这么多年下来,秦国上下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盘根错节的局面,是我们外人没法揣测的。

秦庄襄王基本上就是越过老爸,一步到位地空降到了领导人的位子上,面对这种局面,他这个没多少根基的人,还是不折腾为好。

要是在其他国家,秦庄襄王要想解决这个局面,且得费点儿事呢。这是在秦国,领导人拥有无上的绝对权威,他完全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开局面。

过完帮老爸看守的一年,正式自己当家的秦庄襄王,就掌控了秦国的一切,也忙不迭地回报了自己的恩人。

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不是按照功劳大小来封赏吗?

白起在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爵位不过才从十二级的左更晋升为十六级的大良造,吕不韦只是搞定了一个一直不是块料的东周,咋就被封为二十级的文信侯了呢。

依法治国还要不要啊?

答案是,还是要的。

吕不韦能够收获如此丰厚的回报,不是因为他为秦国拿下了东周,而是他帮异人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

古代,作为大臣,最大的功劳不是战场上的攻伐,而是帮助领导人登上大位,用文言文来说就是,拥立之功。

战场上攻城略地是为整个国家作贡献,帮助领导人登上大位是为领导人个人作贡献,这两种功劳有微妙的区别。

为国家作贡献的大臣,只要所在的国家还没有亡国,自己的贡献就不会打水漂,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投资方式。

为领导人个人作贡献的人,只有领导人成功登顶,自己的贡献才会有回报的可能,纯粹是一种投机行为,或者说是一种赌博行为。

这两种行为的风险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功劳的大小,也多少有点儿差距。

唐太宗李世民为唐初的二十四个功臣画像,并挂在了凌烟阁,排名第一的,就是战功并不怎么卓著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能够排名第一,不是因为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哥,而是他为李世民登上大位作出了突出贡献,李世民自己都说“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相反,那些没有参与唐初夺嫡斗争的功臣,排名就相对比较靠后,李靖(不是托塔天王)排在第八,徐世绩(传说中的徐茂公)排在了倒数第二。

没有吕不韦的运作,就不会有秦庄襄王,所以庄襄王给吕不韦的回报并不算过分。不过,这种功劳是没法说出口的,所以十几年后,当秦王政问吕不韦“君何功于秦”的时候,吕不韦一个字儿也说不出来。

刚刚走上人生上坡路的吕不韦,没心情去考虑十几年以后的事儿。

看着那十万户食邑的封地,再看看身上的丞相大印,吕不韦的心回到了它该在的位置。

经过大大小小各种意外的折腾,吕不韦前期的投资总算是有了丰厚的回报。这个回报,完全符合他的预期。

吕不韦的成功,离不开他那精准的商业眼光。不过要想成功,光有眼光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要有一颗坚强的心脏。

看看吕不韦走来的一路,时不时就来一段让人神经崩溃的旅程,心脏的承受能力稍微差一点儿,等不到收获的季节,就该跟人间说再见了。

发财了,赚钱了,吕不韦继承了中国商人的优良传统,赚取了最大的利润,并且还填补了一项空白:商人执政。

按照投资和收益的比例,古今中外的商人,还有谁比吕不韦更成功?

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吕不韦当之无愧!

三年后,吕不韦又收到另一份大礼,秦庄襄王去世。

庄襄王死了,不知道吕不韦的心情如何,我想他应该多少有点儿高兴,这并不是说吕不韦的心理有多么阴暗,道德有多么败坏。棺材铺的老板希望天天有人办丧事,然后自己生意兴隆,这只是生意人的本性,跟道德无关。

庄襄王去世后,继位的嬴政也不过才十三岁(虚岁),作为丞相的吕不韦,将会拥有更大的权力。追逐权力也是政治人物的本性,也跟道德无关。

青春期的嬴政走上领导岗位后,吕不韦果然又升官了,由丞相升为相国。

隋唐之前,表明官员等级的,不是明文规定的几品几品,而是官印的颜色和系在身上的绶带的颜色。不同等级的官员大印的颜色不一样,绶带的颜色也很不同。

丞相大人的大印是金色的,绶带是紫色的,相国的大印也是金色的,绶带则是绿色的。

看上去,秦王政不过是把吕不韦的绶带换了种颜色。

这看似简单的换种颜色,却有说不尽的玄机。

秦汉时代,丞相可以是一个人(如曹操),也可以是两个人(分左右),但是相国只能是一个人。楚汉相争时期,刘邦手下有过好几个相国,但那是在非正常时期,后来天下相对安定了,也就只有一个相国了。

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秦国的行政权力落到了吕不韦一个人手里。

除了实实在在能感觉得到的权力,秦王政还送给吕不韦一个名誉称号“仲父”。

这个“仲父”的称号让不少人浮想联翩,是不是嬴政跟吕不韦有什么血缘瓜葛啊。

这纯粹就是没知识的胡琢磨。

先秦时期,国君称呼大臣为“父”只是一种手段,用一个不花钱的称号就能让大臣死心塌地,性价比超级高。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秦昭王称范雎为“叔父”,都是这个道理。一个例外是孔子,孔子去世的时候,在鲁国没有任何公职,鲁哀公却在悼词中称呼他为“尼父”。

秦国出现过相国(穰侯魏冉),也存在过国君的“名誉父亲”(范雎),但是能够同时拥有这两个头衔的,只有吕不韦一个人。

吕不韦终于登上了政治的顶峰。

走上政治顶峰的吕不韦,并没有停下那颗躁动的心,他决定找点事儿做。

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军事建设也走在了天下的前列。如果吕不韦是个普通人,在这份家底儿的基础上,多少干点事儿就可以了。即使啥也不干,也是很威风的。

吕不韦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并不满足自己继承的这一切,而是要在秦国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环顾四周,吕不韦发现,前辈们并没有留下多少空白去让自己填补。

机会就像掉在海里的针,只要愿意找,总还是找得到的。在如日中天的秦国,吕不韦终于找到了一项空白——文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