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色盲讲故事.1
1473100000053

第53章 万事俱备 (2)

这次危机不仅是李斯的个人危机,也是秦国的危机。

自从秦惠王以后,秦国就一直危机不断,但这些危机基本上只是针对秦国领导人的,几乎没有对秦国的战略造成什么干扰。而这一次不同,它可能会断送秦国一统天下的千秋大业。

之所以会有这么严重的危机,只是因为秦王政在合适的时间,采纳了一个不合适的建议。

彻底摆平嫪毐、吕不韦后,秦王政踌躇满志,他要超越祖先,把正在进行的一统天下继续下去,他似乎看到一统天下的美好前景正在向自己招手。

就在这个时候,秦国的宗族成员提出了一个不怎么符合秦王政目标的建议,从而制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危机。

此次危机是国内大气候加国际小气候共同形成的,本着由内而外的原则,先来看一下秦国的国内大气候。

逐还是不逐,应该不是问题

自从商鞅实行军功奖励制度以来,秦国的宗族就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如果不上战场玩儿命的话,很快就会被注销王族户口,成为一个普通的庶人。

这些血统高贵的人,要是对这个可恶的制度由衷地唱赞歌,那就得先把地球变成金星,让太阳从西边升起。不过呢,秦国的领导人却一直很迷恋这一套东西,就连颇不待见商鞅的秦惠王,也不折不扣地全盘接受了商鞅的那一套。

秦国那如日中天的形势也像磁铁一样,吸来了无数的东方士子,哪怕是只留着一道门缝,也能让秦国淘到不少宝贝(参见范雎的发迹史)。

估计这些外来人员往家里写信的时候,在信的结尾都会附上这么一句“钱多,人傻,速来”。那个时候,“到西部去”是天下读书人的最大梦想。

汹涌的外来人员,就像今天的农民工,挤满了咸阳城的大街小巷,也把秦国的宗室成员挤到了十七层半地狱,让他们整天生活在没有阳光的日子里。

后来等到穰侯管事儿了,总算是把那些可恶的外来人员挡在了秦国的大门之外。但是,外戚们也没有让宗室成员过上好日子。

秦昭王去世后,庄襄王即位,吕不韦主事儿。

还有孝文王呢。

孝文王?

秦国有他什么事儿吗?

外来户吕不韦主政期间,这厮依旧是大量任用外来人员,还是不给秦国的宗室成员一点儿机会。

天可怜见,吕不韦终于翻船啦。

一眨眼,一百多年都过去了。

吕不韦翻船后,一百多年来一直没有动静的秦国宗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们建议刚刚正式当家的秦王政,把那些外来人员全部赶出秦国。

引进外来人才是秦国奉行了一个多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宗族成员也不敢拿吕不韦招募宾客来说事儿,但是他们之所以吃了熊心豹子胆晒出这个点子,还是因为国际小气候的配合。

话说当年秦昭王去世后,各个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吊唁,这也算是国际惯例,只有韩国的领导人韩桓惠王是个例外。不是说这小子有多牛,秦国人在办丧事,他在家里唱大戏庆祝,而是他老人家穿着丧服,亲自前来奔丧。

韩桓惠王穿的丧服,还是最高等级的斩衰。

这就有点儿看头了。

古人的丧服分为五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五服”,分别是:斩衰(cuī)、齐衰(zī cuī)、大功、小功、缌麻。

这五种丧服的质量是由低到高,相应的等级则是由高到低。

这五种丧服可不能随便穿,要根据本人跟死者关系的远近适当选择,在葬礼上穿错了丧服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关系最近的莫过于父子,相应的,子女在父亲葬礼上要穿质量最差、等级最高的斩衰。并不是所有子女都得穿斩衰,儿子们肯定是要穿斩衰,女儿们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还没有出嫁,那得穿斩衰,如果出嫁后不幸被丈夫休了,回到娘家住,也得穿斩衰。出嫁后,过幸福生活的女儿们穿齐衰就行了。

跟父亲与子女的关系相比,母亲与子女的关系一点儿都不差,但是在丧服上却要低一个档次。没法子,那是一个父系社会。

关于丧服,基本上都是晚辈为长辈穿,或者是为早亡的平辈穿,但是有一个例外。

如果是嫡长子不争气,让父母白发人送了黑发人,那就要乾坤倒置,父亲要为嫡长子穿斩衰,母亲为嫡长子穿齐衰。可见,嫡长子在家族中的地位相当高。

观摩葬礼的人一看各种丧服,就知道每个人跟死者关系的亲疏。在葬礼上,那些不穿丧服负责打酱油的,肯定跟这家没有亲戚关系,也就是俗话说的,出了五服不是亲戚。

丧服等级不仅是维系家族的纽带,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领导人去世后,非但他的儿女们要没什么例外地穿斩衰,大臣们、附属国的领导人也都要穿斩衰。

韩桓惠王穿着斩衰,亲自参加秦昭王的葬礼,就表明了一个重要的态度:韩国是秦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少也是秦国的附庸。

秦昭王去世后,秦国的最高层开始了走马灯,这也让韩国上下动了鬼心思。

在嬴政即位的第一年(前246年),韩国派一个水利工程师——郑国,来到了秦国。

郑国来到秦国后,就找到了秦国的主事人,也就是吕不韦,说是要帮着秦国修建一条水渠。

看着这个来自绝对友好国家的水利专家,秦国上下也没有想太多,就按你说的办。

古往今来,不管是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还是微型规模的小农生产,都离不开一样重要的东西:水。只要有了水,农作物的产量就有了基本保证。

风调雨顺,一直是农耕民族发自内心的期盼,几乎每个中国农村都有龙王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天爷有时候也是相当不靠谱的,十年九旱或者十年九涝是常有的事儿。

既然老天爷不怎么靠谱,那就只能靠自己了。我们的先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修建了无数水利工程,有的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都江堰。

修建都江堰之后,没过多少年,在郑国的主持下,秦国又开始了另一项水利工程,把西边泾河里的水引到东面的洛河,正经的西水东调。

时光在流逝,一晃十年过去了,郑国还在忙活。

这工程还有完没完啊?

秦国人觉得这里面肯定有事儿,经多方调查取证,秦国人发现,这个工程从根儿上就是一个阴谋。

原来是韩国人知道秦国特别喜欢建造大型工程,就派郑国来帮他们修建水渠,让他们把有限的精力都投入到无限的工程建设当中去。

这还了得,啥也别说了,拉出去,咔嚓了。

郑国先生并没有誓死不屈,反而实话实说,刚开始,这个工程的确是一个阴谋,不过如果这条水渠能够顺利竣工,对秦国那是好处大大的。

秦国是一个实用主义泛滥的国家,只要最后能弄个好结果,并不在乎你的原始动机有多么龌龊。再说,前期已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这会儿杀了郑国先生出气,只会造就一个伟大的烂尾工程,那才是真正的中了韩国人的奸计。没用多少合计,秦国继续让郑国先生主持剩下的工程。

水渠完工后,秦国一下就增加了四万多顷高产良田,这些土地的亩产量远远高于同一地区(黄河中游)其他土地的产量。

秦国人也没有惦记郑国先生的原始动机,把这条水渠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渠建成以后,关中地区的秦国人可以连老天爷都不甩了,不管它是几年几旱(涝),关中都是旱涝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