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色盲讲故事.1
1473100000058

第58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 (1)

这一围就是两三年,从而也让燕国人尝了一下当年赵国邯郸保卫战的滋味。

在刑法上,赵国的这种行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防卫过当。赵国人能够这么意气风发地防卫过当,首先是托了燕军的福,燕军将士的水平跟豆腐渣有得一拼。同时,赵国人也沾了国际大环境的光。

秦昭王去世后,秦国的国君开始了超高频率的走马换将,内政怎么也得磨合一下。秦国人一消停,赵国就轻松多啦,完全可以腾出手来好好消遣一下燕国。

到了公元前248年,在燕国玩儿得很起劲的赵国人感觉有点儿麻烦了。不是燕国人忽然得到了什么神功秘籍,功力暴涨,给赵国制造了麻烦,而是赵国的西方邻居秦国又不消停了。

这一年,秦军在蒙骜的率领下,攻占了赵国的榆次(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城、狼孟(今山西省阳曲县)。这一地区大大小小三十七座城池,落到了秦国人手里。

赵国人知道,消遣燕国的游戏该结束了,再玩儿下去就是玩儿火啦。就在这个时候,燕国人主动提出媾和。赵国人这会儿反而沉住气,拿起了架子,声明:除了那个将渠,我谁也不跟他谈。

为了江山社稷,将渠大夫也只好委屈一下,做一个媾和大使。燕赵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赵国让燕国割让了五座城池,算是停战的条件。

燕国可真是偷鸡不成,还搭上一把粮食。有道是,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然而燕国倒是悲歌唱了不少,可跟慷慨实在是搭不上边,面对着半残的赵国,依旧是马尾提豆腐——串不起来。

燕军连东西南北都没分清,就被赵军反包围了自己的都城;秦军则围着邯郸城啃了好几年,逼得赵国把自己的软实力发挥到极致,积攒了几代人的人品彻底用光了,才侥幸逃过一劫。

都在战国混,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首先说明一点,燕国遭这个报应,跟它地道与否没有一毛钱关系,秦国经常比它还不靠谱,但是在通常情况下都能捞点儿便宜。

我们再来看一下燕国这次动用的全部兵力:两个军。

根据前面提到过的春秋时期的军事编制,两个军不过才两万五千人。

就这点儿兵力,它还放在了两个篮子里,并且还让其中的一路深入到赵国的腹地,也太不把赵国当盘儿菜了吧。

前面赵奢就说过,三万人横行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燕国人还拿着老黄历查黄道吉日,真不知道他们的脑子是怎么长的。

假如燕军将士是变形金刚组成的无敌战队,用这几万人马搞定赵国也没什么大问题。

关键是,燕王喜都知道自己将士的战斗力不怎么靠谱,按照他自己的乐观估计,燕军将士两个打一个,也该能算出自己所能承受的极限。

难道燕王喜真的确信赵国凑不出一万多人来吗?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燕王喜是既不知己又不知彼,既高估了自己,又低估了对方,要是能够取得一个大团圆的完美结局,那才真是天大的笑话呢。

另外,燕军将士的战斗力真的很雷人,弱得让人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两场大战下来,赵国基本上就剩下了一口气儿,就凭这一口气儿,还能把燕国涮得死去活来。可以说,在整个战国时代,单从军事实力来讲,没有哪一个诸侯敢拍着胸脯说,自己能够超过胡服骑射后的赵国。

即便是秦国,也不敢小觑赵国的军事力量,长平大战它准备了整整一年,后来邯郸前线吃紧的时候,白起宁愿去死也不去背战败的黑锅。

超强的军事实力,也让赵国在后世获得了相当高的美誉度,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里的“慷慨”说的就是赵国。

赵国毕竟是一个政治集团,不管它多么慷慨,各种政治纷争它都会一样不落地占全。当年在沙丘,赵国让他们的赵武灵王悲情谢幕,更是书写了战国历史上最让人叹息的一页。

自从赵武灵王悲情谢幕后,赵国迎来了罕见的政治和谐期,君臣基本上做到了互信互认,大臣之间也没有太多的疙瘩,还留下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和谐是政治生活中的奢侈品,斗争才是大众产品。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这也带走了赵国那和谐的政治生活。

你方唱罢我登场

在说一个人的日子过得比较不容易的时候,经常会说他是拆了东墙补西墙。

到了战国末期,赵国人的日子就过得比较困难,秦国人老是在西边挖它的墙角,今天弄一点儿,明天弄一点儿。赵国人实在是顾不上远离政治中心的太行山以西了,再说,他们也不怎么敢招惹那些剽悍的秦国人。

西墙被秦国人拆得差不多了,赵国人只好自力更生补东墙,去找东边邻居的麻烦。

公元前245年,廉颇攻陷了魏国的繁阳(今河南省原阳县)。

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赵孝成王去世,不知道他有没有听到繁阳前线的捷报。

赵国新上任的领导赵悼襄王,对这个打了胜仗的老将军很不感冒,派乐乘到前线去接替廉颇。

战国时代不少牛人都只能伺候一任老板,如商鞅,如乐毅。廉颇伺候了两任老板(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跟第三任老板才有矛盾,已经很不容易了。

廉颇没有张仪那种主动让位的觉悟,一看乐乘伸手来摘桃子,二话不说就把他打跑了。

乐乘跑了以后,廉颇也选择了跑路。

不跑,赵国能放过他吗?

廉颇就近跑路到魏国,申请政治避难,魏国人也没有记仇,收留了他。

在魏国,廉颇过得相当憋屈,魏国人只是把他当金丝雀养着,从不让他贡献光和热。

无聊的廉颇待在魏国很郁闷,赵悼襄王待在本国更郁闷。

自从长平大战后,赵国就时时刻刻承受着秦国施加的巨大压力。国难思良将,赵悼襄王也想起了跑路的廉颇,派人前去考察已经不再年轻的廉颇。

看到组织上还没有忘掉自己,老将军廉颇高兴得要命。

这一高兴,胃口就来了,当着赵王使者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

吃完饭后,廉颇将军还全副武装,顶盔挂甲,翻身上马,表示自己不是老得不中用了,还可以继续为祖国发挥余热。

可惜,不管廉老将军怎么表现,赵王的使者早就写好了他的鉴定书,并且已经签字了。

就在赵王使者起身前来考察廉老将军之前,跟廉颇有些不对付的郭开找到了他,送上了不少黄白之物,要求只有一个,无论如何不能让廉颇再回到赵国。

本着拿钱就办事的受贿职业道德,赵王的使者回国后,把廉颇的近况向领导作了修正性报告:廉老将军虽然上了岁数,但是饭量还行,就是大便频繁了一点儿。

赵悼襄王需要的是能够为国家解决麻烦的大将,不是饭桶,也就没有再理会廉颇。

廉颇痴痴等待着领导的召唤,等得花儿都谢了,依旧没有任何答复。

我相信,在这段时间里,廉颇老将军应该很失落。

是金子总会有人去捡的,赵国和魏国虽然不待见廉颇,楚国还是很把他当一回事儿的,派人秘密地把廉颇接到了楚国。

楚国人也不小气,接来廉颇老将军后,直接就让他做了将军。

楚国给了廉颇一个机会,但是廉颇却没有还楚国一个惊喜,啥成绩也没有做出来。

面对这个尴尬,廉颇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还是赵国的士兵用着顺手。

名列赵国四大名将之首的廉颇,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寿县)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郁郁而终。

廉颇在历史上的名气不能算小,但是考察一下他的战绩,跟他的名气实在是有点儿不相符。廉颇战胜的那些对手都是些破落户,如破落很长时间的魏国,以及回到解放前的燕国,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在公元前283年跟着燕国群殴齐国。

面对超一流的秦军,廉颇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长平大战的前期也只是中规中矩地按照定式出招儿。

廉颇跑路后,李牧接过了赵国的军旗,在他的率领下,赵军完成了最后的历史使命。

李牧最早的工作岗位在赵国北部的代郡、雁门郡,主要的工作是防御逐渐形成气候的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