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色盲讲故事.1
1473100000072

第72章 不是尾声的尾声 两封家书

公元1975年。

湖北云梦。

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后,一批竹简重见天日,其中有两封家书。

写这两封家书的,是两位普通的秦国士兵——黑夫和惊,他们很可能是兄弟俩。

其一: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节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襌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毋恙也?辞相家爵不也?书衣之南军毋……不也?

为黑夫、惊多问姑姊、康乐孝须故尤长姑外内……

为黑夫、惊多问东室季须苟得毋恙也?

为黑夫、惊多问婴记季事可如?定不定?

为黑夫、惊多问夕阳吕婴、匾里阎诤丈人得毋恙……矣。

惊多问新负、妴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丈人,毋与……勉力也。

其二:

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内同……以衷,母力毋恙也?与从军,与黑夫居,皆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遣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

…用垣柏钱矣,室弗遗,即死矣。急急急。

惊多问新负、妴皆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两老……

惊远家故,衷教诏妴,令毋敢远就若取新,衷令……闻新地城多空不实者,且令故民有为不如令者实……为惊祠祀,若大发毁,以惊居反城中故。

惊敢大心问姑秭,姑秭子彦得毋恙……?

新地入盗,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

有些东西翻译不出来,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有些东西调侃不得,不管是善意还是恶意。所有的一切,还是从原文中细细体味吧。

在这两封家书里,没有家国天下,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家长里短、衣食住行,还有那一丝丝斩不断的牵挂和一声声遥远的问候。

感谢那个纸张还不普及的年代,它让我时隔两千多年后,感受到了两个普通秦国人的真实情怀,跟我们今天大多数人一样的情怀。

虽然历史从来就不是只有庙堂之高的人在创造,但是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来就没有给那些更多数的普通人准备哪怕一丁点儿的笔墨,似乎他们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他们存在过,真实地存在过。虽然历史文献把他们华丽地无视了,家人却始终把他们沉甸甸地放在心上,把他们的家书永远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另一个世界。

历史很冰冷,人间有温情。

在那些年里,这样的家书会有多少呢?

应该不下千万吧。

在黑色的大秦旗帜下,一代又一代的秦人告别慈母眼角的泪光,带着难舍的新娘子的柔情蜜意,离开故土,奔向那未知的前方……

血,秦人的血,六国人的血,融合在了一起,共同浇灌着中华大地。

血泊中,一个伟大的民族站了起来。

鲜血,一个伟大民族诞生付出的代价。

昂贵的代价!

读着子曰诗云讲授先秦灿烂文明的时候,也该提一下这个昂贵的代价。

没有这些血的代价,就没有那些子曰诗云,也就没有延绵数千年的中华文明。

即便是中华文明的延绵,靠的也不是纸上的那些子曰诗云,而是那个时代给它注入的底色。

红色。

血红色!

无数人的鲜血催生了中华民族,无数人的鲜血浇灌了中华文明,但是这些付出了生命代价的人,却只是史书上的统计数字:十五万、二十四万、四十万……

如果没有这两封家书,谁会知道有两个叫黑夫和惊的人也曾经参与过创造历史呢?

有的人生怕历史会忘记自己,这两个参与创造历史的人,则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创造历史,也没有奢望历史会记住自己。他们只知道,这是他们的工作,最让他们放不下的,只是秦王有没有兑现给自己的爵位承诺。

很朴实,也很真实。

这些朴实而真实的汉子,才是中华民族永不停步的永动机。

前往淮阳的黑夫,还有前往淮阳的惊,你们后来怎么样了?

我希望你们平平安安回到故乡,在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膝前尽一下做儿子的孝心,惊也要好好补偿一下独守空闺的曾经的新娘。

虽然我知道你们极有可能早已血染疆场,但我还是这么希望。

那个时代流的血已经够多了,能少一点儿还是少一点儿吧。

你们已经为历史做了自己该做的,该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了。

我还希望你们沐浴在故乡的落日余晖中,安然地闭上双眼,没有看到你们亲手缔造的大秦王朝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虽然你们对自己亲手缔造的这个王朝未必会有多么深的感情,但我还是希望你们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的心血和同袍的鲜血,转眼之间就化成了历史名词。

大秦王朝,一个短命的王朝,一个只有十五年的王朝。

以后的故事,就是另一个时代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