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市骨
燕国是周王室的同姓,最早的国君是召公,跟鲁国的周公一样,都是周王室的高级干部,三公。召公和周公两人分别主管着天下的东西两部分,召公主管的是西半天,那地位不是一般的高。
召公和周公如此牛×的地位,并没有给后代带来特别多的庇荫。
鲁国地处中原,经常被各大国虐待,后来国君还被架空了,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它一直没啥出息。
燕国地处北部边疆,一直没啥动静,虽然也跟北方的异族零距离接触,但是它并没有像秦国和晋国那样,从异族那里吸收点儿剽悍,受了异族的欺负,反而还需要中原诸侯来帮着找回面子。公元前663年,异族山戎来找燕国的晦气,就是齐桓公出头帮它出的气。
燕国基本上就是一个三无国家,无地位(没有实力)、无文化(地处边疆)、无重要性(远离中原)。
齐宣王之所以打燕国的主意,就是看上了它的三无,没想到这个三无国家竟然成了齐国的越南。为了避免本土承受不可承受之重,齐国只好草草从燕国抽身,毕竟这只是一个三无地区,犯不上为它冒太大的风险。
公元前312年,入侵燕国的齐军无奈地撤离,燕国也迎来了新的领导,当年逃走的太子姬平继位,史称燕昭王。
燕昭王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
你不能指望齐军不拿燕国群众的一针一线,不动燕国的一草一木,如果齐军真的这样做了,也就轮不到燕昭王回来就职了。
燕昭王能够回国就职,是因为齐军的胡作非为,而这又增加了燕昭王的治国难度。你说燕昭王是该感谢呢,还是该痛恨呢?
我不知道燕昭王怎么看待齐军的所作所为,但是我知道他很痛恨齐国。
燕昭王上任后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报复齐国。
“报复”二字,说起来容易,写起来也不难,做起来呢?
以燕国的三无状态,要想报复如日中天的齐国,大白天做梦也做不到啊。
跟燕国相比,齐国的实力和重要性就不用说了,单拿文化来说,齐国也远远走在燕国的前头。
齐国虽然没有像鲁国那样出圣人,但是有人能够给圣人的著作做注解,《春秋公羊传》即是齐国人给孔夫子编纂的《春秋》做的注解。
战国时代是比拳头的时代,关文化什么事儿?
跟文化还真有点儿关系。
到了齐宣王时代,齐国的稷下学宫堪称一大风景,在这里聚集了当时天下几乎所有的思想学派,也招揽了一大批士人。
这些士人中难免会有滥竽充数的,但是基数大,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有两把刷子,那绝对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没点儿文化底子,就很难吸引到有两下子的人才。一个一肚子文韬武略的人,会愿意对着一个不识字的人唾沫四溅吗?到处显摆“茴”字有四种写法的,是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
顺便说一下,齐国不仅人文文化发达,神仙文化也走在了天下的前列,后来为秦始皇求仙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多数是齐地的人。即使是给圣人做注解的《春秋公羊传》里面,也有不少非人文的东西。
面对着样样不如齐国的现实,燕昭王并没有灰心,他决定找一个突破口。
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什么?
人才!
公元前最贵的是什么?
也是人才!
什么时候最贵的都是人才。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时代不重视人才,那你最好从自身查找一下原因,很可能你不是人才,至少不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要是心里实在不平衡,就拿孔夫子来安慰一下自己,他老人家也不是当时需要的人才,但是他的后世子孙沾了他不少光,你的才华就算是为子孙提前准备的存款吧。
燕昭王选择的突破口正是人才。
只有有了人才,国家才能强大;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复仇。
为了完成复仇这个目标,就得先从人才建设入手。
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真要等到百年以后,秦始皇都快进始皇陵了,燕国也已经歇菜有些年头了。
自己培养显然是来不及了,只能走“请进来”的路线了,魏国、秦国都是靠拿来主义发的家,更何况秦国的文化底子还不如燕国呢。
路线确定了,接下来就是寻找引进人才的方法,燕昭王找到了郭隗,向他请教。
郭隗说,对人才的态度,决定了招来的人才的水平。
对人才越尊重,招来的人才水平越高,反过来,你要是拿人才当奴才,那你就只能跟奴才商量鸡零狗碎。这就是“态度决定水平”论。
燕昭王一想,有道理。说实话,燕昭王当时的处境也让他摆不了谱,问题是,现在该向谁表现自己的最佳态度呢?
郭隗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寓言性质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君想买千里马,并拿出了千金来表达自己十分想见千里马的心情。然而三年过去了,连根毛都没见到。
这时,他的随从自动请缨去购买千里马,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千里马。
可惜这匹千里马的命运不济,或者说,是它的主人命运不济,它没有抗过自然规律,成了死的千里马。千里马的主人不禁感叹造化弄人,眼睁睁看着千金在自己眼前晃悠,就是装不进自己的兜里。这时,造化又弄了他一次,这位随从花五百金买下了千里马的马头。
看着这个天价马头,国君的心脏那个疼啊,我要的是活马,怎么能为了一匹死马掏出五百金呢!
随从不紧不慢地回应道,死马都能舍得花这个价儿,何况是活马呢,这下天下人都知道了,你是真的在寻求千里马了,它也就快来了。
不到一年,还真的就来了三匹千里马。
故事讲完了,郭隗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如果大王真的想招揽贤士,那就从我开始吧,我都受到了重用,那些比我强的,一定从千里之外纷纷赶来。
郭隗真正做到了既为公又为私,公私两不耽误。
人才啊!
燕昭王看看自己守的这个烂摊子,也知道要想吸引人才是有难度,不来点非正常手段是不行的,不妨先照郭隗说的做,反正也损失不了什么。
燕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了别墅,并且用弟子的礼节天天拜见他。
弟子的礼节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知识分子固然看重物质利益,但是好为人师的心情,跟追求富贵的心情相比,可能更加强烈些。
别说,这一招还真管用,没多久燕国也来了三匹“千里马”:乐毅、邹衍、剧辛。
诸葛亮还在隆中高卧的时候,就自比管仲、乐毅。
邹衍之于阴阳五行,就像鲁班之于木匠。
剧辛后来跟着乐毅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在招揽人才的同时,燕昭王还在进行另一项重要工作,争取普通人的拥戴。
由于多年的内乱加外患,燕国已经失去了人民最起码的支持。燕昭王能够回来就职,只是因为齐国做得太烂,燕国人民在两个烂苹果中选了一个比较不烂的而已。
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就是来多少匹千里马也没有用,毕竟找齐国报仇是国家行为,不是人才之间的武林大会。
燕昭王基本上做到了深入基层,嘘寒问暖,虽然没有和广大人民群众完全打成一片,但是做得也是相当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