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色盲讲故事.2
1473200000037

第37章 彻头彻尾的失败 (2)

看着这个一个劲儿给自己戴高帽的冤家,白起只好谦虚了一把:伊阙之战的时候,韩、魏两家各打各的算盘,结果是一家完蛋了,另一家也跟着歇菜;跟楚国人打的那一场,是因为楚国人本身就有问题,是一盘正经的散沙。那两次的成功都是当时形势的结果,哪能说我有多么神呢!

接下来,白起开始打范雎的脸,长平之后,秦国不但不在赵国人心惶惶的时候趁机拿下赵国,反而放了他们一马。这会儿赵国不但缓过劲儿来了,还做到了上下一心,只要死守邯郸,秦国就没什么好办法。守住了邯郸,诸侯的救援很快就能赶到了。继续折腾下去,对秦国没啥好处。

最后,白起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正赶上我病了,没法去前线。

老子就是不伺候。

范雎把白起的意见向秦昭王作了转达,一看白起是这个态度,秦昭王也犟上了:没有了白起,我就不能灭赵吗?

还不信了,死了张屠户就吃带毛猪?秦国又不是只有你白起一个人会打仗,先前那个王龁在上党就表现得很不错嘛,秦昭王一声令下,王龁,你上。

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王龁来到邯郸前线替换王陵下场。

王龁的爵位比王陵的爵位高不了多少,攻打邯郸城的时候,他同样也没有展示出比王陵高多少的水平。

大约在秦昭王四十九年八九月间,楚国和魏国的援军终于在邯郸会师了。这里要特别表扬一下韩国,它都很难自主呼吸了,还派出援军前去掺和了一把。

看来,范雎把韩国当作秦国的心腹大患,还是很有眼光的。

正经说来,即便秦国身体没啥毛病,面对四国的群殴,都不一定能讨到便宜,这会儿秦国已经气喘吁吁了,面对四国联军,就更没好果子吃了。

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回咸阳后,装病的白起竟然说起了风凉话:大王不听我的,结果怎么样啊!这个时候还说这种话,已经不是展示自己的先见之明了,而是直接揭秦昭王的短了。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国君也是人,也怕被人揭短。

没什么意外,一听白起在揭短,秦昭王也很生气,领导一生气,后果就更严重了,秦昭王下了死命令:你虽然病了,就是爬也要爬到前线去。你要是不去,我恨你一辈子。

武安君太牛了,把自己的国君活生生折腾成了一个怨妇。

一看国君是这个态度,白起也豁出去了:我知道,这次去了,没什么建树,国家也不会难为我;不去,即便没什么过失,也少不了挨一刀。我宁愿挨那一刀,也不会去做败军之将!

跟田单相比,白起从来都不是危难之际显身手的救火队员。再说,邯郸前线那个德性已经不是人类能够有所作为的了,这一点白起比秦昭王要明白。

算你小子有种,制不了你,老子就跟着你姓。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十月,秦昭王解除了白起的所有职务,并剥夺了他的爵位。

风光无限的武安君,瞬间成为了光荣的普通士兵,并且还是戍边的普通士兵。秦昭王给他安排的新工作地点,是西部的阴密(今甘肃灵台县)。

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昨天还位高权重的武安君,今天竟然成了一无所有的普通士兵。装病的白起并没有用“大不了一切从头再来”来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而是真的病了。

然而,一切并没有结束。

真病的白起没法马上前往阴密为国家效力,而是在咸阳逗留了一阵儿。

在这期间,要是从邯郸前线源源不断地传来好消息,秦昭王说不定也就是挖苦一下白起,然后就当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可惜,每天从前线传来的都是些糟糕透顶的东西,秦昭王只好把一肚子邪火发向了白起,派人前去强制执行自己的命令,让白起马上滚蛋,不要赖在咸阳。

既然老板下了逐客令,白起也只好拖着病体离开咸阳,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就在白起离开咸阳的时候,秦昭王还跟丞相范雎等人在背后议论他:降职后的白起一直不服不忿,嘴里嘟嘟囔囔的……

议论完了之后,秦昭王派使者带着一把剑,追赶还没有走远的白起。

使者追上白起的时候,他刚到达杜邮,距离咸阳只有十里地。

看着这把三尺长剑,白起知道,这是老板让自己来个自我了断。

古代死刑中,自裁是比较宽大的一种方式,也是皇恩浩荡的体现。

此情此景,白起仰天长问:我到底做错了什么,竟然是这样的结局?!

思考了半天,白起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单凭诱杀赵国那数十万战俘,我就该死了。

秦昭王十三年,白起以左庶长的身份独立领兵出征韩国。

秦昭王四十八年,白起以武安君的身份,从上党前线回到咸阳,结束了一生的征战。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白起在杜邮自杀身亡。

起于剑,死于剑,一个传奇结束了。

白起死后一个月,秦昭王五十年十二月,王龁率领秦军撤离邯郸。

悲剧是怎样炼成的

自秦献公东进以来,邯郸之败是秦国经历的最大失败。实事求是地说,此次大败秦昭王要负第一责任,甚至可以说他是唯一的责任人。

自从武力崛起以来,秦国对外扩张的步子一直很稳健:首先是跟魏国争夺河西地区,然后是拿下整个黄河以西;完全控制了黄河以西后,秦惠王才开始南下找楚国的晦气;秦昭王把楚国整得彻底没脾气后,又转过头来一心一意地经略三晋,控制天下的中枢。

不得不说,秦国人的战略计划得相当完美,实施得更是无与伦比地漂亮。

在秦国的扩张交响曲中,只有在秦武王时代有点儿走调,秦武王早逝后,整个乐章又回归了和谐。

在这曲雄壮的交响乐伴奏下,秦军的铁蹄把秦国的邻居蹂躏了个遍,几乎没有发生特别大的意外。这一切应该归功于秦国政府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做派,只要里子,不要面子,怎么能够捞到好处就怎么玩儿。

秦惠王坚决抵制苏秦、张仪的忽悠,闷声发大财,是如此;秦昭王主动摘下“西帝”的帽子,还是如此。唯一的例外,还是那个愣头青秦武王。

更恐怖的是,秦国人为了里子,竟然连自己的脸面都不要。

秦孝公时代,商鞅欺诈公子卬,开始了秦国人不要脸的光辉历程;秦惠王利用张仪忽悠楚怀王,标志着秦国人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不要脸的不归路;到了秦昭王时代,更是做到了极致,说秦国人不要脸那都是在糟蹋“不要脸”这三个字儿。

秦国这次攻打邯郸,恰恰背离了他们以前的实用主义做派。

赵国赖掉六座城池,的确是不地道,但是赵国之所以胆敢如此,是因为它摸准了秦国的脉搏,当时的秦国有点儿力不从心了。

在被对方把握住脉搏的时候,秦昭王还毅然决然地决定对邯郸用兵,这就犯了兵家大忌——主怒而兴师。

以当时秦赵两国的形势对比,这个失误也没啥大不了的,吐血数斗的赵国当时所能做的,不过是勉强守住了邯郸城。在这一击不中的时刻,秦昭王要是及时改弦更张,随便找个借口从邯郸撤兵,秦军还是能够全身而退的,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困境了。

那么喜欢面子工程的秦武王,在甘茂艰难地啃宜阳城墙的时候,都打过收手的主意,只是在赌徒甘茂的坚持下,才硬撑了下来。在宜阳啃硬骨头的艰难,也让秦武王很识趣地放弃了取代周天子的梦想。

也许是秦昭王实在太爱面子了,所以不肯承认自己的决策失误,只好一条道走到黑。但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很少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老道的秦昭王应该不会没有他哥哥那点儿觉悟。

那他为什么在局势那么明显的情况下,还死不悔改呢?

在我看来,是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原因——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