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色盲讲故事.2
1473200000036

第36章 彻头彻尾的失败 (1)

这下算是彻底搞定了,有了虎符就有了军队,犯不着信陵君自己去给秦军将士增加斩首数了。

目标:邺。

出发!

就在这时候,侯嬴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万一前线的将领晋鄙不听话怎么办?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是随便说说的。在那个信息不畅通的年代,后方的君主不可能比前线的将领更清楚实际情况,所以只能赋予前线将领临机专断的特权。

不过,晋鄙不听话跟前线的实际情况关系并不大,只是跟他本人的位子有关。信陵君这次去是剥夺晋鄙指挥权的,为了自己的指挥权他也要向魏王讨个说法,凭啥无缘无故解除我的指挥权。晋鄙一讨说法,信陵君立马就穿帮了。为了避免穿帮,侯嬴再次向信陵君隆重推出朱亥这个大力士。如果晋鄙听话就罢了,要是他不听话,就让朱亥……

信陵君跟朱亥打过几次交道,但是他总是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不知道这次会怎么样。

信陵君再次找到朱亥,朱亥笑了,以前对你爱搭不理,是因为虚头八脑的没啥意义,现在要实实在在干点事儿了,那就同去同去。

这下总算是把所有东西都准备齐了,临行前,侯嬴又说了一次临别赠语:本来呢,我也应该跟着去,就是年纪太大了,去了也是添乱。我掐着日子,公子到达晋鄙军营的那一天,我就自我了断,算是送公子最后一程。

带着杀手,信陵君来到了邺,拿出虎符,双方一合符,没问题。但是跟随信陵君来的人有问题,人数太少,场面不够隆重。

普通人交接工作,还需要共同的上级派人来主持一下呢。兵者,国之重器,兵权交接这样的大事,怎么能这么马马虎虎呢。

看着轻车简从的信陵君,晋鄙提出了疑问:如此简单的排场,不怎么合规矩吧?

站在一边的朱亥,拿出藏在袖子中的铁锥(四十斤)给了老将军致命一击。

与此同时,大梁城的侯嬴,也面向北方自杀。

不管侯老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单凭他主动选择的这个结局,我也要满怀崇敬地说一声:老先生,一路走好!

传奇谢幕

长平大战后,赵国人和秦国人都很忙。

赵国人先是忙着走后门,让秦国人歇会儿;后来为了是否违约,忙着吵架;再后来是为了保家卫国,忙着满世界找帮手。

秦国人也一直没闲着,先是在白起的指挥下,忙着鸡飞狗跳地要拿下邯郸,在苏代的一通嘀咕下,秦昭王决定先歇会儿。就在这喘口气的空当,赵国人赖账了。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九月,秦昭王决定教训一下赵国这个不知死活的家伙,就找来白起,商量下一步该怎么办。然而,这会儿的武安君很干脆地给出了俩字儿:不可。

听到这两个字儿,秦昭王立马扬起巴掌给了武安君一记响亮的耳光。长平大战后,秦国上下累得上吐下泻,国库里要啥没啥,人民群众过着难民的生活,那会儿你白起又是要粮又是要兵,拉开架势张牙舞爪地要整死赵国;这会儿全国上下歇了大半年,缓过劲儿来了,你反而说“不可”,到底是什么意思?

摸着火辣辣的脸颊,白起仔细分析了一下这大半年来的国际国内形势:长平刚完事儿的时候,秦国上下的心气儿高到天上去了,赵国上下的苦胆都碎成了一片一片;大半年过去了,秦国的国内形势有了相当规模的改善,赵国也没闲着,人家也是一日千里。如果可以量化的话,秦国的形势翻了一番,赵国则是增加了十倍。

分析完各种形势后,武安君重申了一下自己的结论,这会儿再去找赵国的麻烦,没戏了。

本质上,武安君不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但一个非和平主义者不一定就是一个战争狂人。战争狂人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非和平主义者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等待时机、创造条件再上。

作为一个纯粹的非和平主义者,武安君的分析和结论还是相当靠谱的。

长平大战刚结束的时候,秦国人的日子很难过,赵国人的日子更难过。秦国人的日子虽然难过,但是他们服用了一支兴奋剂——长平大胜。在这支兴奋剂的支撑下,以秦军将士的骁勇,再加上白起这个神话一般的指挥官,那时候秦军宜将剩勇追穷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邯郸,就赵国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人让它立马歇菜,说不定就是一层窗户纸的事儿。

双方各自歇了大半年后,秦国人看上去是喘了一口气,但是也让那支兴奋剂过了期。

赵国人在这大半年里不但喘了一口气,物质条件有了大规模改善,而且在精神上始终没有放松,时时防着秦国那个狼崽子。

这会儿秦国即使金猴奋起千钧棒,也很难做到玉宇澄清万里埃了。

不过呢,秦昭王是一个不怕鬼不信邪的领导人,下定决心就是要搞定赵国。

就这样,五大夫王陵前往了邯郸。

这一次,秦昭王没有强行起用白起,固然是因为白起的作战意志不够坚决。在我看来,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他沿用了长平大战时的做法,先让一个并不咋地的人去试探一下。王陵争气的话,正好羞臊一下武安君;王陵掉链子的时候,再拿出杀手锏。

可惜,九级的五大夫王陵不如十级的左庶长王龁争气,非但不能拿邯郸怎么着,反而让自己赔了不少。看着不争气的王陵,秦昭王也很无奈,只好动用杀手锏,请白起出山,到前线去替代王陵。

武安君并没有像长平大战时那样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反而是唧唧歪歪地强调困难:邯郸城是块硬骨头,很硬很硬的骨头。

看来,白起还知道一点儿历史,大约在一百年前(前354年),魏国就在邯郸城下啃了一年,才将它拿下,后来在桂陵被齐国摆了一道,弄了一个虎头蛇尾。

武安君是一个相当谦虚的人,他也不敢保证自己就一定比一百年前的魏国人做得更好。

秦国的法令是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哪怕是你先前的功劳比天还大,也不能抵消后来芝麻绿豆的过失,真正的依法治国。

明知道前面就是火坑,武安君只要还有正常的智商,就不会义无反顾地往下跳。任领导把天说破,武安君就是打死也不去前线。

现在是用人的关键时刻,秦昭王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武安君耍大牌,并且还得放低身段,继续敦请,然后还派丞相范雎以自己的名义去劝武安君勇挑重担。

秦昭王的身段放得还是不够低,要是像他的重孙那样亲自跑一趟,白起或许就不得不出山了。

范雎嘛,就不用多说了。

赶走自己贵人的旧恨,加上一年前搅和自己好事儿的新仇,白起要是能给范雎面子,那才是见鬼呢。

估计范雎也不愿意接这个差事,不过呢,这事儿他不干,就得让老板亲自去干,为了老板,范雎也只好硬着头皮去劝自己的冤家。

见到白起后,范雎把白起先前的行状说了一遍:当年阁下率领的人马不到对方的一半,在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后来又率数万之众攻入了楚国的都城,让那么大一个国家迁都了事。

接下来,范雎开始作对比,现如今,赵国能打仗的人都死得差不多了,在人数上,秦国占绝对优势,希望阁下勇挑重担,肯定能灭掉赵国。

最后,范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以寡击众的时候,你都能取胜如神,以众击寡还能有啥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