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宦官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创意:造假。
说干就干,嫪毐捣鼓了两个玺,一个是秦王的御玺,一个是太后的太后玺。
搞政变是一个斩首行动,弄点儿民兵、警卫部队之类的就够使的了。调动民兵、警卫部队,用不着虎符,有这两个玺就齐活儿了。
当然了,这并不说明嫪毐不想打正规军的主意,关键是捣鼓一个虎符,太不靠谱了。虎符那玩意儿是把一个老虎劈成两半儿,你把那半个老虎弄得再像真的,一合符还得露馅儿。捣鼓一个玺就简单多了,玺好歹是整个的。
在两颗假大印的帮助下,嫪毐调动了雍城附近县的民兵、预备役(县卒),再加上自己的警卫部队(卫卒、官骑)和门客,他开始忙活起来。
早就通了气儿的异族犬戎人,也掺和了进来。
目标:蕲年宫。
出发!
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嫪毐在咸阳砸下的暗桩也遥相呼应。
大秦王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看着蕲年宫外张牙舞爪的人群,秦王政知道,考验自己的时刻来到了。过了这一关,他将是当之无愧的大秦当家人,过不了这一关,他连个凉快的地儿都找不着。
不管以前虎符是在谁的手里,这一刻,虎符一定是在秦王政手里。没有这玩意儿,咋能算是真正的当家人呢。
刚刚完成成年典礼的秦王政,下了自己的第一道命令,让相国、昌平君、昌文君率军,去收拾嫪毐。
面对着几乎是战无不胜的秦军正规军,嫪毐那点儿鸡零狗碎能讨到便宜吗?
乱成一锅粥的咸阳城,也很快恢复了平静。
值得一提的是秦王宫的宦官们,在最危急的时刻,他们挺身而出,为咸阳城的安定团结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完事儿后,他们也拿到了国家的爵位。
看来商鞅的法令还真是一碗水端平,只要有战功,是人就封赏,不管他是男人还是不男不女的人。
嫪毐不愧是泥鳅,斩首行动失败后,他本人竟然还能活着溜走。
秦王政拿出了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架势,发布全国通缉令:活捉嫪毐的,赏一百万铜钱;杀掉嫪毐的,赏五十万铜钱。
秦国的铜钱号称“秦半两”,即便是杀掉嫪毐,拿赏金的时候,这个人也得用车搬运一阵儿。
事实证明,再滑的泥鳅也滑不出商鞅法令编织的天罗地网,当年的商鞅没有滑出去,如今的嫪毐也一样滑不出去。
始皇帝九年九月,嫪毐滑到了人生的终点,陪伴他上路的还有很多人。
秦王政很对得起嫪毐,给了他一个最高级别的待遇——夷三族。
那些跟嫪毐搅和到一块儿的九卿,也一个个被灭族了事。
收拾完这些大头以后,秦王政让那些跟嫪毐打过交道的家族搬家到了蜀地。这是一次规模浩大的搬家,多达四千多家,嫪毐集团被连根儿从咸阳铲除。
一切都该结束了吧?
结束?
这才刚刚开始呢。
吕不韦谢幕
嫪毐这根出头的椽子,要是知道秦王政的真实想法,估计他会在地下拿头去撞墙。他一个劲儿地想要秦王政的命,到头来反而是给秦王政做了一个漂亮的助攻。
这里还得提一下商鞅,他那个告奸制度实在是一个好制度,尤其是对秦王政来说。
眼瞅着秦王政一天天长大,一步步接近秦国的权力中心,一些头脑活泛的人开始打上了他的主意,慢慢向他靠拢。
这些人告诉了秦王政一个不好的消息,他妈妈身边的那个嫪毐不是一个正牌的宦官,并且两人还生了俩孩子。
任何人听到这么一个消息,都会去查证一下,秦王政当然也不会例外。
如果给这个世界上最难保密的事儿做一个排行榜,绯闻应该能够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无论是名人的,还是普通人的。
赵姬是名人,秦国的太后,嫪毐也是名人,秦国的长信侯,他二人的那点儿偷鸡摸狗,要想瞒过人民群众雪亮的眼睛是比较困难的。
不过呢,秦王政知道了这一切后,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也许是他顾及到了老妈的脸面吧。
在我看来,应该是秦王政有更深远的考虑。
即使作为一个普通的秦国官员,秦王政也应该知道几十年前秦昭王和穰侯之间的那些事儿。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文信侯,是一个比穰侯还难缠的人,秦王政连从后门找帮手的机会都没有。
秦王政跟曾祖父秦昭王很不一样,他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为了紧紧抓住皇权,秦始皇每天都要批阅大量文件,哪怕是把自己累个半死,都无怨无悔。
秦王政知道,自己加冠后,即便文信侯把一切权力都顺顺当当地交到自己手上,他还是会尽最大可能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在《吕氏春秋》的序中,吕不韦就借黄帝教导颛顼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切我都弄妥当了,你上位后照着做就是了。
这是秦王政绝对不能容忍的。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秦王政上位后,要想完全清除吕不韦的影响且得费点儿工夫呢,毕竟文信侯在秦国也是树大根深。
确认老妈绯闻的那一刻,秦王政知道了世上还有这么几个字儿: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抓住嫪毐这根稻草,就足够压垮吕相国那头骆驼了。
当看到嫪毐狗急跳墙的那一刻,秦王政的内心可能会有一丝窃喜,嫪毐折腾得越欢实,吕不韦以后的下场越不妙。
从四月份嫪毐先发制人,到九月份嫪毐去见阎王,半年的时光,足够把吕不韦那个造假工程调查个底朝天了。
通过正规的司法渠道,秦王政顺藤摸瓜,摸到了吕不韦这个瓜。
前面说过,秦法规定,被推荐的人犯罪等同于推荐人犯罪,也就是说,嫪毐谋逆等同于吕不韦谋逆,应该收获一个跟嫪毐同样的下场。
始皇帝九年九月处理完嫪毐后,秦王政也顾不上喘口气儿,迅速把目光锁定吕不韦。
依着秦王政的意思,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把吕不韦也一块儿夷三族了事儿。
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吕不韦不是嫪毐,他在秦国忙活了十几年,整个行政系统的人都跟他有扯不清的关系。一动吕不韦,就要拔出萝卜带出泥,整个行政系统就是一次大洗牌。
刚开始正式当家就经历了一场生死时速,这会儿秦王政也不敢冒险再在行政系统搞一场运动了。
再说,秦王政本人能够有今天,也是吕不韦投资的直接结果。
思前想后,秦王政决定学习一下曾祖父这个好榜样。
始皇帝十年(前237年)十月,吕不韦被免除相国的职务,回到了封地洛阳。
文信侯终究不是穰侯,在自己的封地里,吕不韦依旧跟诸侯的使者拉拉扯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那是努力向当年看齐啊。
这就麻烦了,最起码秦王政感到麻烦了。
即便吕不韦很有职业道德,把秦国的各种机密烂在肚子里,那他跟诸侯的使者来来往往,也会给天下人一个错觉:现如今在秦国说了算的,还是文信侯。
这也是秦王政绝不能容忍的。
就在吕不韦回到封地一年多后,吕不韦收到了秦王政写给他的亲笔信: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简单说就是:你对秦国有啥特殊贡献啊,竟然能享有这么丰厚的奖赏。你跟秦国有啥亲戚啊,也敢号称仲父。你们全家还是都搬到蜀地去吧!
秦王政的这番言辞有些强词夺理,但也有实际情况。凭吕不韦的战功,的确不该得到这么丰厚的奖赏。至于仲父不仲父的,纯粹是在找碴儿,范雎跟秦国也没有什么亲戚,秦昭王不也称他为“叔父”吗。
看着这封很不友好的信,吕不韦终于明白,自己在封地做得有些过火儿了。
鬼知道以后秦王政还会不会继续找碴儿啊,为了避免将来更多的难堪,吕不韦决定一了百了,喝下一杯毒酒。
始皇帝十二年(前235年),最成功的商人吕不韦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如果没有商鞅,很难想象战国时代的秦国会是什么样。同样,如果没有吕不韦,也很难想象秦国会为后世留下什么像样的文化产品。
跟商鞅一样,吕不韦在秦国的作为都是空前绝后的,只此一点,吕不韦就可以笑傲后世。
跟商鞅不一样,商鞅的法令不仅仅是后世的研究对象,而是实实在在地让秦国发生了核反应,而《吕氏春秋》只是后世的研究对象,并没有给秦国带来什么不得了的变化。
这是吕不韦的遗憾,极有可能也是大秦王朝的遗憾。
之所以有这样的遗憾,该怨谁呢?
吕不韦本人?
赵姬?
嫪毐?
秦王政?
还是历史本身?
嫪毐和吕不韦的离去,也带走了大秦上空最后一片绯红色的云彩。
最后一个绯闻的女主角赵姬,孤独地坐在秦王宫,她是否也曾回顾过自己这跌宕起伏的一生呢?
扑杀了两个同母兄弟后,秦王政也把自己的母亲打发到了旧都雍,你不是喜欢那个鬼地方吗,那就在那儿过下半辈子吧。
很多人都认为秦王政对待母亲太过歹毒,如果分析一下他的处境,你也许会理解他。
这个可怜的孩子,无论是在邯郸还是在咸阳,唯一的依靠就是母亲。然而,在他最需要母亲的时候,母亲却为了自己的个人幸福跟别人私奔了。
任何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是这位母亲在享受幸福的时候,又极不负责任地滥用了手中的权力,让嫪毐这条泥鳅掀起了滔天巨浪,差点儿让秦王政的政治生涯还没有正式开始就草草结束,顺带着还要搭上他的小命儿。
更让秦王政受不了的是,据说,嫪毐曾经跟赵姬这么商量过:大王要是薨了,就让咱们的孩子来接班。
我相信,赵姬虽然很喜欢自己那两个最小的孩子(幼子娇贵嘛),但是她肯定也不希望自己的大儿子死于非命,毕竟这个儿子曾陪伴自己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
然而,她的枕边人却把刀挥向了她的儿子,再加上那个传言,她能洗脱自己在儿子心中的嫌疑吗?
如果把我们处在秦王政那个位置上,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每个人问问自己吧。
就在秦王政把母亲赶出咸阳后,从遥远的东方来了一个人,劝他不要这么做。
齐国人茅焦对秦王政说,秦国现在正在忙活称霸天下,你这样对待老妈,其他诸侯知道了,恐怕就会不听秦国的招呼了。
听了茅焦的金玉良言,秦王政立刻把母亲从雍迎回了咸阳。
单凭茅焦这句话,就能够让秦王政母子团聚吗?
我是存疑的,茅焦的理由太牵强了。
当时的天下诸侯听不听秦国的招呼,跟秦王政怎么对待自己的母亲没有半点儿关系,此时各国早就没有了不听招呼的实力。如果各国还有实力,秦王政就是一天给母亲请八次安,他们该不听招呼还是不听招呼。
不过,茅焦的这番话也不全是废话,至少给了秦王政一个台阶。
嬴政从小就有着超乎常人的恋母情结,他虽然恨自己的母亲背叛了自己,但是从小在内心形成的对母亲的依恋,让他离不开母亲。茅焦就像一场及时雨,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他正好顺水推舟。
母子团聚了,最危险的对手也都死了,秦王政度过了二十几年人生中的最大危机,他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驾驶秦国这辆战车了。
从秦穆公开始,每一个有作为的秦国领导人背后,都站着一个或几个外来人员,秦穆公时代有百里奚、蹇叔,秦孝公时代有商鞅,秦惠王时代有张仪,秦昭王时代有范雎,就连在位时间不长的秦武王、庄襄王背后也有甘茂、吕不韦等人。至于孝文王,这个可以没有。
秦王政的背后也站着一大批外来人员,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就是来自楚国的李斯。
李斯先生能够来到秦国,要归功于自己的勤于思考:都是老鼠,为什么厕所中的跟粮仓中的差距那么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