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放手,让孩子更优秀
14743800000041

第41章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一天饭后,王老师请孩子们到他那里去拿水果,孩子们懂事地排好队伍,依次拿水果。第一个来拿水果的孩子伸出手,摸摸这个,又拿拿那个,最后,他拿起一个自认为比较“完美”的水果。看着他的表现,王老师有点生气,因为这样做很不卫生,于是王老师提醒还在排队的其他孩子:“不许挑、不许拣,拿好一个就走。”可是,王老师发现还是有个别孩子在东瞅西瞧。

吃水果的时候,王老师无意中听到几个孩子在阳台上小声的议论着,一个孩子说:“我这块是老师给的。”眼里似乎有着失望和无奈。一个孩子自豪地说:“我这块是自己拿的,比你们的都大。”另一个孩子脸笑容的说:“我这块苹果上面是没有籽的。”还有一个接上去说:“如果给我们自己拿,我也会拿块自己喜欢的。”

听了他们的话,王老师为之一震,没想到孩子们会有这么多的想法。为什么大人去买菜时东挑西捡,去买衣服时东摸西看,孩子就不能这样呢?他们应该有选择的权利,也应该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给你提提醒儿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就是要培养孩子自己做决策的能力,而不是培养处处“听话”,没有头脑的“机器人”。我们知道,机器人聪明、能干、可爱,然而却被人类紧紧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因此,再聪明的机器人也只是被动、听话、没有主见地去从事人类为它安排的一切。

然而,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把孩子当作机器人来培养,让他们听话、服从,乖乖地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必定失去了个性,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创造力,最后沦为老实无能的平庸之辈。

我们常说:“要做自己的主人。”成大事者都是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走自己道路的人。培养我们的孩子,也必须将他们成为自己的主人。

为你支支招儿

▲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

有一个10岁的孩子,已经同意晚上去陪一个朋友,但突然又接到当天晚上去参加一个同学的生日宴会邀请,而那个朋友却没有收到邀请。这个孩子便问妈妈:“我该怎么办?”这位母亲没有告诉自己的想法,而是引导孩子去思考每一个决定可能带来的后果,帮助孩子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妈妈说:“如果你去参加同学的生日会,你觉得可能会发生什么呢?如果你告诉朋友你要去参加同学的生日会,又将会发生什么呢?你不妨列出每一个你做出的选择可能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这样,孩子就会思考各种可能,作出趋利避害的选择。孩子自己拿主意的次数越多,将来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就越强。

▲尊重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

一天,公园里有一个妇女拿一件风雪衣与一个4岁的小女孩在说话,样子着急又认真。原来,这件衣服一面是绿的,一面是红的,母亲非要孩子自己确定是红的朝外还是绿的朝外,她认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事,不替女儿作主。后来,这位小女孩决定红的,穿上后,两人快乐的走了,妈妈似乎比女儿还快乐。

在家庭教育中,要想达到一种充满民生气氛的家庭教育,就要求家长要尊重子女“选择”的权利。

在家庭中,子女与父母当然会有不少分歧,尤其稍大一点的孩子与父母的分歧会更多。有生活方面的(晚饭吃什么菜呀,今天穿什么衣服呀,房间怎么布置呀等),有学习方面的(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方法的彩等等),还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对某种社会现象的不同评价,对某部电视剧的不同看法等等),而对孩子的不同见解,家长们应该高兴而不应愠怒,家长明智的做法是与孩子一起商量,在亲切的交谈中探讨、比较各种方案或观点的优劣,从而引导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

▲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林林读初三了,学业相当紧张,课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功课上。但因为喜欢唱歌,他总想看看电视里的歌舞晚会,而MTV更让他沉醉。

对此,林林也有烦恼。父母在家时他从来就不能坐在电视机前,免得挨妈妈的骂,或招来爸爸的拳头。实际上,林林很有歌唱天赋,音乐老师也选他参加校合唱团。但是,只要他在家里一哼歌曲,妈妈就会大嚷:“你乱叫什么?像乌鸦一样,难听死了!赶快做作业、看书去!”每次听到妈妈这样大嚷,林林便会觉得如冷水浇顶,全身透凉。

有一回,林林在家里做作业时又情不自禁地哼起歌来。妈妈听见了,冲进卧室,“啪”的一声,狠狠地给了他一耳光,并且不由分说地把林林存了好些年的两本最喜欢的歌本夺过去撕成碎片。

妈妈的做法彻底伤了林林的心,从此他在家里沉默寡言,很少再唱歌了。

孩子生来就是自主自动的,他们会独立自主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讨厌别人的干涉。孩子在独立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会体验到各种情感,这种体验反过来影响着他们做事情的欲望和兴趣。由于他们的努力,事情做成功了,他们的心情和别人帮助或者强迫下做成功是不相同的。这种成功的喜悦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会激起孩子争取更大成功的欲望。即使有可能会遭遇失败,但这种失败的情感体验也会让孩子产生继续努力以获取成功的毅力,完全不同于父母强迫或禁止所造成的失败体验,后者只能招来孩子的怨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益处。

所以,做父母的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只要是合理的事,就让他们做好了。如果孩子不知道做些什么事情时,父母不要总是说:“快,赶紧去学习!”而是要说:“想想看,你最希望做些什么?”“如果你愿意,你就去做吧,只要记得把功课完成就好!”这样的孩子往往比较自信,懂得自我安排事情。

▲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菡菡才10个月大时,对穿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鞋子成了她那一阶段爱不释手的玩具。穿、套、脱是她这一游戏内容的三步曲。由于孩子自身的生理发展决定她的动作不那么协调,在不断的“操作”中常常失败。

其实,菡菡非常渴望成功。而当时,她只会用啼哭来求助于妈妈。妈妈有些心疼和着急,但妈妈也意识到,这是一个锻炼孩子的机会。妈妈的做法是:在语言提示和动作的配合下,帮助她穿上一只,而另一只一定交给她自己完成。

当然,在菡菡成功后,妈妈也不忘夸张地表扬一番。在不断的锻炼下,新鞋子也扔掉了不少。但菡菡从入幼儿园起,就是一个独立的好孩子,会自己穿脱衣服、穿鞋子,还能独立用小勺进餐。

▲不要过分干涉孩子

过分干涉式的父母教育方式,就是家长为孩子画框框、定调调,限制孩子的言行,使孩子言行附和父母的意愿。这极其恶劣地限制了孩子的创新思维。

对小孩子趴在地上玩,有的父母总是说:“干嘛在趴在地上,衣服都弄脏了,快起来看书。”有的孩子早一点从家走着上学,家长会说说:“大冷天的,走那么早干什么?再等一会儿走也来得及。”有的孩子放学回家看电视,家长会说:“一回家就看电视,哪有这么大的瘾?把作业做完再说。”有的孩子与同学交往,家长都要进行限制,只容许孩子同某个同学来往,不容许孩子同家长自认为不好的同学来往。有的家长连孩子的发型都要严加限制,至于孩子的穿戴,更是横竖挑剔。推而广之,孩子每天吃的、玩的、用的等等都加以明确规定。

这种过分干涉式的教育方式,必然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度的限制,总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使孩子无所适从,结果使孩子变得谨小慎微,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接着限制了孩子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思维批判性的发展,限制了孩子创新意识的发展;在学习中,当孩子遇到困难,做没有见过的题时,常常束手无策,不知何从下手。正确的做法,孩子想做什么,怎么做,都由着孩子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家长大可不必费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