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放手,让孩子更优秀
14743800000045

第45章 过度保护孩子,不利于孩子独立

有两位妈妈,乘假日带孩子出外游玩。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争着去放风筝,女孩用力一扯,风筝破了,男孩很生气,一巴掌就扫过去,女孩立刻哭了。这时,男孩的妈妈脸色一变,就像触电一样从座位上弹起来,女孩的妈妈连忙把她拉住。

男孩的妈妈急得脱口而出:“你真残忍!”

女孩的妈妈却笑着说:“你才残忍!”

男孩的妈妈说:“你眼看着孩子被打,哭了,身为母亲,不去呵护,还阻止我去干预,这不是很残忍吗?”

女孩的妈妈却说:“孩子争吵算什么?被打一下,也没受伤,为什么不让他们去自己解决呢?”

这时,两位妈妈再望向孩子,只见他们一同跑过来,说:“妈妈,风筝破了,你能把它做好吗?”

给你提提醒儿

在这个故事里,女孩的妈妈对“爱孩子”的理解是:提供机会让孩子学习与人相处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以后能独立生活,所以要提供她面对困难、亲自解决难题的空间。相反,对孩子太多干预,替他安排一切,帮他解决一切难题,这样一来,孩子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将来怎能做事?怎能生活呢?所以对于孩子,过度表达慈爱并非真爱,而是“残忍”。

然而,在生活中,像女孩妈妈一样的家长实在太少了。某中学组织夏令营活动,一位学生的父亲怕孩子受不了,竟然请了假,骑着车远远地跟在学校队伍的后面。到了晚上,老师查铺时发现床底下有个人,叫出来一看,原来是那个学生的父亲。这位父亲说,孩子第一次出远门,不放心,怕他晚上睡觉从床上掉下来。这个举动令老师哭笑不得。

明智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不会事事关心,虽然这样看上去是冷漠的,甚至有些残酷,但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要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伤害是随时随地存在的,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对孩子来说,不应该总是逃避各种危险,而应该学会去面对、去忍受,因为长大之后的生活环境需要忍受的东西更多,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立能力是为了他日后更好地工作、生活。

为你支支招儿

▲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做事

一天,妈妈的朋友梅阿姨来家做客。吃完饭,6岁的天宇像往常一样,站起身收拾碗筷。梅阿姨见状,立刻要起身帮忙,妈妈却拦住她,说:“没事,收拾碗筷对我们家天宇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他可以做得很好。”天宇听后,抿住嘴使劲干着,把碗筷都端到厨房后,还拿来抹布擦起了桌子。

梅阿姨见状,连连责怪天宇妈妈:“你胆子也太大了吧?不怕他把碗打碎了?到时划了手可不得了!”妈妈却笑了,告诉梅阿姨,开始天宇主动要求这样干时,自己也会担心他把碗摔碎。不过,一次晚饭后,妈妈就问天宇:“儿子,你们老师告诉妈妈,说你在幼儿园是个特别能干的孩子,更是老师的好帮手,你能给妈妈做一次好帮手吗?”天宇一听,来劲了,一路小跑着把他自己的塑料小碗和勺子送到了厨房,然后回来又端起了妈妈的瓷碗,见他行动有些鲁莽,妈妈真担心他会不小心把碗打碎了,于是连连嘱咐他小心,注意别把碗弄碎了。听到妈妈的话后,天宇果然放慢了速度,并用双手紧紧地捧着碗,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向了厨房,看着瓷碗安然无恙地到达厨房,妈妈这才舒了一口气,但那一刻却让妈妈相信,大胆放手,可以看到孩子更棒的一面。

妈妈的一番话,让梅阿姨深受启发。

很多父母过度保护孩子,是因为对孩子没有信心,害怕他们会做错事。不少父母对孩子照顾得十分周到,从起床、吃饭到上学、回家、做功课,能想到的都替孩子包办了。其实,孩子是希望父母信赖他们的。当家长信赖孩子,大胆地放手时,孩子才有摸、爬、滚、打的机会,才有独自做事的机会,才会逐渐成长为独立的有能力的个性。

▲允许孩子面对危险

诺诺的妈妈向儿子许诺,如果他在这次期末考试中能考到前五名,就带他去看大海,在海边玩个够。结果诺诺为了这个奖励,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为此,妈妈特意在单位请了一周假,带诺诺去看大海。那天,他们来到海边,诺诺开心地又蹦又跳,一会儿玩在沙滩上奔跑,一会儿又跑去拾贝壳,玩得不亦乐乎。

附近还有很多跟家长一起来玩的孩子,诺诺很快和他们玩到了一起。不一会儿,一群孩子都脱下了脚上的鞋子,光着脚走进了水里嬉戏,诺诺妈妈并没有阻拦儿子,只是看着他在海里玩。这时,一个刚来的小女孩儿看见孩子们都在海边的浅水里玩耍,就想去和他们一起玩。她对自己的妈妈说:“妈妈,我也想试试。”说着就准备脱鞋子下水,这时,妈妈大叫着把孩子拉了回来,吼叫道:“不准玩水,那多危险啊!”妈妈立刻板起脸来,小女孩只好垂头丧气地跟着妈妈走开了,还时不时地回头看在海边嬉戏的孩子们。

家长对孩子过多的担心和过分保护,不让孩子独立应对危险是违背孩子天性的。危险无处不在,21世纪的孩子如果没有单独应付危险的能力,将会失去生存的本领,最终被社会淘汰,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实例。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去面对困难和危险,不要把所有的路为孩子铺好。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孩子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为此,家长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做法,做好孩子的向导,告诉孩子应该怎样面对困难,让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和危险。

▲当孩子与人冲突时,既做保护人又做咨询师

家长当然是孩子的“保护人”,但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保护应该有个“尺度”,更多的时候,他应该是孩子生活上的“咨询师”。“咨询师”就是“顾问”,他的责任是给咨询人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协助他掌握真相,进一步,引导他思考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的进行方式和可能得到的结果,让他思考出最具备条件的、有效和可行的应对策略,进一步制定出最佳的行动方案。用在孩子身上,当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发生冲突时,具体的做法就是:

第一步:通过和孩子的沟通,掌握问题真相。掌握问题真相并不容易。如果家长平日和孩子的互动少,沟通不良,这时可能就会陷入“误判”,或者是因孩子的“片面之词”而激动,给孩子作出不适当的指示;或者是断然否定孩子的叙述,不能进一步体会他的感受,因而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陷于孤立无助。“挖掘”问题真相要依靠“同理心”,在自然平和的亲子交谈中去体验孩子的感受,才能逐渐接近问题的核心。

第二步: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决定处理办法。这也是一个大难题。一般“护犊心切”的家长,往往会因为过度关切而紧张,没经过全盘考虑就插手孩子的事务,使事情越闹越大,越搞越复杂,造成的后果却必须由孩子承受,这也是“爱之反而害之”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