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苹果式营销
14753100000004

第4章 “乔布斯崇仰症”背后的心理动因有哪些

心理学家们的调查表明:现实生活中,男人由于自古被赋予了“必须成功”的角色暗示,因此他们承受着高于女人数倍的精神压力!这就是现实中的男人比女人更加忙碌、焦灼的原因。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史密斯连续5年追踪调查了1000名15~45岁的美国男子,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现实生活中很多男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精神问题!由于外界媒体整天都在对乔布斯取得的成功进行狂热追捧,使得一些男人的心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于是人们将其称之为“乔布斯崇仰症”。

现实中,患有“乔布斯崇仰症”的人会有哪些表现呢?一些人在办公室里会贴满乔布斯的画像以及名言,并将大多数时间用在收看和乔布斯有关的新闻等,有一些人由于对乔布斯过分崇拜,每当苹果公司新推出一款产品后,他们就会争相购买,丝毫不会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情况,甚至会和别人借钱购买苹果产品,最终让自己欠下很多债。而这些人就都是“乔布斯崇仰症”的患者。在这些人看来,只有和自己崇拜的偶像随时保持一致,其心理才会感觉到踏实。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偶像的过分崇拜是一种精神失调的表现。或许一些人本来有无穷的潜力,也有过人的创新能力,但他们却盲目地将偶像看成是自身奋斗的动力。造成这种现象首先要归功于外部媒介的过度报道,“英雄”“成功”成为每个男人心目中不断被默念的词汇,这些人从外界“密集式”的报道中总能看到自己偶像有关成功的一切资讯。

可以说,现今的人们崇拜的偶像变化极快,但在每一轮的崇拜中,人们都会表现得很狂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崇拜偶像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追星的人们是要追寻自我。当一些人走过童年,步入到纷繁的世界时,往往由于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而感到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类似于:“我到底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等问题就会浮现在他们眼前。他们这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困惑缘于他们在心理上没有及时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也就是所谓的“自我认知性”。与此同时,这些人也开始思索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急需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于是,他们便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自己欣赏并认同的人物,偶像便随之产生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偶像其实就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心理上的最理想的自我。

结合乔布斯的案例来看,当用户看到他几经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在产品研发方面一丝不苟和独特的创新精神后,用户内心就将其视为自身在发展中前进的动力,并将乔布斯取得的成功看成是最理想的自我,于是便对其产生了崇拜心理。

第二,偶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些人心目中父母最好的替代品。现实中,一些儿童在生理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心理上发展的速度却略显滞后。由于他们生理上的不断发展,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于是他们就渴望在生活中独当一面,更希望早日摆脱父母对其的控制。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非常匮乏的生活经验使得他们不能缺少父母的帮助,如金钱方面,这种矛盾的出现就会让他们从内心里感到非常苦恼。因此,他们将拥有权力或者被世人瞩目的偶像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希望通过偶像去实现此前没有实现的目的。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只不过是儿童将自身崇拜的偶像当成是父母的替代品而已。现实中,从一些儿童喜欢苹果产品,喜欢乔布斯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很多时候,一些儿童感兴趣的不仅仅有苹果产品带给他们的愉悦体验,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感受到乔布斯散发出的值得他们学习的魅力,而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让其成为乔布斯最忠诚的粉丝。

第三,对偶像的崇拜也是人们融入自己团体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实中,一些人是为了与同伴保持一致而被卷入崇拜偶像的行列中的。比如,一些人购买苹果产品之后,称赞产品好用的同时也会被乔布斯的魅力所吸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另外一些人没有购买苹果的产品,心理或许会产生这样的顾虑:“别人都在讨论苹果和乔布斯,而我却没有,这样会不会让自己显得不合群呢?”经过认真思考后,这个人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对苹果和乔布斯同样感兴趣,也会加入到崇拜偶像的行列中去。

心理学家告诉人们:对强者的崇拜,是人们成长的需要。人的“意识”会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态势,一般情况下每七年为一个周期;而人为了不断成长,在每个发展阶段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对象。

第一个成长阶段为:人从出生到大约7岁。可以说,这是孩子快速长身体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幼儿的意识形态里,自己和世界是统一的,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影响着他的生命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幼儿会本能地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模仿来学习。此时,由于父母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的保障以及生活指导,因此,父母在此时是幼儿最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崇拜偶像。

第二个成长阶段为:7岁至青春期阶段。此时,儿童身体方面的发育已经完成。从心理上来说,他们要像小老虎那样开始脱离母亲而选择独立生存了。此时,他们的内心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再将父母视为自己最重要的偶像。而是在家庭之外或者外部环境中重新寻找可以替代父母的偶像,当他们寻找到新的权威力量以及可以效仿的人物后,会通过感觉进行学习、模仿,从而在“崇拜”中快速成长。

苹果公司在一次产品发布会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高中生模样的男孩被发布会现场的保安抓住,保安对于这位没有受到苹果公司邀请的“不速之客”选择了劝退的态度。此时,台上正在演示苹果最新产品的乔布斯看到台下的一幕后,走到男孩身边,对其说道:“哦,我的朋友,你是怎么进来的?”当男孩看到自己最崇拜的偶像后,异常兴奋地说道:“乔布斯先生,能够如此近距离地看到您,我非常高兴。一天前,我就躲进发布会现场巨大的桌子下面,目的就是要见您一面。”说完,男孩脸上露出了满足的表情。而此时乔布斯拉着男孩的手走向台上,并对台下的人说道:“这个男孩将我视为偶像,我深感激动。为此,请允许我把苹果最新的产品送给他,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

第三个成长阶段为:青春期到21岁。这一阶段的人心智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身的判断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开始在外部世界寻找自己喜欢的榜样或者将一些名人视为自己追求理想的学习榜样。可以说,此时的“榜样”是他们崇拜的目标,能给予他们成长的方向和动力。

可见,崇拜偶像是人的一种最原始而又本能的需求。在动物世界中,猴群中一定会有一只猴王,在蚂蚁国中同样存在蚁王。很多时候,如果缺少“头领崇拜”,群居动物或许就很难有效发展以及延续下去。人类脱胎于群居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崇拜便成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某种欲望。

其实在人类发展的蒙昧时期,人类出于对自然界产生的惧怕,需要凭借外界某种神奇的力量去驾驭自然,这样做是为了消除内心产生的恐惧之情,所以就有了创世神话,以及英雄人物。之后,人们开始崇拜那些可以改变他们自身命运的人。很多时候,那些对人们产生价值的人,比如伟大的政治家、发明家等都会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从心理学上来看,当人们最基本的生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后,就开始有所追求,而那些完美的人便会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以苹果公司为例,用户崇拜乔布斯,称他为“天才”,不仅因为他可以让苹果公司起死回生,还因为他能够研发出令用户怦然心动的艺术品,以至于用户认为乔布斯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笔财富。由于乔布斯的崇拜者们想成为和乔布斯一样的人,于是他们就不顾一切去模仿他,企图从模仿中分享到乔布斯自身散发出的魅力。

显而易见,乔布斯在用户心目中能够成为“完美的人”,最重要的原因是众多“果粉”认为他是个天才人物,能够给他们带来榜样作用。而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果粉”们将自己的心理需求集中地体现在对苹果,以及乔布斯的疯狂追捧上,这是他们为了让自身心理平衡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因此可以说,乔布斯在用户心目中留下的印记是牢固的,也是任何人不可替代的。因为他带给用户的产品更像是精神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