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蝇,人人熟悉它,人人讨厌它。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青蝇篇》里,人们便把苍蝇比做爱进谗言的“小人”。在唐朝,陈子昂定这样的诗句:“青蝇一相点,白玉遂成冤。”唉,洁白无瑕的玉石被苍蝇点了一下,从此遭到“污染”,可见人们对苍蝇多么鄙薄。
唐朝的韩愈也很厌恶苍蝇。在《送穷文》中说:“苍蝇狗苟,驱去复还。”而在俄罗斯著名寓言作家克里洛夫笔下,苍蝇同样成为厚颜无耻的角色:“即使人们把我赶走,没关系,很快的我又会从窗口飞进来的。”
如今,苍蝇更是臭名昭著,成为人人喊打的“四害”之一……
然而,当我访问了著名的“苍蝇专家”范滋德之后,这才明白,苍蝇是个熟悉的“陌生人”。范滋德花费30年光阴研究苍蝇,还只是觉得刚刚开了个头呢!
范滋德,差一岁就60了,白发已经爬上他的双鬓,看上去颇为消瘦。如果说,“为伊消得人憔悴”,对于范滋德来讲,这“伊”便是苍蝇!
他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蝇类组组长、副研究员。他没日没夜地研究苍蝇,“衣带渐宽终不悔”,在1979年、1981年,两度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小小苍蝇,哪有这么多东西值得研究呢?
范滋德打开了标本室的门,领我进去。嗬,我顿时仿佛置身于“苍蝇世界”之中:在一个个玻璃标本盒中,密密麻麻的,满是苍蝇!这些苍蝇,是用细长的昆虫针穿过虫体胸部,整整齐齐插在盒子里。每个苍蝇下面,附着一块只有普通邮票四分之一那么小的纸片,上面写着“蝇头小字”,标明标本名称、采集地点、时间。在一个普通杂志封面那么大的纸盒里,足足插着两三百个苍蝇标本。
经“苍蝇专家”解释,我才明白:“苍蝇”,是一个俗称。在昆虫学上,称为“蝇”或者“蝇类”。蝇属于“双翅目昆虫”,分为好多科,如粪蝇科、花蝇科、果蝇科、皮蝇科、狂蝇科、圆头蝇科、丽蝇科……每一科,又分许多属、种。全世界究竟有多少种苍蝇呢?已超过35000种!随着科学家们不断发现,苍蝇的种数还在不断增加呢。
他告诉我,苍蝇是极坏的家伙,是载满病菌的“轰炸机”,霍乱、痢疾之类病菌是“免费乘客”。有人测定,一只苍蝇带菌1700万个,其中1500万个在体内,两万个在体表。一般的人只知道苍蝇的足会传播病菌,其实苍蝇差不多每半小时要拉一次大便,而且吃饱了又不时反吐,到处乱吐,更易传播病菌。它甚至还会传播沙眼病毒。苍蝇名列“四害”之首,一点也不冤枉它。
接着,范滋德又领我到实验室里,让我见识见识苍蝇的“庐山真面目”。
在显微镜下,意想不到,那讨人嫌的苍蝇显得非常“漂亮”:透明的翅膀闪耀着彩虹般的光芒,身上有着十分“美丽”的瓦片般的东西,叫做“粉被”。
嘿嘿,那半球形的眼睛,看上去像精致的工艺品,仿佛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球面镶嵌而成。苍蝇的眼睛跟人的眼睛不同,是“复眼”,由几千只“小眼”组成。人们平常所说的“红头苍蝇”,那“红头”并非脑袋,而是复眼。
苍蝇浑身长着黑毛,这毛细分为“鬃”、“纤毛”、“毳毛”、“鬓”、“髭”等好多种。
实验桌上反扣着棕色的大型玻璃钟罩,那叫“回软缸”。标本都是干燥的,把干藏的标本拿出来观测时,往往要放入回软器,水蒸气让标本回潮变软。这软化手续也有许多讲究。如果软化时间太长,苍蝇标本变得很潮湿,身上微小的瓦片——“粉被”就黏在一起,苍蝇变成一片黑色,看不到漂亮的花纹了……
“苍蝇专家”如数家珍,指着一些苍蝇标本告诉我:“苍蝇,人们都说它是害虫。其实,不能一概而论。有一些苍蝇寄生在害虫身上,叫‘寄生蝇’,这些寄生蝇能消灭害虫,是人类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