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著名科学家的故事
14755600000075

第75章 育蔗又育人

如今,阳光驱散了阴霾。“甘蔗老来甜”。周教授40多年的种蔗经验,已成了中国农业的瑰宝之一。

周教授并没有躺在成功的安乐椅上。他在古稀之年,依旧奔走于农业等一线。

在福建农村,周教授有着许许多多农民朋友。他一来到农村,马上就会有老朋友拉着他,到屋里坐。

甘蔗节节高。他在20世纪50年代,推广甘蔗密植;在60年代,推广宿根甘蔗;在70年代,推广育苗移栽。在80年代,他在忙什么呢?他在忙着培养甘蔗新品种。他以为,培育高糖分、高产量的甘蔗新品种,不仅是80年代,而且在本世纪末,是中国甘蔗栽培学的发展方向。

在闽江之畔,办起了相当规模的“甘蔗引种站”,引入了国外一百多个品种的甘蔗。周可涌带着四个研究生,和一些同事在那里从事研究工作。

周可涌把不同品种的甘蔗,进行有性杂交育种。有趣的是,甘蔗虽然个子高大,而种子却比芝麻还小,长着茸毛,风一吹就飞跑了。周可涌忙着给甘蔗进行人工授粉,期待着培育出优良的新品种,在全国推广,使糖产量更上一层楼!

周可涌把培养年青一代,看成比培养甘蔗新品种更为重要。他认为,新品种要靠人去培养。

他劝研究生多看点文学小说!为什么呢?他发觉,有的研究生文学水平太差,常常文不达意。他认为,连写封信都文法不通,怎能写好科学论文呢?

有时,周教授开列了许多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科学文献,让研究生们翻译。如果译文文法不通,他帮助改中文;如果外文语法译错了,他帮助学外文;如果译文译错了科学原理,他帮助学专业知识。他通过抓翻译,提高了研究生的中文、外文和专业水平。

周教授精心地培养甘蔗栽培学人才,培养甘蔗新品种。这位甘蔗专家,把70岁当作17岁,不知疲倦地在工作着。

1980年,他光荣地参加了党的队伍。

甘蔗栽培学是“甜蜜的事业”。他,在为“甜蜜的事业”而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