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日本商业四百年
1476300000022

第22章 我们的国旗不是炊饼 (2)

接下来,日本还要靠更进取的心态融入到世界大洪流中去。1871年,远在欧洲大陆的奥地利决定在1873举办一次世界博览会(万国博览会)。当时,奥地利刚刚在普奥战争中失利,他们迫切地希望能通过一次世界级的盛会重塑自己的形象。

这个目的和日本不谋而合。朝中大臣得知此事后,立刻联名上书明治天皇,恳请政府拨款,参加此次大会。在这份万言书中,各位大臣痛陈参加万国博览会的好处:能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技术和机械工业;能让日本文化流向世界,让传统技艺获得世人认可得以保存下来;能让全世界知道,今天的日本正在以广阔的心胸迎接世界的变革。

这个理想何其伟大?

天皇拍板同意,并且亲自派代表组成了日本万国博览会事务局,全权负责此事。消息传出,举国兴奋。各个县纷纷贡献出能工巧匠和各种精巧的工艺品报名参展。为了入选的公平,事务局决定在参加万国博览会之前,先在国内搞一个小展览,让公民投票选择参展的物品。

这个小展览持续了一个多月,参加的人数达到15万人。展品无所不包,以继承日本传统工艺的精品最受人瞩目和欢迎,包括瓷器、漆器、战刀、浮世绘、盔甲等。

1873年2月,事务局人员带着选出来的展品奔赴奥地利。5月1日,万国博览会正式召开。事务局在馆内搭建了一个纯日本式的庭院,精巧细腻,美轮美奂。庭院内部摆放着各种极尽精致的工艺品。

这样一来,无数西方人被日本文化彻底征服,纷纷订购。这帮哈日的粉丝还自己造了个词汇——Japonism,也就是日本化,表达他们的哈日情结。

反过来,日本人也从这届万国博览会上受益匪浅。有一个做瓷器的老板惊讶地发现,西方人已经开始使用机械设备来制造瓷器,效率大为提高,远远高于日本的手工作坊。这个老板回国后,立刻疯狂订购新设备,提升了制瓷器的水平,降低了工艺成本,也让原本昂贵的艺术品飞进了寻常百姓家。

一句话,通过这次万国博览会,日本人收获颇丰,他们像一汪清澈的泉水,缓慢而有力地流进了全世界。

官商勾结的威力

导读:朝廷上的斗殴事件异常激烈,民间的斗争也是一朵不可忽视的奇葩。或许,商业和社会的进步就是在无休无止的竞争与博弈中诞生的。

但是,我们也需要透过竞争来看看事情的本质,那就是家族化管理在新兴的日本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你有金刚钻,我有瓷器活

日本越来越开放,市场越来越大,对那些渴望从这场历史洪流中赚取金钱的商人们来说,机遇和挑战如影随形。

在这个时期,岩崎弥太郎的三菱商业帝国已见雏形,他眼中的那几艘商船不仅是游走的交通工具,而且是一座座移动的金矿。

但商会成立之后的岩崎弥太郎却常常抑郁不安,在他的内心深处,极为厌恶股份制,因为这个人坚信,家族化的管理才是最靠谱儿的,没有血缘的人是信不过的。但物转时移,风水流动,他不可能再坚守自己的理想,为了顺应时代的浪潮,他必须运用股份制方式来掌控自己的企业。

另外,一个更大的压力接踵而来。岩崎弥太郎常常伫立在海边,看着三井家的巨型油轮缓缓驶过。和其他竞争对手比起来,三菱的海运实力不可比拟,但比起三井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

岩崎郁闷无比,内心就像早高峰的主干路一样,被堵塞得严严实实。

为什么?为什么凭借政府支持,三井的实力就如此强大?在这个公平的竞技场上,三菱为什么要处在他们的下风?

岩崎弥太郎咬着牙,暗下决心,一定要和三井家一争高低,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认输。

一场声势浩大的双雄对决就此上演。

让我们来介绍一下岩崎的敌人,这样你会更加深刻理解三菱面临的艰辛和当时日本的商业境况。

从表面上来看,岩崎弥太郎的敌人是三井家,而实际上,他的真正敌人是明治政府,因为三井的背后支持者是大藏省角租税正(官名,税务局长)涩泽荣一和涩泽荣一的领导,大藏大辅(财政部长)伊藤博文。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岩崎弥太郎最初也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心中偶像就是威风八面、能文能武的坂本龙马,可是这哥们儿在新政府成立之前已经英年早逝了。而朝中的新人并不被岩崎看好,他认为,和坂本龙马比起来,他们都显得太稚嫩,而且太自私,根本不是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

特别是伊藤博文,这小子和三井绑在一根线上,同生共死、享尽荣华富贵,真是可遇不可求。既然不可求,就要消灭他们,一争高下。

岩崎弥太郎也清楚,伊藤博文不过是背后的支持者,真正帮三井出头的人,是涩泽荣一。

这个人角色独特,他可以称得上是日本的商业孔子,告诉大家,在卖东西的时候也要讲究忠信孝悌礼义廉耻;他又是哲学家里最会做生意的,出任过日本大银行的领导,帮助过上百家企业的创业。他的成长故事,我们稍后再详细描述,先让我们看看三井与三菱的战争吧。

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洗礼,三井家是彻底崛起了,他们在新旧势力之间痛苦而兴奋地煎熬了几年之后,俨然成了新政权的特权商人,不可一世。

当时,日本缴税主要是用大米,这就需要全国各地的大米们汇集在一起,然后送到江户(东京),鉴于当时飞机还没发明出来,汽车也还只是个梦想,海运就成了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于是,负责税收的涩泽荣一就和三井勾结到一起,在1870年,筹备了一家邮政蒸汽公司。公司的核心业务不是做面包,而是负责大米的运输。

公司一成立,日本海运界就开始大声聒噪。本来,各地的小公司负责运送大米,赚点辛苦钱,可是邮政蒸汽公司一成立就相当显眼,凭借着跟涩泽荣一与伊藤博文的铁哥们关系,几乎垄断了日本全国的海运行业。那些小虾米公司随之陷入深渊,纷纷破产。

所以,岩崎弥太郎咽不下这口气。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是这样的:三井旗下的邮政蒸汽公司有船16艘,三菱旗下的船8艘。生意一开始就是一场不公平的游戏,您天生丽质、身材高挑、性感婀娜,我呢?生于贫寒之家、相貌丑陋,先天残疾,肇事司机追捧的偶像。

怎么拼?

用命拼吧!岩崎弥太郎对自己说。

激情是需要的,没有激情的粥永远是白粥;有了激情的粥,才是皮蛋瘦肉粥,有味道,给你力量。

智慧更重要。商战中的智慧说起来异常简单,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对手的缺点。以己之长灭对方之短。

岩崎弥太郎决定这么做了。他一方面继续融资购进新的货船,同时耐心地观察邮政蒸汽公司的缺点。

观察的方式很简单,找人聊天。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岩崎弥太郎天天请邮政蒸汽公司的客户吃饭,一面夸奖三井家族力量大、服务好,一面观察客户的脸色变化。

客户的脸色很难看。他们抱怨说,邮政蒸汽公司太麻烦了,因为是政府的御用公司,手续烦琐得要命,运送个东西必须层层审批,外星人都发现了,大米还没送到呢。

岩崎弥太郎听了这话,喜出望外。这就是我们三菱的优势啊!

几天后,弥太郎在各地报纸上打了巨幅广告,他们的口号是:做官方办不到的事情!他在口号下边写道:“规模虽不大,然以在野之身,完成官方无法完成的事业。”

别说,这个颇具蛊惑意味的口号真是对症下药。很快,一些客户把一部分业务分了出来,交给了三菱来做。

当时,有个商人的日记里写道,三菱名气不及三井,而且没有官方的支持。但他们信誉好,服务周到,省却了不少时间。

就这样,三菱在半年时间里积累了不少新客户,逐渐可以和三井家一拼高下了。

双方就这样你来我往、兵来将挡地拼斗了两年。时间到了1873年,斗争的结果,浮出水面。

三井的业绩直线下降,远远落在了三菱家族的后边。具体数字,因为时间太久,已经无证可考,不过,当时的《东京日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