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人体疾病自查自疗手册
14766200000061

第61章 2、牙周病

牙周疾病是常见的口腔疾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危害人类牙齿和全身健康的主要口腔疾病。但以往人们错误的认为只有到老年才会受到牙周病的困扰,其实从5岁开始,牙周病就开始“腐蚀”我们的健康了。

“健康自测”

牙龈出血。

口臭。

牙齿松动。

体温升高。

全身不适。

颌下淋巴结肿大。

压痛。

“常识”

1.什么是牙周病?

牙周病是牙周组织所患的一种或多种疾病的统称。牙齿周围组织因为长期炎症,致使牙周膜和牙槽骨逐渐破坏和吸收,最终导致牙齿松动脱落,这是一种广泛流行的常见疾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中年以上的人群中患牙周病者约占半数。

牙周炎的特点是牙齿周围组织(包括牙周膜、牙龈、牙槽骨)慢性破坏,自觉症状不明显,所以常不为一般人注意。一旦发生牙龈出血、溢脓、口臭、牙齿松动、伸长、移位及疼痛发作,才引起患者重视。如不及时治疗,其牙齿丧失的数目常不是单个而是多数牙,甚至全口牙同时受累。牙周炎发病的原因,有局部也有全身的因素。一般说,口腔卫生不良,牙石和牙垢堆积,食物嵌塞,细菌和菌斑作用,不良补牙和镶牙刺激,或压迫牙龈等,都是引起牙周炎的重要局部原因。有时,全身因素对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也起一定的作用,如年龄、性别、遗传、内分泌、营养等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改变组织抵抗力以及口腔中共生菌之间的关系,使原来不能引起病变的局部因素,变为可以致病的因素。任何单独的因素,不可能造成牙周炎。

牙周病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菌斑,炎症被认为是牙周病的病因。牙周病是一个多因素的疾病,没有一个单一的因素能引起牙周组织破坏,以至牙齿脱落。细菌入侵和宿主防卫机能之间维持一种平衡状态,牙周就处于健康状态。体内、外因素均可影响此平衡动态。外源性因素(局部性促进因子),如口腔卫生不良、牙石、食物嵌塞、创伤性牙合、医源性因素、接触点不良、吸烟等,内源性因素(全身促进因子),如内分泌功能不良、代谢紊乱、免疫缺陷、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遗传因素等,使宿主抵抗力减弱,导致牙周组织对细菌损害易感,从而容易发生牙周病。

2.牙周病如何分类?

牙周炎是侵犯牙龈和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破坏性疾病,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牙周炎具有四大特征,即牙周袋形成、袋壁的炎症、牙槽骨吸收、牙齿逐渐松动。成人牙周炎约占牙周炎患者的95%,它又分为单纯型和复合型,而单纯性牙周炎最为常见,是由长期存在的慢性龈炎向深部牙周组织扩展而引起,又称边缘性牙周炎。

单纯性牙周炎一般侵犯全口多数牙齿,也有少数患者仅发生于一组牙齿或个别牙齿。患牙牙周破坏程度与其菌斑、牙石的量大多相一致。磨牙区和前牙区较多见,是因该处易堆积菌斑、牙石之故。

单纯性牙周炎病程进展缓慢,常为交替出现病变活动期和静止期。本病可于始开青年时期,病史可长达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病变早期即可出现牙周袋和牙槽骨吸收,仅表现为牙龈红肿,刷牙及进食时出血,常被患者忽视,延误治疗,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单纯性牙周炎除有牙周炎的四大特征外,晚期还可出现牙齿移位;食物嵌塞(由于牙齿松动移位所致);继发性牙合创伤;牙龈退缩,根面暴露;牙周脓肿;牙周袋溢脓及口臭等症状。

复合性牙周炎指单纯性成人牙周炎伴有较明显的牙合创伤者,牙合创伤可以是原发的,也可以是继发的。单纯的牙合创伤不会引起牙周组织炎症及形成牙周袋,但当牙周炎伴有牙合创伤时,可加速和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因此感染是复合性牙周炎的主要病因,牙合创伤是辅加因素。

复合性牙周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与单纯性牙周炎相同,如形成牙周袋、牙槽骨吸收、牙龈炎性肿胀及出血、牙齿逐渐松动等。但由于本病合并有较明显的牙合创伤,使牙周炎较为严重,因而具有一些其他特征:牙周袋窄而深,且较局限;牙槽骨的吸收多种多样,但主要为垂直吸收;牙齿松动度超过牙槽骨吸收的程度;牙龈不对称的退缩,出现龈裂、缘突,龈裂长度不等,可长达5~6毫米,多见于前牙唇侧,缘突为龈缘的环形增厚,如救生圈状围绕牙颈部;可有孤立的后牙根分叉区病变;牙齿由于磨耗不均匀,可在牙尖或牙合面出现磨耗小平面;无龋的牙齿可出现牙牙合病变、根尖周炎。

同时,该病还可出现牙齿隐裂、牙根吸收等症状,并多伴有紧咬牙、磨牙症、颞下颌关节紊乱等。

3.牙周病的病因。

牙周病的病因比较复杂,总的分为局部和全身两方面的因素。局部因素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全身因素可影响牙周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

(1)局部因素。

第一,菌斑是指粘附于牙齿表面的微生物群,不能用漱口、水冲洗等去除。现已公认,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是引起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第二,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矿化的菌斑。牙石又根据其沉积部位和性质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两种。龈上牙石位于龈缘以上的牙面上,肉眼可直接看到。在牙颈部沉积较多,特别在大涎腺导管开口相对处如上颌磨牙的颊侧和下颌前牙的舌侧沉积更多。龈下牙石位于龈缘以下、龈袋或牙周袋内的根面上,肉眼不能直视,必须用探针探查,方能知其沉积部位和沉积量。龈下牙石在任何牙上都可形成,但以邻面和舌面较多。

龈上牙石中无机盐的主要来源是唾液中的钙、磷等矿物盐。龈下牙石主要是龈沟液和渗出物提供矿物盐。

牙石对牙周组织的危害,主要是它构成了菌斑附着和细菌滋生的良好环境。牙石本身妨碍了口腔卫生的维护,从而更加速了菌斑的形成,对牙龈组织形成刺激。

第三,创伤性咬合在咬合时,若咬合力过大或方向异常,超越了牙周组织所能承受的合力,致使牙周组织发生损伤的咬合,称为创伤性咬合。创伤性咬合包括咬合时时的早接触、牙合干扰、夜间磨牙等。

第四,其他包括食物嵌塞、不良修复物、口呼吸等因素也促使牙周组织的炎症过程。

(2)全身因素。

牙周病的发生,局部因素是主要的。全身因素在牙周病的发展中属于促进因子,全身因素可以降低或改变牙周组织对外来刺激的抵抗力,使之易于患病,并可促进龈炎和牙周炎的发展。

全身因素包括有:内分泌失调,比如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等的分泌量异常。饮食和营养方面可有维生素C的缺乏、维生素D和钙、磷的缺乏或不平衡、营养不良等。血液病与牙周组织的关系极为密切,白血病患者常出现牙龈肿胀、溃疡、出血等。血友病可发生牙龈自发性出血等。某些药物的长期服用如苯妥英钠可使牙龈发生纤维性增生;某些类型的牙周病如青少年牙周炎患者往往有家族史,因而考虑有遗传因素。总之,牙周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在治疗时不仅要注意局部因素的消除,也要考虑到全身的状态,以便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

一旦发生牙周炎应早期治疗,因为其预后与病变严重程度有关。牙周炎治疗分四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治疗阶段,目的在于选用牙周病常规的治疗方法,清除或控制临床炎症和咬致病因素,包括口腔自洁,拔除预后差和不利修复的牙,龈上洁治,龈下刮治以清除菌斑,牙石,选用抗菌药控制炎症,咬颌调整等,第二阶段为牙周手术治疗和松动牙固定,第三阶段为永久性修复治疗,一般手术后2~3个月后进行,第四阶段为复查复治阶段,每半年一次,包括检查菌斑控制情况,卫生宣教,拍片检查,以进一步拟订治疗计划。

牙周治疗成功与否关键有两点:一是周密的治疗计划和医生细致,精湛的治疗,二是病人坚持良好的自我菌斑控制。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否则医生的工作将是事倍功半,疾病也将再度发生。

治疗牙周炎,主要在于消除病因,增强牙周组织的健康,防止炎症和萎缩的继续发展。对于老年人来说,增强功能锻炼以增进牙周组织活力是很重要的。

以下是几种简单治疗方法:

1.叩齿。每天早晚空口咬合数十次。咬合时应铿然有声,这有增强牙周组织和增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常做可使牙齿坚固而不痛。

2.老年人为增强牙周组织健康,可采用牙龈按摩法、叩齿、气功等方法。

牙龈按摩法:刷牙后用洁净的双手食指在牙齿和牙龈表面作环形的转动按摩。可以从上下颌后牙开始,逐渐移向前方。早晚各一次,每次10~15分钟。但是,在炎症急性发作时不能按摩。如牙石积结较多,还应先请牙医师将牙石刮除,方可采用牙龈按摩。

3.在刷牙方法上忌用横刷法。但是横刷法是群众习惯的刷牙法,许多人由于用硬毛大头牙刷用重力作拉锯式横刷,以致造成刷伤性的牙龈退缩,牙根暴露,牙颈楔状缺损等疾病。所以,正确的做法应用两排十二束毛的牙刷,采用竖刷法,即刷上牙时刷毛顺着牙缝从上向下刷;刷下牙时顺着牙缝从下向上刷。动作要慢一些,在同一部位上反复数次,让刷毛通过龈与牙的交界区时彻底去除污物,对牙龈也有按摩作用。

“预防”

饭后,睡前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每天3次,每次3分钟。

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

定期检查,龈上洁治(指用洁治器械去除龈上牙石、菌斑和色渍,并磨光牙面,以延迟菌斑和牙石再沉积),半年1次。

对不易去除的食物碎屑,软垢,菌斑,用牙线,牙签,牙刷清洁。